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5491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Word文档格式.docx

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

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王老师的印风,讲究章法、笔法、刀法的完美融合。

其章法取之赵之谦,大疏大密,所谓“疏能跑马,密不透风”;

笔法参照吴让之,粗细变化,顾盼生姿;

刀法借鉴齐白石,崩裂自然,气韵生动,切刀、冲刀、滚刀灵活应用。

其作品印面内涵丰富,耐品耐尝,开拓了篆刻艺术的创新之路,使王老师声名远播,深获海内外知名人士的好评。

如何欣赏中国印(篆刻)

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尽致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回味隽永,这就是中国印。

中国印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其间,更是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哲理。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国,篆刻(中国印或印章)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

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因此,“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为中国印的艺术美,二为中国印的材质美,前者为主。

通常,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

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

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

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

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冲刀和切刀。

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

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

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

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

“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

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

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青田印石的鉴赏,主要是对名贵珍世的封门类印石的品鉴、欣赏而言。

要鉴得准,品得出真味,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优质青田印石,细腻、温润、结实、坚脆、微透、富有光泽。

青田石属叶腊石矿物,爽刀是基本特征,其色彩明朗,年久不变,愈久愈妙是其他印石不能相提并论的。

青田印石的色彩相当丰富,以青色为主调。

青兰色的素雅,金黄色的艳丽,黑色的端庄,红木色的深沉。

奇纹异彩更具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情怡神旷。

印石的质与色是划分优劣的唯一标准,质有粗细老嫩之分,色有纯正晦暗之别。

质嫩则易裂,色纯最迷人,故纯正明艳者为上。

印石按色彩可以划分为单色、花色两大类。

单色类青田著名印石有灯光冻、兰花冻、封门青、封门黄、竹叶青、红木冻、白果、黄果等品种;

花色类的著名品种石有封门彩冻、兰星、水草花、朱砂青田、葡萄冻、封门木纹石、以及各种奇纹异彩石。

单色印石的鉴赏,关键在印石的纯净程度。

纯而无瑕,极为稀有。

然纯度是相对而言的,绝多数印石含有石筋石纹,或明或暗。

其次是印石的颜色,纯正、明艳为优,浑浊、晦暗为劣。

印石的光泽度亦不可忽视,没有亮泽的印石必然是劣质石。

花色印石的鉴赏,关键看印石的质地。

印石夹生于顽石之间,花色印石多数含有砂钉或质硬不能进刀,或光泽、质地不够理想。

如兰星印石,宝兰色软星点而兼纯封门青质地者则十分稀有。

其次为纹理、色彩,如水草花印石,花色自然有致,质地优者为珍品。

封门木纹石,其色彩纯正、明艳,纹理清晰有序,光泽强者为印石佳品。

封门三彩、双彩其层次分明,色彩纯正者稀有珍品。

周村葡萄冻,其冻点四面分布均匀,色纯质细不含砂钉,亦别有风味。

其他颜色奇特,纹理奇妙,具自然之美,天趣盎然,亦令人赏心悦目。

如何看待篆刻作品?

就是要让人看不懂还是为了防伪?

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

这许多印章,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

闲章由秦汉时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变而来,宋元以后风气颇盛,名谓“闲章”,其实不“闲”。

到了近代,闲章便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

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意趣盎然,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图:

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

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情调于纸上]

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于一体。

在欣赏书画作品时,总是先从印章欣赏入手,从印章中来识别书画家的学识与修养。

一枚好的闲章,除了让人玩味,还是篆刻家和书画家水平高低的无声自我展现。

故有“闲章不闲”、“闲章玩味”之说。

闲章由于方寸的局限,不能精描详述,更不能像散文样长篇抒情叙事,闲章只能凭靠篆刻家的才识,出语新颖,简洁典雅,可以直言剖白,也可以隐言折射,或摘引或自创诗词文句、警言吉语、牢骚趣话,尽兴自娱自乐,其高雅俚俗,自能从字间透出。

不知肝胆向谁是]

不少闲章反映了书画家的生平、籍贯和雅号的。

如郑板桥刻有闲章“七品官取”,一方“心血为炉熔铸古今”攫取了历代名家之秀,创自家之新;

另有“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闲章,表达了作者愿拜著名画家徐渭门下为仆而虚心学画的态度。

吴昌硕中年任安东知县,一个月后便辞官而去,并刻“一月安东令”章,由此看出作者无意于官场。

齐白石,出身木匠,半生漂泊不定,晚年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常遭人白眼,但他从不低眉,常在其书画中钤盖“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木居士”、“鲁班门下”、“木匠之门”以示其独特经历。

画家方成先生,祖籍广东中山市,请人刻“中心郎”一印,幽默风趣,平易亲切,倾注了游子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一尘不染”是以画马饮誉画坛的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一枚闲章,画家以之言明心迹,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

另一方闲章“江南布衣”则表明了他的籍贯(徐悲鸿乃江苏省宜兴人),同时反映了他出身平民。

张大千出身贫寒,他用“乞食人间尚未归”和“苦瓜滋味”两方闲章,表达了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处境。

雪峰山人]

闲章中有直接揭示作品内容的,如李苦禅先生画鹰,常钤“鹰击长空”印;

李可染先生画牛,则喜用字闲章“孺子牛”。

另有提取格言、警句明志,或自拟词句以自勉的闲章。

齐白石成名后,其作品常用“墨戏”、“不成画”、“门外人”和“浮名过实”等闲章,表现出虚怀若谷的自谦精神;

齐白石晚年的“要知天道酬勤”、“金石癖”和“一代精神属花草”等闲章,道出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甘苦。

高士奇刻“闲墨功夫淡中滋味”。

潘天寿有“不雕”一印,“不雕”二字既表示作者对艺术的看法,也是自己对做人的要求———为人从艺应自然率真,不能矫揉造作。

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曾住过牛棚,跌折过左臂,饱受了种种屈辱,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穷35年之功,潜心编撰了规模空前的四册巨著《印典》,填补了中国篆刻史上的一项空白。

“惜寸阴”、“虚心强骨”、“少壮功夫老更成”等闲章便是康志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坦荡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为艺术奋斗不息的精神。

而以画梅著称的王成喜,则钟爱“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最难风雨故人来”印。

还有李可染的“废画三千”、“千难一易”、“峰高无坦途”等闲章,寥寥数字,纳入了多少艺途甘苦,反映了作者不折不挠、毕生求索、矢志不渝的坚韧毅力。

而他的“七十始知己无知”、“白发学童”等闲章,体现了他谦虚谨慎的品格,读来令人深思。

天道忌盈人贵知足]

还有阐述书画哲理,反映艺术创作规律的闲章。

如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创造性地一改小篆文雅舒和的书风模式,刻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章。

清初画家石涛在其名画“黄山图”上钤“搜尽奇峰打草稿”印,意蕴深刻,形象准确地反映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是画家作画的经验之谈,同时也道破了艺术创作的一条共同规律:

艺术永远靠深厚的生活积累作铺垫。

此外,还有关山月的一方“古人师谁”的闲章,坦直地向宋旧师古风气凛然发问;

他的另一闲章“适我无非新”则表现了画家不甘师古固袭、刻意创新探索的精神。

傅抱石的“换了人间”、“山河美”两枚闲章,则流露出画家对新生活和祖山川的赞美之情。

回答者:

周眠-秀才三级3-723:

25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

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

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

“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

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

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

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

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

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

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

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流。

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

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

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

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

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

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

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

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

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

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

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

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

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

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

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

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

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

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

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谈篆刻艺术的欣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

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们这里所讲的“印章”,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

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因而篆刻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世人钟爱。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感悟篆刻作品的内在精神美,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

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

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

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

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

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术之魂。

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

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

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

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

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

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

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

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

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

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爱玩”。

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

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

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

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

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

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

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

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

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

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

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

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

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

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

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

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

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

这样的作品,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