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7558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

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

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

合"

穴。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

相合"

关系。

如手太阴经属于肺,络于与之相表里的大肠;

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络于与之相表里的肺。

   

十二经脉分布部位表

十二经脉

外  部 

内部

手三阴

胸旁→上肢内侧前→大指

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 

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系,络小肠

手三阳

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

眉梢←耳后←颈←肩后←上肢外侧中←无名指

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足三阳

 

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趾

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无名趾

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趾

属胃,络脾

属胆,络肝络脑

属膀胱,络肾

足三阴

胸腹第三侧线←下肢内侧前、中←大趾内

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

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足心←小趾下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络心

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这就是"

脉行之逆顺"

,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

如环之无端"

的流注关系。

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面部,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手三阴经。

奇经八脉分布和交会经脉简表

八脉

分布部位

交会经脉

督 脉

后正中线

足太阳、任

任 脉

前正中线

足阳明、督

冲 脉

腹第一侧线

足少阴

带 脉

腰侧

足少阳

阳 蹻

下肢外侧、肩、头部

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

阴 蹻

下肢内侧、眼

阳 维

下肢外侧、肩、头顶

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少阳、督

阴 维

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

足少阴、足太阳、足厥阴、任

经脉脏腑配合五行表

阴经(里) 

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

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相火 

阳经(表) 

手阳明大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阳胆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手少阳三焦

十二经脉的相互衔接表

肺内

⑴手太阴肺经

手次指端

⑵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⑶足阳明胃经

足大指内侧

⑷足太阴脾经

心中

⑸手少阴心经

手小指端

⑹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⑺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⑻足少阴肾经

胸中

⑼手厥阴心包经

手无名指端

⑽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⑾足少阳胆经

足大指外端

⑿足厥阴肝经

  

(二)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三)经络的临床运用:

1.经络诊法:

分经切脉;

分部诊络;

压痛的检查。

2.分经辨证:

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

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3.循经取穴:

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

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

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4.药物归经:

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

  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

真气"

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

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

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

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

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

以山川溪谷命名:

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

谷"

,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

溪"

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

髎"

以日月星辰命名:

、、、、、、。

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

、、、、;

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

、、、、、、、;

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

、、、、、、、、、;

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

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

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

、;

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

、、、、、、、、、、、、;

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

、、、、、、;

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

、、、、、;

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

、、、、、、、、、:

以治疗作用命名:

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

、、、、、。

国际通用穴名:

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

Lung"

的缩写"

LU"

作为代表,"

中府"

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

LU1"

  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

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

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

全身各部主要体表标志

部 位

体 表 标 志

说 明

头部

前发际正中

后发际正中

额角(发角)

完骨

枕外隆突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颞骨乳突

枕骨外侧最隆起的骨突

面部

眉间()

瞳孔、目中

两眉头之间中点处

平视,瞳孔中央

颈项部

喉结

第7颈椎棘突

喉头凸起

胸部

胸骨上窝

胸剑联合中点

乳头

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

胸骨体与剑突结合部

乳头中央

腹部

脐中()

耻骨联合上缘

髂前上棘

脐窝中央

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髂脊前部的上方突起处

侧胸侧腹部

腋窝顶点

第11肋端

腋窝正中央最高点

第11肋骨游离端

背腰骶部

胸椎棘突1-12

腰椎棘突1-5

骶正中嵴、尾骨

肩胛冈根部点

肩峰角

髂后上棘

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

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

髂嵴后部上方突起处

上肢部

腋前纹头

腋后纹头

肘横纹

肘尖

腕掌、背侧横纹

腋窝皱襞的前端

腋窝皱襞的后端

尺骨鹰嘴

尺桡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

下肢部

髀枢

股骨内侧髁

胫骨内侧髁

臀下横纹

(外膝眼)

腘横纹

内踝尖

外踝尖

股骨大转子

内辅骨上

内辅骨下

臀与大腿的移行部

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中央

腘窝处横纹

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

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示意图

起止点

折量分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

8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寸

股骨大转子→横纹

19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横纹,相当14寸)

横纹→外踝尖

16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

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

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

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

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

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

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膀胱、肠的病症。

分部主治规律表

分 部

主 治

头面颈项部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胸膺胁腹部

胸膺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肩背腰尻部

肩胛部

背部

背腰部

局部、头顶痛

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腋胁侧腹部

腋胁部

侧腹部

肝、胆病,局部病

脾、胃病,经带病

上肢内侧部

上臂内侧部

前臂内侧部

掌指内侧部

肘臂内侧病

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

神志病、发热病、昏迷、急救

上肢外侧部

上臂外侧部

前臂外侧部

掌指外侧部

肩、臂、肘外侧病

头、眼、鼻、口、齿、咽喉、胁肋、

肩胛、神志、发热病

咽喉、发热病、急救

下肢后侧部

大腿后侧

小腿后侧

跟后、足外侧

臀股部病

腰背、后阴病

头、顶、背腰、眼、神志、发热病

下肢前侧部

大腿前侧

小腿前侧

足跗前侧

腿膝部病

胃肠病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神志、发热病

下肢内侧部

大腿内侧

小腿内侧

足内侧

经带、小溲、前阴病

经带、脾胃、前阴、小溲病

经带、脾胃、肝、前阴、肾、肺、咽喉病

下肢外侧部

大腿外侧

小腿外侧

足外侧

腰尻、膝股关节病

胸胁、颈项、眼、侧头部病

侧头、眼、耳、胁肋、发热病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

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

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

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

分经主治规律表

经 名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神志

胸部病

手三阳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头面、鼻、口、齿病

头颞、胁、肋病

头项、肩胛、神志病

耳病

眼病、咽喉、热病

足三阳

足阳明

足太阳

前头、面、口齿、喉、胃肠病

侧头、耳、胁肋病

后头、背腰、脏腑病

神志病、热病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脾胃病

肝病

肾、肺、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

任督脉

任脉

督脉

回阳、固脱、强壮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

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

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

同一腧穴,双向主治 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

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

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

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

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

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

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

主治要领: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五输穴:

是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ying、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

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

指小水成流,"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

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

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

指水流汇合入深,"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井穴:

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

根"

,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

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

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

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

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

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

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

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原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二原穴表

经脉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督脉络发于,脾之大络出于,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

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的络穴治疗。

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

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

入络肠胃"

,手少阴络"

入于心中"

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十五络穴表

脾之大络

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

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

十六郄穴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