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7669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琼瑶热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硕士论文Word下载.docx

本论文作者声明:

□本论文全部成果均为本人和指导教师合作研究取得,本人和指导教师都有权使用本成果学术内容(有第三方约定者除外)。

□本论文为指导教师指导下,本人独自完成。

本人独自享有本论文的全部著作权。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摘要

琼瑶,我们众所周知的言情文学大师。

1963年,25岁的琼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激起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言情文学从此自成一派在台湾通俗文学中脱颖而出,逐渐走向繁荣。

70年代末80年代初,琼瑶之风穿越海峡刮到了祖国大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进而在内地文化领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

针对“琼瑶热”现象,本文以大众文化的逻辑运作为视角,来探讨其传播路线、时代背景、创作特色、文化消费以及琼瑶热与流行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一章主要是历史叙述琼瑶作品的传播和普及。

第二章着重分析在大众文化市场化背景下的琼瑶创作倾向,以及其进入大陆文化市场的时代契机。

第三章着重从文学消费、大众文化的逻辑性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琼瑶热”现象,深入探讨其创作、传播、读者接受、市场转向、再创作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出大众文化的逻辑运作造就了琼瑶热潮,而琼瑶的创作路线也随着这个逻辑而不断调整。

这体现出了琼瑶对文学消费和文学价值的超前预期和准确把握,通过立足市场,迎合读者,打开了文学消费的全新局面。

关键词:

“琼瑶热”现象大众文化逻辑文学消费读者接受市场导向

Abstract

Asisknowntoall,QiongYaoisthefamousromanticmasterincontemporaryliterature.In1963,QiongYaopublishedherfirstfull-lengthnovelOutsidetheWindowwhenshewas25-year-old,whichproducedgreatsocialrepercussions,andstirrdthesympaheticresponsefromthousandsofreaders.Fromthenon,theromanticlovestoryhasgottenitsownwayinTaiWanliteraturefield,shortlyafter,itbecamemoreprosperous.

Intheearlyeightiesofthe20thcentury,QiongYaoandherworkswereintroducedintothemianlandofChina,thatrefreshedthepeopleintheirminds.Asforthephenomenon,thispapertendstodiscusssomethingaboutthespreadingroute,thebackgroundandthecreativestyleofQiongYao’snovelsintheangleofmass-culture,especially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opularityofQiongYaoandthelogicofmass-culture.ThefirstchapterpresentsthespreadanddisseminationofQiongYao’sworks.Thesecondchapterprobesthatherwritingstylewasinfluencedbythemass-culturalconsumption,andthechanceherworksspread.ThethirdchapterfocusesonthepopularityofQiongYaointheviewsofmass-culturallogicandcultureconsumption,inordertorevealthecomplexmixtureofcreation,spread,readers’acception,marketchangingandrecreating.Asaresult,weknowthattheoperationofmass-culturallogicsbroughtupthepopularityofQiongYao,andalsoshecontinuouslyadjustedherstylefollowingthislogic.Allinall,QiongYaohasaccuratelycontrolledtheliteratureconsumption,andshepredictedthetrendofmass-culture.AllofthesearethereasonswhyQiongYaocouldsucceedinopeningthereaders’marketandledthenewprospectsofliterature.

KeyWord:

thepopularityofQiongYaomass-culturallogicliteratureconsumptionreaders’accpetionmarketleading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5

一琼瑶热潮六七十年代在台湾的传播5

二大陆80年代琼瑶热的传播路线10

三90年代以后的传播路线13

第二章接受理论视野中的琼瑶热15

一接受时代契机15

二爱情接受心理19

第三章“琼瑶热”的大众文化现象25

一琼瑶热的文学消费史25

二后文学消费及发展趋势28

第四章结语31

参考文献3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4

致谢35

引言

言情小说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小说类型,由唐传奇,宋话本的初露端倪,到明清的蓬勃兴盛,从20世界初风行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到30年代的大学气象的社会言情,有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都为言情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创作经验和接受土壤。

而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发展史上,琼瑶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是我们研究当代大众(流行)文化不能忽视的重要人物。

琼瑶从60年代在台湾火起来以后,一直就以不灭之势在台湾持续着一股热潮,整整二十年,琼瑶创作了50多部小说,而几乎每一部都被搬上了荧幕,拥有众多的观众,因此,她被称为“名满港台”,“誉满东南亚”的小说家。

可以说,琼瑶的小说已经对台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那些被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则在当时带来了一阵旋风,荡气回肠,精彩绝伦,赚尽亿万中国人的爱与泪。

那些因扮演琼瑶小说中角色的演员,也一时红遍了东南亚。

随着80年代琼瑶和她的小说被介绍到大陆,内地也开始逐渐兴起了“琼瑶热”,无数善良的读者被其征服。

90年代,琼瑶的小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作品大受欢迎,掀起了一次次的热潮。

琼瑶所创造的奇迹尽管是空前的和无庸置疑的,但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两方面的正统文学界,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想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龚鹏程先生就公开说过:

“三毛,琼瑶,这些人在批评界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的,几乎不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

大陆的批评界,虽然因改革开放大背景的宽容而降低姿态,但其平和的背后,显而易见的是对琼瑶作品的不屑和轻视。

虽然,在“琼瑶热”到来之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大批报纸和杂志出现了大量介绍和评论琼瑶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应景之作,或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泛泛之谈,不关痛痒。

而这些评论琼瑶的小说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轻飘飘的赞美,谈其“新女性文学”,“纯情浪漫”,“爱情唯美”,“艺术和意境上的美”,“语言艺术上的独特”等等,但又总忘不了用“局限性”来留一个尾巴。

如《试论琼瑶小说的古典美》、《浅析琼瑶小说的情缘观》、《情感的救赎与解放———琼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等等。

另一种批评的文章,则是不假思索,想当然,印象式的批评,诸如“肤浅虚伪”,“病态人生”,“风花雪月”“蝴蝶鸳鸯”,“花呀草呀云呀天呀水呀风呀”,总是摆出一副冷静超然的大彻大悟的智者姿态,颇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学风范。

批评的缺席暴露了批评的狭隘和胆怯,因为一旦在实践中出现某种作品样式不符合原有的尺度时,就采取掩耳盗铃的姿态,回避与漠视成了最好的注解,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则是大加斥责,采取“棒喝”的态度,如何满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为旧文化续命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任然套用80年前的批评模式与思维方式,无疑有与时代脱节之嫌,原有的学术话语失去了作用。

于是剩下的只有情绪化的臆测与并非恶意的中伤,形成了20世纪末的批评喜剧。

还有的批评者很直接的就将琼瑶的小说定位为无病呻吟,不食人间烟火的“闺秀派”或“新鸳鸯蝴蝶派”甚或是“琼瑶公害”“精神麻醉剂”,“贵妇人的消食片”等等。

而著名学者陈东林则发表了一本题为《毒品·

艺术——琼瑶作品批判》,开篇就讲必须治理“琼瑶公害”,称“琼瑶作品的泛滥成灾和猖狂肆虐,绝非中国文坛的福音,也绝不是文化繁荣的一种象征,相反,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悲剧。

”虽然指出了很多琼瑶小说的弊病,以及由此给社会及读者带来的影响,但言辞如此犀利,很明显的带有强烈的对言情小说愤世嫉俗之感。

然后有趣的是,尽管学术界对于琼瑶的小说都轻视及批判,给琼瑶的小说冠之以各种头衔,从纯文学的立场出发,批评指责琼瑶的作品是毒品,是精神的麻醉剂,希望对“琼瑶公害”进行治污,希望广大的读者远离琼瑶的危害。

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却是,琼瑶的小说不仅没有就此消失,或被人忽视,反而有星火燎原之势,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谈论的都是琼瑶。

大小书店书摊都充斥着琼瑶小说,电视里也播放着由琼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连小孩子玩游戏都要扮演还珠格格、紫薇、紫菱等一系列人物。

从1998年《还珠格格》的热播,赵薇等演员由此一炮而红,到2000年推出的《情深深雨蒙蒙》,爱恨情仇交织的时代与青春,再到近年来湖南卫视制作的《寻找紫菱》,《又见一帘幽梦》等,都见证着琼瑶长盛不衰的奇迹。

人们虽然口中骂着,可是却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陷入了琼瑶所编织的美梦中。

甚而有些人在日常的对话中,也引用着琼瑶的台词“好美啊”“好漂亮啊”“好纯洁啊”等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包括琼瑶作品的艺术特色、琼瑶创作的文化背景或是琼瑶小说风靡的社会历史环境,但在这众多表象的背后,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到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流行)文化逻辑是推动琼瑶作品从创作、传播,到受欢迎、受追捧、形成热潮,再到琼瑶因时而变进行再创作的决定性规律和指导。

而琼瑶的成功也昭示着后工业社会消费浪潮的到来。

处在这个时代的作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迎合读者口味进行创作,借助现代传媒进行宣传推广,而作品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和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将成为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

闭门造车、埋头著述的作家将成为历史,纯文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文学被纳入到市场消费体系中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琼瑶热”现象就是证明这一趋势的有力例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21世纪的到来,琼瑶这个名字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化,琼瑶热也逐渐在中国市场上消退,电视剧、电影虽然还偶尔有想冲破之势,却已经是夕阳西下,难以激起更大的波澜。

但是大众文化逻辑的运作却如同浪潮一般不停歇地继续前进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琼瑶逐渐随着她的作品躺在岸滩上时,亦舒、张小娴、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以及无数网络作家等继续随着这一浪潮流走,将一个彻底的文学消费时代展现在世人眼前。

随着网络、手机等高科技传媒载体的普及,小说的多元化,社会的市场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文学将日渐娱乐化、消费化,服务于电视业、电影业、移动传媒、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购买纸质小说对于年轻人来说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人们选择余地的扩大,也就渐渐的消退了文学本身的影响力,但是电视电影剧本、手机小说、短信文学、网络小说、动漫构思、游戏研发、促销宣传、剧场消费、主题公园等文化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将逐渐凸显文学的价值和力量,文学将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这个娱乐消费产业主导的新时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观众消费者的眼前。

我们不能忘却琼瑶,因为她是这一空前的文学变革时代的初期代表人物,“琼瑶热”向我们昭示着流行文化时代的到来,而“琼瑶热”的销声匿迹将注定了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个永不回头的时代,一个方向未知却充满了刺激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为之焦虑而又为之期待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第一章“琼瑶热”的历史线索

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琼瑶作品在台湾的传播与推广

1963年,25岁的琼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部因爱情受挫、婚姻触礁而写作的“浇胸中块垒”的自传体小说,竟然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

激起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她更不会想到,言情文学从此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别在台湾通俗文学中脱颖而出,出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而由《窗外》引发的“琼瑶热”在台湾和海外不断升温,持续了近20年。

1962年《窗外》开始在《皇冠》杂志上连载,刊出之后,轰动一时,琼瑶成为了当时台湾年轻人心中的偶像符号,随后1963《窗外》作为单行本出版,不久销量几次突破历史新高,几乎台湾年轻人,人手一本。

紧接着,在同一年她趁势陆续出版了《幸运草》、《六个梦》、《烟雨朦朦》三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销售一空,这给了琼瑶极大的信心。

第二年《皇冠》杂志出版社的平鑫涛又找到琼瑶,邀约她的下部小说《几度夕阳红》趁热在《皇冠》杂志推出,并同时在《联合报》副刊上连载《菟丝花》,将琼瑶的小说一下子推到了全台湾读者的眼前。

此时,几乎所有的杂志都羡慕《皇冠》的主编拥有琼瑶这颗摇钱树,还有些杂志主编想出高价连载琼瑶的小说,被琼瑶拒绝,最终还是首度挖掘琼瑶的《皇冠》拥有了琼瑶的出版权。

虽然琼瑶的作品在此时已经销量很好,但还只是小有名气,并没有形成极大的热潮。

自1965年伊始,琼瑶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潮声》,《潮声》收录了琼瑶18篇小说,有《桥》、《黑眸》、《美美》、《复仇》、《尤加利树·

雨滴·

梦》、以及同名小说《潮声》等。

也于同一年6月,自她小说《六个梦》改编的电影《婉君表妹》在台湾首度上映,一上映就带来极大的轰动,电影票一时难求,此时琼瑶已经是声名鹊起了。

可以说,琼瑶小说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了读者群就是消费群的问题,而且琼瑶把受众群体准确定位在了年轻一代身上,其对流行文化趋势的超前感知和及时把握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连电视机也仍是奢侈品的年代,《窗外》及琼瑶的其它小说已经是许多台湾初中和高中生(特别是女学生)人手一本的了不起的禁书了。

新浪网一位特约台湾记者在博文《琼瑶台湾三十年<

窗外>

当年最了不起的禁书》中讲到:

“虽然琼瑶女士那本处女作《窗外》问世时,我才七足岁,刚上小学不久,但是印象中,台湾真正吹起琼瑶流行风,还是一九六零年代中、晚期的事,当时台湾的物质生活还很匮乏,整个社会的观念也没今天开放自由。

”虽然那只是一个台湾人小时候的记忆的讲述,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看出,琼瑶自六十年代中晚期以来,作品出书的速度几乎以每年两部的数量持续到七十年代。

1966年3月,琼瑶创作了完成了《寒烟翠》,6月,又完成了《紫贝壳》。

1967到1969年琼瑶出版的小说有四本,即《翦翦风》、《彩云飞》、《庭院深深》、和《星河》,其中长篇小说《庭院深深》更是走进了千万台湾民众的庭院深处。

当时台湾的文化还很传统,人们的思想也还很保守,但是美国的嬉皮(hippie)风潮吹遍全世界,流风所及,台湾的年轻人思潮也逐渐开放,琼瑶的作品由初中女生上课偷偷摸摸读《窗外》,被训导主任发现,少不得记过处分(通常记三大过就得开除离校),之后,抓不胜抓,顶多被训导主任拿着《窗外》在脑门上轻轻敲两记。

以示薄惩罢了。

可见,琼瑶热潮已经渐渐形成,并成为引领当时台湾大众文化流行趋势的排头兵。

而就在此时,至台湾女学生因看爱情小说想不开自杀的事件之后,很多批评甚至中伤的矛头直指琼瑶,称琼瑶作品是精神鸦片、文化毒草。

尽管一些卫道士不断攻击指责,琼瑶的作品却仍是已不可阻挡之势一部接着一部的出版。

1971年1月琼瑶出版了《水灵》一书,收录了琼瑶从1968到1970年创作的六部作品,而同样是这一年,琼瑶又完成了同样是由六个故事组成的一部小说《白狐》。

而期间的两篇小说由于电视剧拍摄的需要分别于1990年前后,将《白狐》改写成了《梅花烙》,把《禁门》改写成了《鬼丈夫》;

改写后的《梅花烙》和《鬼丈夫》,确实较《白狐》和《禁门》有了可读性。

大概由于琼瑶的内心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凄怨、无助和酸涩,1972年到1975年,琼瑶好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每年,她都有二部作品完成,而且篇篇都是佳作。

1972年的《海鸥飞处》、《心有千千结》;

1973年的《一帘幽梦》、《碧云天》;

1974年的《浪花》、《女朋友》以及1975年的《在水一方》、《秋歌》。

琼瑶这时期的小说更加缠绵排恻,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的美感。

而在1976年,琼瑶更是一年创作了三部作品:

《人在天涯》,《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

而且《我是一片云》是琼瑶作品中份量较重、较为受人重视的一部书。

1978年的《一颗红豆》和《彩霞满天》与前段时间《海鸥飞处》等作品相比,完全有了新的变化,仅仅是《彩霞满天》的题目,就充满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

随后一部同样爽朗、欢快、基调明亮的小说《金盏花》也于1978年11月顺利完成。

这些小说的陆续发表,成为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通俗文学的标志。

台湾虽然没有经历像文革那样翻天覆地的政治文化运动,但是反共文学等一系列严肃文学却依然让人苦闷禁锢,而琼瑶小说以其梦幻青春、浪漫刺激的特色,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台湾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群的新宠。

在当时的台湾,一方面琼瑶的作品在读者群里蔓延,成为报刊杂志主编的抢手货,是否连载琼瑶小说关系着报刊杂志社的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琼瑶的作品也被台湾当时主流文化界批判,李敖就曾高调地对琼瑶的爱情小说投去鄙夷的目光。

然而这反而加大了琼瑶热潮的风势,琼瑶小说一时洛阳纸贵。

而伴随着这些而来的是琼瑶二厅一室(客厅、餐厅、冰果室)电影在台湾兴起的一波波票房高潮,被琼瑶简单化的爱情哲学,透过声光电波,传输给了更多底层社会渴望梦幻爱情的台湾年轻人。

帅哥美女,三角恋或四角恋的爱情排列组合,成为当时台湾青少年人群追求自我解放自我陶醉的最佳精神食粮,借此挣脱保守的社会牢笼。

从这里可以看出,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目光,几乎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和严肃文学评论界的左右和掣肘了。

琼瑶56部小说的陆续出版,宣告了在台湾文化界,消费主义已经逐渐登台作为新的主角,而政治影响和精英纯文学已开始丧失阵地退居二线。

而琼瑶和文化商业利益体的互动不仅成就了琼瑶热潮的奇迹,也推动了出版业、印刷业、书刊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活络了原本已经日薄西山的台湾影视业,创造了一批新的影视富商和影视红星。

我们可以通过一份表格来看琼瑶小说被改编成的众多电影以及由此而走红的明星,从中可见琼瑶的创作多么收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具有多么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像琼瑶一样,其作品被搬上荧幕如此之多,而且都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琼瑶影视作品目录表

琼瑶小说改编电影片目录

编号

首映日期

片名

原著

导演

演员

1

1965-08-24

婉君表妹

六个梦(追寻)

李行

唐宝玉、王戎、谢玲玲

2

1965-09-25

菟丝花

张曾泽

杨群、江玲、朱牧

3

1965-10-29

烟雨蒙蒙

工引

归亚蕾、武家麒

4

1965-12-30

哑女情深

六个梦(哑妻)

王莫愁、柯俊雄

5

1966-05-06

花落谁家

六个梦(三朵花)

6

1966-05-12

窗外(黑白)

窗外

崔小萍

赵刚、白茜如

7

1966-09-04

1966-10-08

几度夕阳红(上、下)

几度夕阳红

杨群、汪玲、甄珍

8

1967-02-02

春归何处

幸运草

周旭江

柯俊雄、张美瑶、武家麒

9

196705-25

寻梦园

幸运草(寻梦园)

10

1967-08-18

紫贝壳

潘垒

江枫、凌云、欧威

11

1967-09-25

窗里窗外

幸运草(同旋)

林福地

江清、田野

12

1967-12-09

远山含笑

潮声(深山里)

甄珍、江清、田野

13

1968-02-11

第六个梦

六个梦(生命的鞭)

白景瑞

柯俊雄、唐宝云

14

1968-04-26

月满西楼

刘艺

李湘、康威、夏凡、江明

15

1968-06-18

明月几十圆

六个梦(归人记)

郭南宏

甄珍、钮方雨、吴风

16

1968-05-24

陌生人

幸运草(陌生人)

杨群、甄珍、李虹

17

1968-06-13

深情比酒浓

六个梦(梦影残痕)

归亚蕾、刘维斌、李虹、金滔

18

1968-06-22

女萝草

幸运草(晚晴)

归亚蕾、王冲、佟林

19

1968-08-14

寒烟翠

严峻

方盈、乔庄、岳华等

20

1968-08-22

晨雾

潮声(晨雾)

高立

康威、汪玲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