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661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湖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1

第一节湖北省情概况1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3

第三节上轮规划回顾6

第四节机遇与挑战9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1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任务与目标12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2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任务15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5

第四章土地利用政策导向18

第一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18

第二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19

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3

第四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26

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29

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29

第二节区域土地利用方向34

第三节市州土地利用调控41

第六章土地用途管制42

第一节用途管制分区42

第二节用途管制导则42

第七章土地整治重大工程48

第一节高产农田建设工程48

第二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50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3

第一节法律措施53

第二节行政措施53

第三节技术手段54

第四节利益调节机制55

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6

第六节公众参与机制57

附表规划主要指标表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省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土地利用的供需状况,确定2006~2020年全省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政策导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全省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土地宏观调控、用途管制、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6~2020年为规划期,以2005年为基期年,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长江横贯东西,省域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态势。

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诸山环绕;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与洞庭湖相连。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

现辖16个省辖市(州)、101县(市、区)、1个林区。

2005年湖北省常住总人口5710万人,城镇人口2467万人,城镇化率为43.2%。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81%,已探明储量的有89种。

化肥用橄榄岩、碘、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等5种矿产资源居国内首位,泥灰岩、磷等17种矿产资源储量居2~3位,铁、铜、石膏、金、汞、锰等3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4~10位。

湖北动植物种类多,有许多为世界珍稀和我国独有的物种。

湖北又称“中华药库”,是国家重点中药材基地。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湖北水能资源丰富,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可开发水能装机容量3000多万千瓦。

同时,湖北素称“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油菜籽、淡水鱼产量全国第一,棉花、水稻排位也在前列,农副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有着巨大的潜力。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以省会武汉市为中心,距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具有极强的市场集散功能和辐射能力。

京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沪蓉、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

省内有7个机场,武汉天河机场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

省内宜昌、襄樊、恩施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湖北省共有内河港口163个,500~1000万吨港口有2个。

武汉港客运总站,是中国内河最大的客运站。

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从以上港口可直达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

湖北省共有通车里程89673公里,高速公路1353公里。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已建立起以冶金、机械、电力、石油化工、轻纺为主体的沿江工业基地;以武汉、襄樊、十堰三市为支点,建立了汽车工业走廊。

湖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最大的水电基地。

湖北教育事业发达,科技实力雄厚。

现有高等院校85所。

2005年,湖北省高等院校在校生108.6万人,居全国第2位。

湖北自然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列中国十大著名风景名胜之首,神农架、武当山和明显陵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与“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湖北省国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66.97%,平原岗地占33.03%,土地利用现状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格局。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经国土资源部确认的湖北省土地利用“四查清,四对照”成果,全省农用地面积1466.3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建设用地面积136.7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未利用地面积255.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

(一)农用地

耕地。

全省2005年耕地面积467.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2%,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沿江平原。

园地。

全省2005年园地面积42.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长江山峡河谷地带、清江流域和鄂南幕阜山区。

林地。

全省2005年林地面积793.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分布较少,与湖北省的地貌特征基本一致。

牧草地。

全省2005年牧草地面积4.4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主要零星分布在十堰、恩施和黄冈等地。

其他农用地。

全省2005年其他农用地面积157.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

(二)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用地。

全省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4.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8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

全省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72.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人均居民点用地202平方米。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

2005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40.5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

(三)未利用地

2005年,全省未利用地255.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6%。

扣除河流、湖泊水面、沼泽地、苇地和部分滩涂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用地,真正可利用的未利用地十分有限。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区位条件优越,土地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利用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1997~2005年间,全省耕地累计减少27.4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05万公顷。

同期我省人口净增加205.9万人,人均耕地从1.27亩下降到1.16亩。

人均耕地减少幅度大的分布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地区,而这两类地区恰恰是全省耕地最为宝贵、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地区。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生产争占良田好地的矛盾尖锐。

——水土流失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明显。

全省各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特别在鄂西山区,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耕地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污染造成土壤耕作环境恶化,重用轻养、占优补劣现象普遍,耕地整体质量下降明显。

全省中低产田数量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7%。

——土地利用粗放,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突出。

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而粗放,闲置土地、废弃工矿用地较多,存在着土地征而不用、征多用少的现象;村庄建设缺乏引导,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村庄用地不减反增,出现了“空心村”、“路边店”、“独家院”。

湖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增幅较快,城镇的拓展与农用地资源保护矛盾尖锐,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面临两难。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有限。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部分分布在周边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开发利用难度大,易引发水土流失。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已成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限制因素。

第三节上轮规划回顾

一、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在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效发挥了规划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土地规划已经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在规划实施中,土地供应总量的调控有效参与了经济发展总量的调控,供地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调整,供地速度的调节有效参与了经济发展节奏的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为配合国家产业政策,我省重点支持了交通、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供地结构向这些产业倾斜,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交通、环保、水利建设用地占非农业建设用地的46.67%。

为落实我省区域发展政策,我省重点支持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以襄樊为中心的鄂西北经济圈和以宜昌荆州为中心的鄂西南经济圈发展用地。

——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

上轮规划确定我省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476.28万公顷,2005年我省实际耕地面积为467.52万公顷,如不计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的10.08万公顷耕地,我省耕地面积为477.6万公顷,实现了耕地保护目标。

基本农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上轮规划国家下达我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00.91万公顷,2005年全省基本农田实际面积为403.34万公顷,比保护目标多2.43万公顷。

粮食单产水平由1996年的339.4公斤/亩提高到2005年的356.8公斤/亩,提高了5.13%。

——加强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推进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上轮规划预测至2010年全省地均产出水平年均增长4.2%;2005年实际地均产出水平为3.18万元/亩,年均增长5.9%,高出规划预期1.7个百分点。

——加强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管理,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较为合理。

规划实施以来,全省城镇工矿用地年均增速为1.83%,同期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为1.68%,城镇工矿用地扩展系数为1.09,在合理的扩展系数范围(1.12)内。

——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土地生态环境初步改善。

上轮规划至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9.4%,2005年实际为36%,按照实施以来趋势,2010年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40%以上。

规划实施通过生态退耕、荒山造林、水土整治等,初步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由1996年的42.6%降低至2005年的34.4%。

——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连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我省各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4.45万公顷,同期,全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7.65万公顷,连续7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