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7551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渡舟Word文档格式.docx

谈《内经》,谈什么呢?

经脉、经筋、经别。

我们讲针灸就讲经脉,很少有人涉及经筋、经别。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鬲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生鱼际。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咳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外前廉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色赤。

”讲经筋、经别的就比较少了。

可是,事情总有一个巧合,我们那个时候带领了一个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注重一个题材,那个题材就是经络。

经络部分交给我了,这个我熟悉。

经络里面就包括了经筋、经别、经穴这些内容。

那几天,我正在写这个资料,并不陌生,就回答了,然后就问他:

“先生,你为什么要研究这样一个古老的医学课题呢?

”他说:

“我是学针灸的,我们加拿大没有针灸这个东西。

”加拿大人在学经筋、经别,在学经络,这是实实在在的事。

后来,我就跟院长汇报了,我说多亏我是做这门科研,要不还真答不上来,这可真是凑巧。

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说明中国文化有值得人家学习的地方,有独特的地方,有吸引人的地方,有实用的地方。

你看现在有一些外国朋友会说中国话,他们学京剧,甚至演京剧,惟妙惟肖,也有学相声的,为什么呀?

他们对我们的文化憧憬。

我们都是聪明人,应该想得到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重视中国文化,外国没有这些东西。

这样来看,我们都是中医人,不要觉得自愧不如,抬不起头来,谈到中医就唉声叹气。

中医是宝,古老文明是最昌盛的,应当扬眉吐气,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应当发扬光大。

学中医不要怕难,怕什么呢?

怕懒。

一天干吗呢?

不读书,也不学习,对于前贤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不去继承发扬,这是不行的。

懒,不重视,听之任之,随大流,这是不行的。

最重要的是,你们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对中医药的事业要有信心,要有决心,要去研究,要去学习。

说到中医的学习,我那个时候没有中医的课堂,都是老师带徒弟。

老师每天就说:

“你从这个地方,念到那个地方。

”哪有什么玩啊!

这个得念啊!

你到时候得背书啊!

你不背下来,一事无成。

你一不认真,老师就说:

“你学不学中医啊?

你回家吧,让你父亲领回去。

你不听话,不念书,能学中医吗?

你得劳动,不能一天吃喝玩,就过完了一天。

”你想有学问,出口成章,《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都能背下来,那是硬功夫,得学啊!

练啊!

不学能行吗?

再加上方歌。

《伤寒论》的397条、113方,都得背下来。

我今天语重心长,跟诸位同道讲,回去要苦练,要读书,要学习,始终都不要忘了学习。

孔子的《论语》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你得要学,你那不是生下来就有本事。

要学习,首先得建立坚强的信念,相信中医是伟大的、科学的。

大家要瞪起眼睛来读书,读《伤寒论》,读《金匮要略》,读《神农本草经》,读《温病条辨》,下苦功,闭门苦读,出来以后,你再看一看,那就不同了,成绩就高了,学问就深厚了,看病的本事就大了。

这个一点也掺不了假,叫实事求是。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他日相会,后会有期。

等我再跟主人见面,学问上去了,本事上去了,行了,那多高兴。

我今天讲的是咳嗽。

这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咳嗽有时候难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

中医在临床上治咳喘,那还是有办法的,有特长的。

有什么特长呢?

还是有效。

找医生看一看,吃一下止咳平喘的汤药,就治好了。

最有效的,最知名的就是小青龙汤。

《伤寒论》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水气上射犯肺,出现了咳喘等症状,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的效果特别好,晚上咳喘,躺不下,“咳逆倚息不得卧”,你就得用小青龙汤。

这个方子在医学界,尤其在中医学界是享有盛名的。

不过,小青龙汤这个方子有利也有弊。

有什么弊病呢?

这个方子发散太过,比如麻黄配细辛,拔肾根,发肾气,动冲气。

因此,《金匮要略》用了好几个条文,来说明吃了小青龙汤以后的种种变化,包括不良反应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姊妹篇。

《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对于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却不如大青龙那样说得具体。

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首先得介绍小青龙汤的证候与弊端,不至于在临床上捅娄子,发生误治伤人的问题。

老年人易发寒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就多。

这个特别值得注意。

老年人本身的心肾阳气就不足。

心脏和肾脏俱属少阴,足少阴是肾经,手少阴是心经,要是误用了小青龙汤,有时候出问题,就出现心肾的阳气虚衰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姓鲍,他是陈慎悟的学生。

陈老是经方派,用经方看病的。

这个朋友被分配到太原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当大夫。

病人见他是从北京来的,不是当地的大夫,就不重视他,一天的门诊量很少。

太原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这家的老太太得病了,就是喘,谁也治不好,棺材也准备好了,就等咽气。

后来就有人介绍说,他是从北京来的一位大夫,据说是名师之徒,这回请他看看行不行。

那也没有办法,当地的大夫都看遍了,没有治疗的办法,家人就同意请这位大夫,他就去了。

到了老太太的家里,就说:

“我能治,但是有条件。

老太太要是活了,这副棺材就归我。

”多忌讳啊!

大伙一看,哪有大夫要棺材的,这不是怪吗?

“也行,只要你能把老太太治好了,棺材就归你。

”“第二个条件是,一定得吃我的药,不用改方子。

”“这个好办。

”他就开了小青龙汤,头一味就是麻黄,而且用到了一两,又配上细辛、干姜、五味子。

这个人一看,对老太太用一两麻黄,这怎么行啊?

有点不太敢使。

“那不行,棺材都归我了,你就得使。

不使怎么行啊?

”后来,家里人一商量:

“那就这样吧。

反正已经是不行了,试试看吧。

”就用了一两麻黄的小青龙汤,试用了以后,当天晚上就能躺下了。

麻黄的确有治喘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麻黄对于肺喘病有缓解痉挛的作用。

其实,《神农本草经》早就提出了麻黄治喘。

这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后来日本的《皇汉医学》也提倡用麻黄治喘。

鲍大夫就这么把病治好了,他说:

“我若不给她重用麻黄,根本治不好。

她上面的寒气闭塞,开不开了,就得用麻黄。

”自此以后,鲍大夫就有名了,大家把他治的这个病当作医案来谈论。

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用一两麻黄就把病治好了,你看一看,这得要多大的胆量!

这件事以后,鲍大夫既没要名,也没要棺材。

他要棺材干吗呢?

我看过一个病人,喘,脉弦,舌苔水滑,面色发黑,显然是小青龙汤证。

我就给他开了三剂小青龙汤。

对于小青龙汤,我还是有戒心的,就是既用它,又怕它,为什么呢?

麻黄配细辛能拔肾根,能发越少阴的肾阳,故没敢多开。

我还嘱咐他:

“你顶多吃三剂,见好你就要来,这个药你不用多吃。

”这个病人吃了小青龙汤以后,嗓子就清亮了,胸也不闷了,痰也少了,也不咳嗽了,一下子呼吸上力了,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他觉得这个方子见效,于是又吃了第二剂,感觉又好了一些,就觉得这个方子太有用了,就接着吃了第三剂,嗓子里火辣辣的响也消失了,就对这个方子更加喜欢了。

于是,他又再来了一剂,越吃越好,越好越吃,吃到了十二剂,也没问我,完全就是自己上药店抓药。

吃到第十二剂的时候,出问题了,鼻子出血了。

在老百姓看来,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用点棉花,加上黄皮栀子、连翘、牡蛎子,不就止血了吗?

结果堵不住。

外面堵不住,从里面咳,一咳就鼻衄,简直是血来如潮,止不住,看着就害怕,赶快的上医院。

上哪个医院呢?

同仁医院的耳鼻喉科,那是出名的。

同仁医院的专家一看,这血出得也太惨烈了,就赶快准备急救,结果还堵不住。

最后,一位专家就用电烙,总算止住了。

医疗器械的小电烙是通电的,在鼻腔里有一条血管,这么一烙,血管就黏住了,血就止了,要不然还得出。

因为鼻衄,所以这个人脸上蜡黄蜡黄的,很严重,失血过多。

从同仁医院回来以后,他很想让我再给看看,就找我来了。

我就说:

“你怎么面色萎黄啊?

怎么像贫血似的?

“我鼻衄,出血出得太多了。

”服用小青龙汤,发生鼻衄,这是什么道理呢?

第一是动血,过服小青龙汤,化热太盛,伤阴动血,肾气、肾阴耗散,不能摄血,阴不摄阳,阴气不能摄纳阳气,故阳气破血,致使血液大量外出,出现鼻衄。

我还看过一个病人,咳嗽,脉弦,舌苔水滑,显然是小青龙汤证。

我又开了小青龙汤。

吃药以后,头晕,心悸。

他这么一说,我这么一看,面色晄白,脑门出汗,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服用小青龙汤的不良反应。

我赶快问家里有没有红糖,给他冲了浓浓的一碗红糖水。

喝了以后,他慢慢地缓过来了,不出汗了,头也不晕了,心也不跳了,心也不慌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

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太有应验了,杀手锏啊!

治疗寒饮的咳喘,有投必效,但有一点,这个方子太烈了。

因此,南方的人,包括叶天士老先生,他也认为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好,但是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用麻黄就不用细辛,用细辛就不用麻黄,不会将麻黄、细辛这两味药共用。

为什么呢?

他怕出事。

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

这个方子拔肾根,过服能发生动血,头晕,心悸,鼻衄,用的时候要注意。

下面我就谈谈小青龙汤的适应证。

小青龙汤不是可用可不用的,要用这个方子,必须具备相应的证候特点。

反映在气色上,小青龙汤证会表现出水色。

病人有了水饮,肺、心、胸膈、心下这些部位就一片汪洋之水,面色会黧黑,这是因为黑在面色中属水,水之色为黑。

同时,病人会出现水环,就是两只眼睛外面一圈黑的,像带了两只黑眼镜似的。

水色和水环,这在以前的书籍没有记载。

通过我的临床观察,病人还会出现水斑,就是脸上长了黑斑,像妇女同志怀孕长妊娠斑似的,出现的部位在印堂、两颧、鼻梁,下颌。

皮内肉外出现黑斑,怎么擦也擦不掉,如色黑垢锈之状,这叫水斑。

水色病轻,水环就加重了,水斑就更重了。

这个斑用一般方子都去不掉,苓桂剂会有效,桂皮是辛温之药,能够通阳化饮,通利血脉,降阴霾之气,化解水斑。

接下来要看舌头,小青龙汤证的舌苔是水滑的。

水滑是什么样呢?

仔细一看,舌面水润水润的,就像挂了一层津液,水多就滑。

为什么会有水滑苔?

因为津液不化。

问诊的关键是问痰,做痰检。

既然是咳嗽病人,则必须问病人吐什么痰。

小青龙汤证的口里有痰,多为泡沫痰,就是白色的、小个的泡沫,吐出来不黏,没有咸味,就是白色的泡沫。

这种痰很清稀,落地则顷刻化成水。

也有人吐的痰像鸡蛋清似的,很亮,很黏,又很细。

蛋清痰“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这都是水饮病的痰。

反映在脉象上,小青龙汤证是弦脉。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弦脉是阴脉,主痰饮。

脉分阴阳,首先得明确脉是阴脉还是阳脉,阴阳就是辨证。

什么是阴脉啊?

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属阴的。

什么叫阳脉啊?

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属阳的。

“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当大夫的有经验,这个病人来了,一切脉,就明白了。

弦脉和脸色发黑、眼眶发黑一样,都是阴寒之证。

脉学是中国人的看家宝贝,把它背熟了,念熟了,朗朗上口,信手拈来。

什么是浮脉?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这念熟了,大有好处。

有很多病,中医通过脉,就能得知这个人是生是死,大致情况也就出来了。

现在的中医连号脉都不重视了,形式上是号脉,拿个手指头摸一摸就撤掉了,那不糊弄人吗?

要看“平脉法”“辨脉法”,要看“伤寒例”,要把中医的脉学拿下来。

一定要认识到中医脉学的重要性的,要学会了,这个很有用,很有意思。

我当初不相信这个,老师教给我决生死的脉学,“触脉决生死”,我说那也太玄了。

年轻人血气方刚,身强力壮,但是他的思维不成熟,很容易否定一切。

这也不对,那也不行,看事情很容易不经过大脑思考,藐视一切。

我的中医博士生做实验室研究,研究趺阳脉,就是脚面的那个脉。

很多人不信这个,其实那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他们真的研究出来了,趺阳脉如何,太溪脉如何,两个尺脉如何,都研究得很到位。

“尺脉者,根脉也”,有树就有根的。

关于脉学,要看一看《伤寒论》的前四篇,要读一读,认真地读一读。

回到前面讲的小青龙汤的内容上。

看完寸关两部脉之后,你再看看他的尺脉,是不是尺脉微啊?

是不是尺脉细啊?

要是尺脉见微或见细,那就不能发汗,不能够用麻黄、细辛,不能够用麻黄剂,也就是不能够用小青龙汤。

因为他肾虚,肾的阳气不足了,你还给他用麻黄、细辛,这一发散,一升提,少阴的阳气就固不住了,固不住就出娄子,出问题。

宋朝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当时,有一个伤寒病的病人尺脉不应。

尺脉不应,就是尺脉迟,尺脉微。

接诊的大夫是许叔微,他是宋朝的伤寒大家,一看这个病人尺脉不应,寸关俱浮,尺脉沉,尺脉迟,尺脉微,不能发汗,不能吃麻黄汤。

不过,病人有表证,有头项强痛,关节疼痛,发热等表现,那怎么办呢?

许叔微就给他吃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不能够治表,表邪不能够一下子去掉,故病人就有怨言,说大夫你要是能够给我发点汗,那病不就好了吗?

你用的是甜药,这怎么能行呢?

许叔微能够把这样的医案写进书里,那是很了不起的!

那老先生是只为人民服务的,他不敢开麻黄,因为“尺脉迟沉,胃中生冷”。

中医号脉不仅讲胃气,还讲神气,讲根气。

他这根脉不行了,敢用麻黄发汗吗?

尺脉迟者,发其汗,那是违命的,会犯毛病的。

尺脉有力,不微,不细。

微者是阳虚也,细者是阴虚也。

既不是阳虚,也不是阴虚,可以吃小青龙汤,吃了就见好,但也不能够多吃。

像我刚才说的吃了十二剂,时间太长,搞砸了,鼻子出血了,那就是吃多了。

当大夫很不容易,讲究医理。

已经吃了三到四剂了,不能够再吃小青龙汤,但病并没有完全好,怎么办呢?

在这个时候,张仲景就另立一方,就是第二方,苓桂剂。

用苓桂剂代替麻黄剂,代表方就是苓桂术甘汤。

一个用麻黄,就是小青龙汤,力量峻猛;

一个用桂枝、甘草,不用麻黄,就是苓桂术甘汤,它也能够祛水、祛寒,也能够对心肺二脏起到治疗作用,故苓桂术甘汤就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搭配。

你必须会用小青龙汤,也会用苓桂术甘汤,这样到了临床上,才会全面考虑,才不会出错。

关于苓桂术甘汤,《伤寒论》记载的主治是: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我认为这个方子是治疗水心病的。

现在的心脏病很多,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等。

水心病就是水气凌心而出现的心脏病,可以用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治疗。

《金匮要略》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又曰: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张仲景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饮病的。

在临床上,有些病人不能耐受麻黄汤,会出现拔肾根的问题,甚至导致死亡。

苓桂术甘汤不存在这个问题,既补心肺,又利水祛寒。

第一方是麻黄剂,小青龙汤用麻黄,麻黄能开水路,发散水寒之气;

第二方是苓桂术甘汤,水路通了,就用苓桂术甘汤,利水通阳下气。

要注意,凡是水饮病,往往和心肺肾相关。

心阳不足,肺气治节失调,水路不通,这些问题苓桂术甘汤都可以解决。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炙甘草、白术构成。

虽然只有四味药,但不要小看,它们有千军万马之势。

有时候给病人看病,病人见我给他们开四味药,就不敢相信,那好奇的眼神瞅得我发愣。

有病人就对我说:

“老大夫,你能不能再添些药?

“苓桂术甘汤都用上了,还添什么药啊?

”病人说:

“就四味药怎么行?

我用了二十几味药,都不管用。

我说:

“你那是不对证,对证的话,不在药物的多少。

”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比如说方中的茯苓,可以消饮利小便。

《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提出了它的利小便作用:

“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桂枝是辛温之药,能通阳下气。

通什么阳呢?

说到关键之处,它能通心阳。

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桂枝能通心中之阳。

一个通阳,是扶正的;

一个利小便消饮,是祛邪的,故这个方子治疗水心病的效果很好。

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是苓桂味甘汤,由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组成。

吃了小青龙汤,有了拔肾根的迹象,头目眩冒,脸上发热,气上冲胸,这是肾不纳气,气往上来了,张仲景就用苓桂剂的加减之法来治疗这个病。

用什么方子呢?

用苓桂味甘汤,就是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

方中五味子纳气归元,它是酸药,是收敛之品,能够把动的肾阳之气从上面纳到肾脏之处,效果很好。

如果这个人心脏不好,有浮肿,脸肿,身也肿,小便也少了,心阳不足,水气有余,肺气不能够肃降了,有咳嗽,气逆,还可以用苓桂杏甘汤,就是把白术去掉,再加上杏仁。

不要小看一味杏仁,它有气化作用,可以入肺,是利肺气的。

肺气一利,肺气一肃降,它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疏利开通,小便就通畅了,就有效了。

有一年,我在东直门医院带学生实习,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来看病。

什么病呢?

就是面肿,脸肿。

早上起来以后,脸肿得一看就知道有病。

怎么治?

这脸肿不好治,消不了,后来让我看。

我一看,就觉得他心脏不好,心气不足,水气有余,还有肺气不利,上焦之气不降,膀胱尿少,小便不利,就给他开了苓桂杏甘汤。

这个病人说:

“你开这个药方,就吃这个药方。

我已经吃了很多的药,总是无效。

你这个药方也不知道有没有效?

“那就试试看吧。

”吃了七剂,早上起来脸没那么肿了,照方又吃了七剂,好了。

大家在临床上见到心脏病胸闷、咳嗽、水肿,可以用苓桂杏甘汤试一试,这个病就可以治好了。

而且,这个方子很平和。

苓桂剂的第四个方子是苓桂参甘汤,由茯苓、桂枝、人参、炙甘草组成。

治什么病呢?

治心脏病,心慌,心跳,气短,出汗,浑身没有劲,手脚发麻,哆里哆嗦的。

我经常开这个方子,效果很好。

如果是水心病,咳嗽多痰,胸闷,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上干姜、细辛、五味子。

这三味药是张仲景治疗痰饮咳嗽的药对,简称姜辛味。

这个药对与苓桂术甘汤合方,能够化痰祛饮治寒,治寒饮的效果很好。

比如说,这个人是个苓桂术甘汤证,心慌,心跳,胸闷,后背怕冷,又有咳嗽,痰太多,你可以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效果很好。

还有一个就是喘,心脏病气喘,我也用苓桂术甘汤,加上蛤蚧和紫石英,吃了就好了。

蛤蚧和紫石英有纳气的作用。

临床上还会遇到心脏病兼血压高的病人。

我曾经在太原给一个学校里的教务长看病,这个教务长姓曹,心脏病,还血压高。

当时,他正在西医医院看病,对血脂、血压、血糖这些指标很敏感。

他说:

“老大夫,我血压高,你得给我降压。

”我给他开了苓桂术甘汤,说这个就能降压,加上一味药,就是10克牛膝。

吃了以后,血压就下降了。

苓桂术甘汤加牛膝能降压,我们伤寒教研室的很多老师就记住了,也照着这个方法给病人用。

如果心脏病出现心绞痛,前胸后背都疼,痛如刀扎,如针刺,舌头的边界都有瘀斑,这是心脏有瘀血,血脉不通则梗塞,血脉瘀阻则疼痛,“痛则不通”,可以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加两味活血化瘀的药,一味是茜草,一味是红花,吃了就见效,不用费很大劲。

如果苓桂术甘汤证的同时,火特别大,脸上发红,发热,甚至牙也疼,可以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加点大黄。

大黄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药,能泻三焦之火。

吃了以后,尿就黄了,大便也通畅了,上面的热就下去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

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水证论”,一篇“火证论”,“水证论”里面举了很多实例。

“水证论”是专门讲水证的。

治疗寒水痰饮,以麻黄、桂枝为例,麻黄是治喘的,像小青龙汤,然后又发展出苓桂剂来督导麻黄剂,用桂枝来辅助麻黄,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张仲景的一大发明就是能治疗多种心脏病。

想掌握这些方法,读书不读书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读书有两个境界,一个读书能哭,一个读书能笑。

这两个阶段都是要经历的。

读书的哭指的是什么?

就是苦,读书难,太难了。

我那个时候拜师学艺,年龄还不到20岁。

有一天,我老师把我叫过去了,拿出一本书《千金要方》。

他让我把这本书前面的序言好好看一看。

在旧社会,老师的地位可不一样。

现在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挺冷,学生怎么说都可以,甚至是学什么,老师也没意见。

在旧社会,老师可了不得,开口就是金口玉言,学生不能违背。

老师的话你不听,那怎么行呢?

老师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一见到老师来了,就好像是老鼠碰见猫,吓成什么似的。

老师叫我看《千金要方》的序言,我能看得明白吗?

唐朝时代的文字,要命了。

我越看越不懂,还得交差,老师要检查。

没办法,只能哭,真叫惨。

这个时候,师娘抱着孩子出来了,问我:

“你哭什么呢?

“老师叫我背《千金要方》前面的序言,这对于我来说很难,我看不懂。

”师娘说:

“你不要害怕,我跟你老师说说。

”师娘说什么呢?

师娘说:

“你给一个孩子讲什么《千金要方》,他能够明白吗?

那不是写得多奥妙,换个题吧。

”这下我乐了,这个难关就过去了。

读书这个事,在不懂、不明白的时候是苦的,比黄连还苦。

一个问题,往往得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明白。

为什么古代的师傅带徒弟,是学得懂的?

瓷实。

为什么瓷实?

认真,很认真。

学生都害怕老师,老师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教不严,师之过”,老师严厉,老师有要求,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才能进步。

读书得有个苦的,然后就是乐的。

我后来读书变成乐的了,是乐淘淘的,“日光射漫天,掩映我书田”,多乐啊!

亲身体验,面带欢乐,悠悠我心。

其实在前面是苦的,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有很多东西不知道,眼前一片漆黑,学什么也学不进去。

比如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生风跟木有什么关系啊?

木生酸,酸生肝,就这么一套海阔天空的东西,学中医那就是很重要的,它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师傅带徒弟就是这样的。

同志们,读书不要怕苦,切记莫说空话。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一个句子,就得经过很多磨练。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说又得饿又得寒来锻炼意志。

不要怕难,那个难都是临时的。

人是万物之灵,学什么,有什么。

普天之下的发明家,不都是人干出来的吗?

学医要立志,不要怕难。

刚才有几位同志问我念什么书?

我要问你们:

“《内经》念了吗?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

”这些你念了吗?

现代人不念书,还心高。

要谦虚,真正学到东西了,真正入门了,真正有体会了,气势就改变了,就肯定不一样。

第三个,我就讲一讲咳嗽病支饮的问题。

什么叫支饮?

《金匮要略》将饮分为四种,“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在支饮部分,从木防己汤开始,张仲景用了五张药方:

木防己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

它们虽然都是治疗支饮的,但是方义不同,那么读者就得犯糊涂了,就容易搞混淆了。

同一个病名,为什么要用五张药方来治疗?

在临床怎么用呢?

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我现在讲几个方子,给大家临床来用。

支饮为四饮之一,因其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之。

比如说,银行既有一个主行,还有一些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