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16715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28052儿童发展考试重点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

15.去习惯化:

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16.视敏度:

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17.观察力:

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 成为观察力

18.空间知觉:

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性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19.视觉恒常性:

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20.深度知觉:

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21..方位知觉:

即方向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

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

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客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

22..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3..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24.认知:

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想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等。

狭义的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25.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26.自我中心:

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27.物理经验:

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如轻重、软硬、粗细等。

28.数理逻辑经验:

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29.格式: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30.图式:

是指儿童对一个时间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31.同化: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32.顺应:

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33.知觉:

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34.短时记忆:

是一种暂时的、主动的和有意识的记忆。

有时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

35.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6.元记忆:

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37.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38.再认就是能够识别一个客体。

重组是指恢复先前看到过的客体。

回忆是一种更复杂的记忆呈现,它有赖于心理映像和恢复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

39.元认知:

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40.监控学习是持续的追踪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并相应地调节自己学习的策略。

41.儿童语言发展:

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语言:

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42.牙牙语:

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复述是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一种加工方式。

43.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44.电报句:

表达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45.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

46.复杂句是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结或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

47.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49.常模:

是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

常模的功用是给测验分数提供参照点。

50.对抗性条件作用:

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51.移情:

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52.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几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53.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

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

54.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55.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或者同一组被试经过一次测验,而后用一个等同形式的测验再测一次,两次得分的一致性。

56.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也就是测验所能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这是衡量一个测验质量的重要标准。

效度可归纳为: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

57.准则关联效度又可称为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它是以测验分数和效度准则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

58.情绪:

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59.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60.有选择的社会行微笑:

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他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

开始能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婴儿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警惕的注意。

61.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

62.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63.视觉悬崖:

视崖是人的立体视觉发展的一个体现。

人类在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的能力。

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觉悬崖。

试验者设计了一个台子,左右半边有高度的落差,在台子上铺一层透明的玻璃,让婴儿在上面爬行,婴儿爬到中间时,即使他手摸到前方的透明玻璃,仍然不敢再向前爬过去,研究者发现他们的心跳速率减慢,证明人类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深度有了警觉心,这种能力具有帮助物种生存的作用

64.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65.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66.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

67.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68.伊底: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组成之一。

也称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构成,如饥、渴、性、肉体是它的能量来源。

自我:

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超我:

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69.体貌指的是面部特征、身高体重和身体的比例。

70.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71.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72.里必多: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

这种力量或能力称为力比多。

73.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74.自我同一感:

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75.性别角色:

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76.依恋: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77.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78.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所做的判断。

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79.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因而成为有自律水平的道德判断。

78.替代强化: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强化,因此将它称为替代性强化。

79.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80.运算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

它有几层意思起意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二是一种可你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

其三运算具有守恒性其四具有系统性。

81.双向性原则:

儿童会主动选择与自己的先天倾向相吻合的环境。

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作“双向性原则”。

82.心理年龄特征:

研究者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具有的使他们与其他年龄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称做心理年龄特征。

83.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84.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

违反了这个准则时,儿童就会自己惩罚自己。

8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86.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

87.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即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88.延缓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

89.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90.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

91.事件可能性策略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92.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94.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见证。

95.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96.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97.性别稳定性:

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98.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

99.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与儿童个性发展的道德圈有密切联系。

 

二、简答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3、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①绝对决定论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

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

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

”(1930)

②共同决定论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

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

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

(双胞胎爬梯实验)③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是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

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

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4、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5、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横向研究:

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优点:

时间短 取样大,能迅速获得大量数据材料,省时省力 具有代表性,也不会收到时代变迁的影响 缺点:

由于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的反映心里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

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通过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起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

被试的代表性问题。

由于从项研究经历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

而且时间长、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3)跨文化研究:

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主要能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6、胎儿的发育过程:

胚种期(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胚胎期(细胞和组织分化期)、胎儿期(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7、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①孕妇的营养;

②孕妇的疾病;

③药物;

④辐射;

⑤孕妇的情绪。

8、儿童生长的四个显著的时期:

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9、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上至下;

(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②由近及远;

③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10、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

顺序为: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动作技能。

11、动作发展的训练: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12、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①反射行为;

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④视觉偏爱。

13、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2、光的察觉3、视敏度4、颜色视觉。

14、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

视觉偏爱法、视觉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婴儿头半年是视敏度迅速发展的关键期。

6个月—一岁失利已达成人正常水平。

15形状知觉:

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16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2)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3)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17、儿童观察力表现的四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细致性

(4)观察的概括性。

18、儿童观察图画的能力发展阶段:

列举阶段(3---6岁)、描述对象阶段(7—14岁)、解释对象阶段(15岁起)。

19、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大致呈以下趋势:

(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20、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1)思维的起源:

皮亚杰认为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的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就是格式,格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格式最初来自无条件反射,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格式的发展。

认知结构决定着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3)在思维的机制问题上,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仍是一种适应,所有的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的的方式适应环境。

适应包含两个过程即同化和顺应,通过同化和顺应,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既丰富了认识,也改变了认知结构,发展了思维;

概括来讲,思维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的从低级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21、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期:

(0-2岁)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渐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解来解决新问题;

第六分阶段(1.5~2岁)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二、前运算时期(2~7岁)

①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思维阶段又称前概念阶段。

儿童往往把最初学到的语言附加到一些事物上而形成概念。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另一个特点是:

自我中心。

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①获得了守恒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②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群集运算,一种是系列化群集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

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22、简评皮亚杰思维理论。

23、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

从事信息加工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已用大量观察和实验在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方面取得了大量知识,但也存在不足:

一是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还是对各个认知过程的描述,必须有一个解释的理论构架;

二是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内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三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24、论述儿童元认知的发展: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计划:

计划是经常使用的执行过程。

年幼儿童虽然也可能会有计划,但年长儿童更能在执行之前计划活动。

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一些知道规则和策略的儿童在他们需要规则或策略时并不一定会使用他们。

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懂得去激活他们,自发的寻找适宜的策略和规则。

监控学习:

监控学习是坚持的追踪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并相应的调节自己学习策略。

年幼儿童不会很好的监督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有时候认识不到一个好的行为应有什么要求,或解决一个问题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

控制分心和焦虑:

儿童能按照人物的要求抵制分心,集中注意力,控制遇到困难时上升的焦虑。

评定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儿童不仅监控学习过程,还能确定什么时候他们已经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要有好的解决方法的期望。

25、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语言产生的准备:

①反射性发声阶段;

②牙牙语阶段。

语言理解的准备:

①语音知觉;

②词语理解。

26、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

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②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27、儿童句子发展的过程:

一、句子的产生:

按儿童所讲的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句子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个层次。

1、不完整句指的是表面结构不玩,但能表示一个句子的意思。

包括单词句、电报句。

2、完整句。

包括简单句、复杂句、复合句。

二、句子的理解:

①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4、5岁儿童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句和双重否定句还不能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