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知识要点文档格式.docx
《科学发展观知识要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知识要点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4、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和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如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
A.鼓励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实现现代化
B.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
C.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实现我国工业化
D.东西部地区同时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或者说实质)是用新的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它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它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4、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
第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为什么必须加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25年来党的路线、方针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国内国际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地位和影响之所以能够不断提升。
今后,我们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目标。
要增强国防,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为什么说本世纪都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是可以实现的;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可以利用有利时机加快发展。
从国内看有利条件也很多。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看,首先,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
另外,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宗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
5、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
A.科技含量高 B.资源消耗低
C.经济效益好 D.环境污染少.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6、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合理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三,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四,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7、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继续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战略部署: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8、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要求:
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具体部署: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
坚持改革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态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9、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指导思想上,社会主义,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是()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C依法执政D高效执政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是()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
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的要求:
第一,必须加强学习,第二,必须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第三,必须把积极进取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包括: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的政绩观:
就是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什么是用群众观点看政绩:
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
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
A.科学发展观B.正确的政绩观
C.正确的执政方式D.正确的世界观
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86.科学发展观是指
A.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B.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C.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D.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十突出的问题
87.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
A.提高人口质量B.合理利用资源
C.突出经济增长的高速度D.保护生态环境
88.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B.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C.要实现统筹兼顾D.要促进全面发展
89.“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思是
A.东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
B.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
C.推进西部大开发
D.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90.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A.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C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科学发发展观的重要文献及其知识要点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6年10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5人,候补中央委员152人。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致认为,(定位)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重点、总要求、原则、基本条件、关键、)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
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
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和谐社会的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团结互助,互敬互爱
2、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法治与德治的统一B社会主义制度C共同富裕D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法治B道德水平的提高C制度D生产力的发展
4、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马克思主义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