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7559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992年8月,划归大庆市管辖。

经过40余年的努力,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主导产业农业产量逐年递增,保证高产、稳产水平。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林甸县地处松嫩平原暖地,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地貌类型。

全县地貌分为冲积平原、洪和平原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

其特点是地势低平,海拔高度低,高差小,坡降缓,大平小不平,排水困难。

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143米~170米,坡降1/3000,部分闭合洼地长年积水,形成沼泽地。

2、地质构造

林甸地区属古亚洲构造域,依据深部构造分区,林甸地区处在松嫩上地幔隆起区,莫霍面埋深30千米~32千米,莫霍面隆起与沉积盖层厚度呈镜像关系。

根据大地构造分级,林甸地区处在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的小兴安岭——松嫩地块的Ⅱ级构造单元松嫩中断(坳)陷带的北部倾设区与中央坳陷带的交汇处,分属三个IV级构造带,东南部为黑鱼泡凹陷,北部为依安凹陷,本部为克山——依龙背斜带,西部为乌裕尔凹陷。

3、土壤

县域土壤类型共分为6个土类(即:

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砂土、沼泽地),12个亚类,19个土属,24个土种。

其中表层是黑色腐植土,中层是黄色粘土、亚粘土,再以下为砂层。

土壤除县西北部九道沟子地区为腐殖质和泥碳沼泽外,主要以碳酸盐草甸土、黑钙土和风沙土为主,地耐力为180吨/平方米。

4、气候

林甸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寒冷而漫长,少雪干燥;

夏季受北部的副高压气旋影响,温热多雨,雨热同季,春季回暖快、降水少,多大风,易干旱;

秋季短暂降温快,降水偏少。

冻结期长达5个月以上,宜耕期较短。

(1)气温

林甸县多年平均气温为3.6℃,极端最低气温37.2℃,极端最高气温35.6℃。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5.3天,初霜最早出现在9月7日(1976年),终霜最晚出现在4月21日(1984年)。

土地封冻期在10月末开始,解冻期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中旬可全部化冻完。

年冻土最大深为2.3米。

(2)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为2740.2小时。

日照时数年内分布是:

春季占28.5%,夏季占28.2%,秋季占16.7%,冬季占26.6%。

5月是日照最多的月份,平均为276.8小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月份8~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40.75小时。

年平均稳定≥10℃积温2678.6℃,最多年份为2991.9℃,最少年份为2337.0℃。

(3)降水与蒸发

林甸县属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2.7毫米,比全年平均降水量少二成。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春季干旱降水量对农作物出苗不利;

夏秋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8%,往往由于降水集中,排水不畅,容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全县年蒸发量1623.4毫米,年内分配是春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年平均为62%。

(4)风向

由于受西北低压和南部海洋高压所影响,春季多出现偏南大风或西北风,年平均大风日数达23天。

春季16次,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0%左右。

风速平均3.6米/秒~4.2米/秒,最大西北风速可达23米/秒。

由于春风大,加重了春季干旱程度。

夏季风势平稳,多偏南风或偏东风。

秋季多西风,寒潮次数较多,冬季则多西北风和北风,寒风凛冽。

5、水文

(1)河流

林甸县境内有天然和人工两种河流。

天然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九道沟子河。

人工河流有北部引嫩运河。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从林甸县西北边境流过,县境内长12.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92.6毫米,平均径流量为6410万立米。

河流通过的沼泽地,芦苇丛生,主河槽又宜于发展养鱼。

双阳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拜泉县,经流林甸县东兴乡、四合乡、三合乡流入九道沟。

双阳河另一支流流入黑鱼泡。

双阳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8.5毫米,年径流总量近2000万立米。

讯期由于流量大,洪水集中,对农田和草原造成很大危害。

枯水期则少水或无水,常常造成断流。

北部引嫩运河,挖掘于1972年,引水口设在讷河县境内,经林甸县东部流至大庆水库(黑鱼泡)。

经县境内37.5公里,主要是解决大庆油田用水,每年引水量为8000万立米左右。

九道沟子,系乌裕尔河的散流,位于林甸县三合乡西部。

上起东升水库大坝,下至八代泡子。

河流漫散,沟渠纵横,水源充足。

(2)泡沼

林甸县境内地势低洼,微地形复杂,容易积水,形成大小泡沼多处。

主要的泡沼有:

黄家泡子,位于乌裕尔河下游,三合乡胜利村西北,东升水库截流于此,故该泡为东升水库一部分。

水库在县境内面积2400万m2,最大水深3.18米。

白土泡子,位于三合乡南岗村西南,面积176万m2,水深1.4米,四周芦苇丛生。

干泡子,位于青年坝北,面积293万m2,水深1.5米。

西泡子,位于三合乡南岗村西侧,面积123万m2,水深1.1米。

育苇场碱泡子,位于育苇场场部西南,面积约100万m2,水深1.5米。

黑鱼泡子,位于林甸县南部,与安达市交界处,原系两地各辖一部分,总面积700万m2,盛产鱼、苇,1957年8月12日由省征用,归红色草原牧场使用。

1967年9月省革委龙革字230号文件决定,该泡五分之一归林甸,五分之四属安达,仍由红色草原牧场使用。

1978年由省划归大庆使用。

四、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林甸地区聚集蕴藏着丰富的地势资源,静态储量1810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特大型中低温地热田,其特点:

一是储量大。

林甸地热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自中生代以来,松辽盆地由于多次构造运动断裂发育,形成广厚砂岩分布区,巨厚的砂层,良好的孔渗性,使林甸县幅员面积内地下均有地热,初步确定林甸县地热资源静态储量1810亿立方米;

二是中低温。

林甸县地热资源埋藏相对较浅,一般在900米~2400米之间。

从目前已开发的地热井测试,井口温度恒定在40℃~90℃之间;

三是有补给。

经研究认为,由于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古地层出露,搂受降水渗入,使林甸地热田成为具有一定补给的地热田;

四是水质好。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林甸县已开凿的地热井水质化验鉴定,水中含有硅、锶、镍、锂、锌、硒、碘、锰、铁、铜、硼等20多种微量元素,并且是含碘品位较高的碳酸钠型矿泉水,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五是压力大。

从已开凿的地热并证实,井口压力为0.4兆帕~0.5兆帕,压力大,可常年自喷,单开日自溢水量在1500立方米以上。

2、土地资源

林甸县共有土地3493.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2.7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0.2%;

园地1.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1%;

林地面积为204.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

牧草地面积为1254.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9%;

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27.97万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

交通用地面积为38.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

水域面积为332.58万m2,占总面积的9.5%;

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30.41万m2,占总面积的3.7%。

3、动植物资源

林甸县草原辽阔、盛产羊草,县内苇塘面积较大,是全省的芦苇主要产区之一。

林甸县共有县级自然保护区四处,主要保护对象为防风、龙胆草、紫胡等十几种药材,以及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白头鹤、大鸨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鸟类,全县还有近200种经济鸟类。

五、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8亿元,比上年增加16.9%,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005年,财政收入实现1.81亿元,比上年增长8.2%。

(2)农业经济

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13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55%,比上年增长35.7%,比2000年增长139.2%,粮、豆、薯总产量达到46.1万吨,比上年增长36.4%,比2000年增长75.3%。

实施“农转牧”战略效果明显,牧经济比重大幅度提高,实现牧业产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比2000年增加3.2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提高到56.4%;

水产品产量达到8500吨,年均增长2.3%;

森林覆被率达15%。

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3)工业经济

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8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90%,比上年增长33.7%,实现工业总产值10.5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50%,比上年增长75%。

财政收入增加,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1614万元,年均增长16%。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第三产业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绿色温泉、湿地风光、农家风情游等景点建设初具规模,大庆运通公交旅游公司“林甸生态湖、温泉一日游”专线开通营运,大庆报业国旅已落户林甸,全年可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

200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48%,比上年增长5.5%,比2000年增长66.3%。

2、社会发展

(1)人口

2005年,全县人口共出生0.32万人,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6.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9万人,农业人口20.83万人。

(2)科技发展

科教兴县战略逐步推进,与八一农大“校县共建”活动效果明显,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0多项,有效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被评为全省科普之冬先进县。

(3)教育

2005年,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40所,在校生4.28万人,教职工2026人。

其中小学122所、学生数30561人,教师数1586人;

中学18所、学生数12262人,教师数860人。

全县普通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中学教师总人数的21%,比2000年增加7%,其中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高中教师总人数的33%,比2000年增加8%,师资力量的增强,促进了全县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4)卫生

2005年末,全县共有医院、门诊科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159个,床位数556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98人。

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新增了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传染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五苗覆盖率达到95%,全县连续多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例。

(5)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7418万元,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险金1711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参合率达92%,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增加到4.1万门和4.9万部。

(6)人民生活水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4元,比上年增长9.5%和25.7%;

累计争取扶贫开发资金3985万元,28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贫困人口由14.4万人下降到5.97万人;

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43处,解决了5.72万人饮水难问题;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

(7)交通状况

林甸县属非铁路运输沿线,公路交通便利,G015国道主干线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贯穿全境76公里,是通往满洲里、黑河、绥芬河及俄罗斯的交通要道,共经过5个乡镇,将哈尔滨、大庆、林甸、齐齐哈尔连成一体。

另有省道明海公路、林肇公路、林依公路与绥满公路共同构成了林甸县的主要交通干线,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

 

第二章上一轮总体规划回顾与分析

1993年,由林甸县人民政府与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同对《林甸镇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编制,规划年限为1993~201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近期为6.0万人,远期为8.5万人。

城市规划区总用地为100平方公里,郊区90平方公里,林甸镇10平方公里,用地发展方向为向东南发展为主。

城市性质确定为:

林甸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小城市。

此次规划重点放在了对林甸县自然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以及用地总体布局上,对林甸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林甸县经济实力较弱,城市建设发展缓慢,《林甸镇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中,1993年林甸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30.62万m2,近期规划(1995年)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808.40万m2,到2003年,林甸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815.50万m2,与上一版1995年近期建设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基本持平。

2、《林甸镇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中,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向东部、南部”发展,主要发展东部地区,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城市东部发展缓慢,而南部依靠G015国道的交通优势,已发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区,发展优势明显,并已成为带动林甸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用地发展方向的重点转移,导致用地布局发生变化。

3、随着地热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带动林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流、物流的集散,其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的预测不足日趋明显。

第三章规划背景

21世纪初,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的进一步确立,标志着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种新形式势下,加速推进了林甸县现代化发展进程。

此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将全方位地带动城市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挖掘自身优势,创建独特的城市形象,将成为林甸县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贯彻落实“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林甸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强对全县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调控,使总体规划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林甸县的各项城市建设。

在1994年10月批复的《林甸镇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基础上,由林甸县人民政府和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新一轮的《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第四章本次规划编制重点

1、根据《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和林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分析论证林甸县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从区域角度进一步论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职能性质、城市发展规模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根据林甸县区划和体制情况,进行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研究,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谋求县域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适应林甸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尊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为标准布局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

5、充分挖掘地热资源,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带动旅游业发展,并形成具有时代气息、寒地特色、温泉文化的生态环境新格局。

6、构筑城市发展总体框架,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政策研究,制订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政策。

第五章规划原则、依据、目标及期限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城镇体系中所有城镇共同担负着县域社会经济运行和县域发展的任务,并在这一方面达到统一。

针对林甸县实际,从整体上妥善处理好镇与乡、建设与发展、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构筑新的优化组合空间。

2、集约性原则

强化林甸镇作为中心城镇的建设力度,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尽快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县域中心城镇。

3、动态性原则

以动态的视角对林甸县城镇发展进行研究,将林甸县城镇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考虑,对不同时段内城镇发展建设的重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协调,实施滚动发展,充分留有余地和弹性。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因地制宜原则

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73-90)》等技术标准;

5、《黑龙江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范》;

6、《大庆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7、《大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8、《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9、《大庆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

10、《林甸县林甸镇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年);

11、《2006年林甸县政府工作报告》;

12、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任务书;

13、相关法规及政策文件。

三、规划目标

在“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完善城镇职能体系,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加强中心城镇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将林甸县建设成为畜牧强县、工业大县、旅游热县、食品名县、财政富县、环境优县,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四、规划期限

根据《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关规定及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第二部分林甸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县域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特征

1、产业结构与经济比重带有典型的农业集镇特点,其农业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反应出林甸县的农业优势和农副产品集散与加工的潜力。

2、林甸县共有土地3493.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402.7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0.16%,牧草地1254.3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

县内粮食、肉类、瓜菜产量所占城市总需求量不足30%,表明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有很大的潜力。

3、工业发展缓慢,难以支撑林甸县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以农带工型的乡镇工业,推动城镇建设的发展。

4、市场体系处于孵化期,在现有的经济格局中,还未形成具备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市场体系。

5、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各产业中仍处于开发初期,地热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县域发展战略

林甸县的发展应紧紧依托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战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加大力度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力度培育特色旅游开发和绿色食品开发两个经济增长极,坚持走市场、科技、资源、生态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稳健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林甸县经济发展应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利用地热资源等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点为核心。

形成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第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一产业结构合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三产业发展以旅游业、交通运输业、贸易流通业为支柱,科技、教育、文化、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形成健全发达的第三产业体系;

第二产业发展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制造业为支柱,机械加工及其它工业为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第一产业以建设农业强县为目标,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实出“粮、牧、企”三个重点,形成“粮、牧、企、菜、渔”五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至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7亿元,年均递增1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万元;

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递增10.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亿元,年均递增13.4%。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9:

42:

29。

至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亿元,年均递增15.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万元;

财政收入7.7亿元,年均递增8.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亿元,年均递增15.8%。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1:

47。

(二)县域社会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完善服务设施网络,加强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构建现代化的文明、稳定、昌盛、和谐的社会环境。

至2010年,县域总人口发展到27.9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元,年均递增10.3%;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

至2020年,县域总人口发展到30.0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年均递增10.5%;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三、城镇发展战略

林甸县城镇在现状两镇六乡的分布格局上,进一步建设发展,既要依托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适应高科技产业和综合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条件,从而为林甸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在县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预测分析城镇发展条件、城镇化水平和发展前景;

在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优化城镇布局和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县域城镇的等级规模和结构,到规划期末,县域城镇体系发展为:

是以林甸镇为中心,以红旗、花园、东兴为重点发展城镇,由四级城镇组成的规模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结构联系紧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四、县域城镇经济区划

1、以林甸镇为中心的县域中部城镇经济区

该区包括林甸镇、宏伟乡地域范围。

该区第一产业以绿色、特色农业种植以及畜牧养殖业为主;

第二产业以绿色食品加工业、农用机械工业为主;

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业、金融、旅游业以及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业等行业。

并突出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县域中部城镇经济区。

2、以红旗镇为中心的县域西北部城镇经济区

该区包括红旗镇、三合乡、四合乡地域范围。

红旗镇是全县的畜牧大镇、奶牛大镇,畜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合乡北部临近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主;

四合乡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

规划该区第一产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第二产业为商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工业结构体系;

第三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