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7009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之所以说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是因为一切所行之处都是菩萨所行之处,菩萨既无所不乘,又无所乘,始终处于乘,又没有乘,这就是佛乘。

无乘为佛乘也。

无乘就是佛乘。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

如果一个人知道“六根”所得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五蕴”也不过是假借的一个名称,这些东西,遍体寻求,找不到固定之所,那么,在这个时候,人就能够明白佛所说的了。

五蕴窟宅名禅院。

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五蕴存在的那个地方就是禅院。

通过自我内照而开悟解脱的就是大乘佛法之门,这个道理不能不明白啊。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不忆一切法就叫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如果明了这句话的人,那么他的行住坐卧都是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知道心就是空,就叫见佛。

何以故?

为什么?

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十方诸佛都是把无作为心,而不见于心,把这叫做叫见佛。

舍身不吝,名大布施。

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舍身而不吝啬就是大布施。

不在所有的动或者所有的定之中,就是大坐禅。

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

凡夫一直都在求动,小乘之人一直都在求静,不求动也不求静的坐禅是超越于凡夫和小乘之人的大坐禅。

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如果有了这样的体会,那么,对于所有一切相都不需要主动寻求摆脱,就能够自然解脱,所有一切的病不需要治疗就能够自愈,这些都是因为大禅定的力量所致。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凡是带着自己的心念去探求佛法的就是迷,不带着自己的心念去探求佛法的就是悟。

不着文字名解脱;

不被文字制约的就叫做解脱,

不染六尘名护法;

不被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污染的就叫做护法,

出离生死名出家;

超脱于生死之外的就叫做出家,

不受后有,名得道;

不惦记着事后得到报答的就叫做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盘;

不生起妄想的心念的就叫做涅盘,

不处无明为大智能;

不处于痴呆状态的就是大智慧,

无烦恼处名般涅盘;

心无烦恼的时候就是般涅盘,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没有心相的境界就叫彼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处于迷的境界的时候,有此岸与彼岸的分别,如果觉悟了的时候,就不存在此岸与彼岸的分别。

为凡夫一向住此。

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因为凡夫一直都在此岸,对于觉悟了最上乘佛法的人来说,心不住此岸,亦不住彼岸,所以能脱离那个彼岸与此岸的分别。

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如果能够见到彼岸与此岸的不同,那么这个人的心至少已经达到无禅定的境界了。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烦恼就叫众生,觉悟解脱就叫菩提,这两者,既不是同一个东西又是同一个东西,两者之间只是迷和悟的不同而已。

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迷的时候就觉得需要找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才能够摆脱烦恼,觉悟的时候就明白任何地方都可以摆脱烦恼,根本不需要特殊的地方去摆脱烦恼。

平等法者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平等之法的意思是,无论是凡夫或者是圣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平等之法,凡夫没入门,圣人做不到。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平等之法只有大菩萨和诸佛如来能做到。

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

不见烦恼异于涅盘,是名平等。

如果认为生与死是不同的、动与静是不同的,那么这些都叫做不平等。

看不出烦恼与涅盘根本上有啥区别,这才是平等。

烦恼与涅盘,同一性空故。

因为烦恼与涅盘都是从空性衍生出来的。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盘为涅盘所滞。

所以小乘之人凭自己的想象错误的去断除烦恼,凭自己的想象错误的去进入涅盘,反而被涅盘这个想法所纠缠,因而不能得到解脱。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菩萨知道烦恼的本源来自于空,因此让自己的心处于空的境界之中,没有离开过空,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常处在涅盘之中。

涅盘者:

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盘。

涅盘,涅,染着;

盘,去除。

心虽然处于染着之中但却不曾因为染着而有所增加,这就叫做“涅而不生”;

心虽然处于断除之中,但却不曾因为断除而有所减少,这就叫做“盘而不死”,既不存在滋长,也不存在消灭,既不存在生,也不存在死。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脱于生死之外,这才是真涅盘。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

内心之中的心念没有出现也没有消失,无去也无来,就进入了涅盘的境界。

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因此而知道,涅盘就是空掉自己的心念。

诸佛入涅盘者,为在无妄想处。

诸佛进入涅盘的境界,就是在于断除妄想。

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没有烦恼的那个心境就是菩萨修道的道场。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内心之中空闲的那个地方,就是没有贪嗔痴的地方。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贪,是欲界,嗔,是色界,痴,是无色界。

如果一念之间心思发动,就掉入三界之中,一念之间心思平息,就跳出三界之外。

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因此知道,三界的生灭、万法的有无都是来自于人心。

凡言一法者:

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任何一个宣说的法,都如同修房子剩下的那些破瓦石、破竹木一样,都是借用的无情之物。

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

如果知道了自己的那个心不过是一个假借的名称而已,并没有实体,那么也就知道自己的那个心既是非有的,也是非无的。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

凡夫不断的生出心念,这种心态就叫做“有”;

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

小乘之人不断的灭掉心念,这种心态就叫做“无”;

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

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菩萨与佛不曾生出心念,不曾灭掉心念,这种心态就叫“非有非无”。

这个非有非无的心就叫做处于中道。

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

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因此而知道,带着自己的心念来学法,就会让自己的心与法都迷,不带着自己的心念来学法,就会让自己的心与法都觉悟。

凡迷者:

迷于悟,悟者:

悟于迷。

所有的迷,都是希望觉悟而产生的迷,

所有的悟,都是因为迷失而产生的悟。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有正见的人,知道心本来就是是空无的,不存在迷,也不存在悟,因而能够超脱于迷与悟。

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没有迷也没有悟,这才是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

五彩斑斓的有色世界并不是它们主动跑到人心中建立起来一个色相的。

而是由于人去观察和感受它们才在人心之中建立起来的色相的。

因而叫做“色不自色,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人心之中的那个心相,并不是心自己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色相而产生的心相。

因而叫做“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

因此知道,心相与色相这两个相都是一起产生又一起消失的。

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有,是从无产生出来的;

无,是从有产生出来的。

这才是真见。

夫真见者,无所见,亦无所不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真见就是,既是无所不见,又是无所见,即使具能完全见到十方虚空,也不曾觉得自己完全都见到了。

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因为,即使是见到了,也不能抱有成见;

即使是见到了,也始终存在不能见到的部分;

即使是见到了,也都存在见不准确的可能。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

就如同电视机的图像信号受到干扰而变得不清晰一样。

凡夫因为一直都是心念不断,因此外部世界反映在人心中的那个色相是受到心念干扰的相,这个所见到的色相本身就是不真实的,因此凡夫的所见都是妄想。

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如果人的内心清净,自己本身没有产生干扰的心念,那么外部进入人心所建立的色相就是清晰的、真实的,这时候的所见这才叫真见。

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

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人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候,与此同时,见就产生了。

如果人的内心没有生起其它的心念,那么外面的色相进入人心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心念的干扰,那么所见到的色相以及因为色相而建立起来的心相都是清净和真实的,这样才能够形成真见。

有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

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不见一切法,就叫做得道;

不解一切法,就叫做解法。

见与不见,俱不见故;

解与不解,俱不解故。

无见之见,乃名真见;

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因为不论是见或者是不见,都是不完全的见,不论是解或者是不解,都是不完全的解。

要不断的完善见,不断的完善解,只有不带着成见地去见才是真见,不带着成解地去解才是真解。

夫正见者:

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

“正确的所见”应该是这样的:

不仅知道有能看见的那一部分,也要知道还有看不见的部分。

真解者:

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

“真正的了解”应该是这样的:

不仅知道有能够了解的那一部分,也要知道还有不了解的部分。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无所解者,始名正解;

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凡是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的,其实并不是全面的了解,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说就叫做不了解。

带着不了解、需要继续了解的心去了解的,才叫做真正的了解。

所以说,了解与不了解都不是真正的了解。

不舍智能名愚痴。

自己以为自己聪明有智慧,不知道放下自己的那个智慧的,其实就是愚痴。

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

以心为空,那么自己内心所得到的对事物的答案,无论是了解或者是不了解,都是真实的答案。

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以心为有,那么自己内心所得到的对事物的答案,无论是了解或者不了解,都是虚假的答案。

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

如果人解悟了,那么就是法去追逐人;

如果人没有解悟,那么人去追逐法。

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

如果是法追逐人,那么即使过去没有的法也可以现在变成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如果是人追逐法,那么即使过去有的法都会变成了不正确的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

如果是人追逐法,那么法都是虚妄的、错误的法;

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如果是法追逐人,那么法都是真实的、正确的法。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

因为这个原因,圣人既不刻意在自己的心中去寻找法,也不刻意用法去束缚自己的心,既不强迫自己的心要保持某种心念,也不会用某一个法去推求另外一个法。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因为这个原因,自己的心中不需要生出任何的法,也不会让自己的心去比照和模仿法,心与法两者都是平静的,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常处于定之中。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

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对于众生来说,当心念产生的时候佛法就消失了,当心念消失的时候佛法就产生了。

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当心念产生的时候真法就消失了,当心念消失的时候真法就产生了。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每个法都有它产生的具体的背景,具体的情况,都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进行阐述的法。

懂得这个道理的,就是真正得道的人。

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如果知道心不是法的傀儡,心不归属于任何法、不依附于任何法,那么此人就是常处于修道的氛围中了。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

人在迷的时候所做的,都是在制造罪业;

在解悟后所做的,不会制造罪业。

罪性空故。

因为在觉悟之后,内心处于空的境界,没有了心念的干扰,这种境界下,所见与所解都是真实的,因此所做的就能够与真实的要求一致,所以就不会制造过失、不会制造罪业。

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在迷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制造罪业,其实却制造出了罪业;

在解悟之后,由于所作所为与真实的要求一致,因此做同样的那些事情,却不会制造罪业。

罪无罪处所故。

任何事情本身并不存在有罪或者无罪,因错误的判断而做的事情就是制造罪业,因正确的判断而做的事情就不会制造罪业。

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各种的法,并不是死板的教条,并不是硬性的规定,重要的在于要用真见、真解去指导行动,而不要带着怀疑的心去行动。

怀疑的心会制造罪业。

罪因疑惑而生。

因为疑惑会在内心中产生干扰的心念,干扰就会带来不真实,因而产生虚妄,凭借虚妄而行动就制造罪业。

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若能作这样的理解,那么前世的罪业就能够被消灭。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迷的时候六识五阴都是制造烦恼和生死的法,

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

悟的时候六识五阴都是获得涅盘断除生死的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

修道的人不借助外物而求道。

知心是道;

若得心时,无心可得;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因为,心就是道,心觉悟了就是得道。

心觉悟了以后,探寻心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心念产生,探寻道的时候,就不存在任何的道,这个时候心就是道,道就是心,心本身就在道之中,因此心与道也没有分别了。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如果有人说要将心去求道,把心与道分离开来的求道,都是邪见。

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

迷的时候就觉得是有佛、有法,真的觉悟了就没有佛也没有法。

何以故:

悟即是佛法。

因为觉悟就是佛法。

夫修道者:

身灭道成。

亦如甲折树。

修道的人,身灭而道成。

如同树脱掉树皮一样。

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

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人的这个身体是因业报而来的,这个身体中的心念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没有固定规律,因此修道也没有固定的规律,要随着心念的变化而修道,也不应该厌恶生死,也不应该贪恋生死。

只要能够做到每个心念里面都没有妄想和杂念,那么活着的时候就能够证得有余涅盘,死去的时候也能够进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耳闻声时,不染于声;

皆解脱也。

眼睛见到色相的时候,自己的心不要被色相所侵染,耳朵听见声音的时候,自己的心不要被声音所侵染,这些都是解脱的方法。

眼不着色,眼为禅门;

耳不着声,耳为禅门。

眼睛不被色相所左右,那么眼睛就是禅之门户;

耳朵不被声音所左右,那么耳朵就是禅之门户。

总而言,总之,

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

对有色世界的观察要从它们的本性去观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么自己的心就能够经常的保持这种解脱的境界。

见色相者常系缚。

如果仅仅局限于所观察到的表面的色相,而不能了解它们的本性,那么,自己的心就会被色相所束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不被烦恼所束缚的那个境界就是叫做解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脱了。

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正确观察有色世界的人,他们的心不会因为接受到的这个色相而衍生出来任何内心的杂念,同时,自己的内心也不会衍生出其他的色相。

也就是说,自己的心念与心所感知的那个色相这两者都是清净的,不会因此而产生其他的干扰。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没有妄想的时候,一个心就是一个佛国;

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

有妄想的时候,一个心就是一个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众生因为不断的产生心念,因而不断的产生妄想,常常因为一个心念而诱导出来另外一个心念,所以常在地狱。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菩萨因为保持内心的清净,不会有杂念的干扰,因而在妄想出现的时候能够清晰的发现妄想、能够清净的断除妄想,不会因为一个心念而诱导出现另外一个心念,所以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如果一个心念出现的时候不会导致另一个心念的产生,那么每个心念产生以后都会自然的消失,这样,每个心念都会归于平静,这样就从一个佛国走到另外的一个佛国。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如果一个心念产生以后又导致另外一个心念的产生,那么每个心念都是导致不能平静的原因,这样就从一个地狱走到另外一个地狱。

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

如果一个念头冒出来以后,自己的心也随着念头而动起来了,那么就因此而产生了善与恶两种业力,因此就有了天堂和地狱;

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如果一个念头冒出来,而自己的心并没有随之而动,那么就不能产生善与恶的两种业力,因此也就没有了天堂与地狱。

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

最究竟的本源是非有非无的。

但是对于不同境界的人来说他们的理解就不同,对于凡夫来说,他们就会认为那个本源是有,对于圣人来说,他们就认为那个本源就是无。

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因此圣人就把无作为心的修持,这样也能做到胸臆空洞,心量像天那样广大。

在这个境界下求得大道、求得中证,这种境界也非小乘和凡夫的境界。

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

心得到涅盘的时候,就不见有涅盘了。

为什么?

心是涅盘。

因为心得到涅盘的时候,心本身就在涅盘之中,心就是涅盘,因此也就不见有涅盘了。

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着邪见也。

如果说在自己的心之外还见到了另外的涅盘,这个就是邪见。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能。

一切的烦恼都是如来的心的种子,因为有烦恼才有了智慧的思考。

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只能这样说:

烦恼促成了如来的产生。

不能这样说:

烦恼就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踌,烦恼为种子,智能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所以说:

身心是田地,烦恼是种子,智慧是种子发出来的幼芽,如来就如同成熟的稻谷。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

朽腐若尽,香从树出,佛在人的心中,就如同香在树中;

烦恼如果除尽了,佛就从人心里面生发出来了。

树木的朽腐去除尽了,树香就从树木中发散出来了。

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

所以说,树香是从树木里面出来的,树木之外没有树香,佛是从人心里面生发出来的,人心之外没有佛。

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

如果树木之外还有香气,那么这个香气是其他的香气;

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如果人心之外还有佛,那么这个佛就是其他的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心中有三毒的,就叫做国土秽恶;

心中没有三毒的,就叫做国土清净。

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

经文中说,如果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是不可能从这样的地方产生的。

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

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

“不净”、“秽恶”就是无明、三毒;

“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之心。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

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

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

所有说出来的话,无非是为了阐述佛法的,如果从这些话中能够明白佛法,而不是把这些话本身当成佛法,那么,任何时候说出来的话都能够领悟到道的本质。

如果把说出来的话本身当成佛法,而不是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就算是没有说话,一切都沉默,那也不是道的本质。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

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所以如来用语言宣讲佛法的时候就不用沉默的行为来进行阐述,用沉默的行为来阐述佛法的时候就不用语言,应该知道无论是语言或者是沉默的行为都是为了阐述佛法。

用这样的理解去看待如来阐述佛法的方式,那么所有的一切的方法都如同三昧真火。

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

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

如果明白以后进行宣说,那么这些宣说就是解脱之法,如果不明白,那么即使自己默不作声,那么这个默不作声也是对自己的束缚。

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

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如果能够透过表面现象而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进行解说,那么这些解说就是解脱之法。

如果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而是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理解,那么即使默不作声,这样也是对自己的束缚。

夫文字者:

本性解脱。

文字,从根本上讲,它是用来解脱人的。

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文字不能够用来作为束缚人的工具,文字本身并没有束缚人的作用,而是人自己掉进被文字束缚之中去的。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

法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有高低之分的那种法就叫做非法,就不是法。

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

对于这些不是法的非法,可以把它们当成渡河的竹筏来看待。

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如果人借助于这样的竹筏,渡过那些非法的误区,那么这样的方法也就变成了法。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

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

按照世俗的说法,人有男女的分别、有贵贱的分别,但是站在道的这个境界,是没有男女的分别、没有贵贱的分别的。

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

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

所以天女悟道以后还是女性形态,车匿觉悟以后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卑贱的名称。

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这是因为所谓的男女贵贱都不过是一个表面现象,透过表面,从本质上看,他们是没有区别的。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

天女在十二年中希望了断女相而不能如愿,也因此就能而明白即使在十二年中希望求得男相也不能如愿。

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十二年是指十二个轮回。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

离开心就没有佛,离开佛也没有心;

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就如同离开水就没有冰,离开冰就没有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所说的“离心”的这个说法,并不是说要远离于心,而是说心不要被心念产生的相所束缚,心要远离心相。

不见相,名为见佛。

即是离心相也。

经文中说,不见相,就是见佛。

这就是说的心要远离心相。

离佛无心者;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脱离了佛就没有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