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017·
上海高考·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学说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
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
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
“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
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
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6年题组
1.(2016·
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
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
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考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韩非子的进步史观)
【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体现出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
天命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上天宿命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体现历史的循环,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突出英雄历史人物的作用,故D项错误。
2015年题组
1.(2015·
山东高考·
13)《尚书·
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
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
安徽高考·
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
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
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3.(2015·
四川高考·
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
A项错误;
“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
“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4.(2015·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
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
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5.(2015·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
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2014年题组
1.(2014·
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
故B项错误;
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
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2.(2014·
北京高考·
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
【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
《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4·
天津高考·
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
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4.(2014·
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
《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
《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5.(2014·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
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2013年题组
1.(2013·
浙江高考·
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2012年题组
1.(2012·
山东高考历史·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2.(2012·
海南卷历史·
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
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
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3.(2012·
浙江高考卷·
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4.(2012·
上海高考卷·
31)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
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
“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二、非选择题
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解析】
(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
【答案】
(1)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
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4分)
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分)
(3)共同:
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
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
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1)第一小问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第二小问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
第二小问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
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重庆高考·
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1)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
(1)第一小问要求,材料一“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可得出刘邦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儿子应该多读书;
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得出秦焚书主张自己读书无益的思想,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思项,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第三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说明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意在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
(1)要求:
勤奋学习;
自己写奏章。
原因:
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2分)表现:
焚书坑儒。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