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5101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管理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决定其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

2.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影响力。

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

3.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

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4.农产品具有体积大、鲜活、易腐、收获时间集中和空间分散的特点。

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上处于天然的弱者地位。

5.农业还具有其他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特点。

比如,农业劳动很难衡量,很难像工商业一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户、农场)的规模不能和工商企业的规模相提并论。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赵冬缓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0231页工业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但为了研究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集中解决各时期的主要矛盾,往往人为地把工业化过程分为数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工业化初始阶段。

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积累;

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工业为特征;

由于工业的快速扩张,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业。

亦即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

根据上述的工业化过程的特征,综合不同国家工业化的实践,尤其是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截面分析,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大致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6∶4,农业的就业份额为60,城镇人口率为35。

2.工业化中级阶段。

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农业的积累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积累;

两大产业的联系基本上是通过产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的;

由于农业的剩余不再外溢,农业的自身投资增加较快,因而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趋于缩小。

总之,这一阶段工农业关系的核心是均衡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这意味着在该阶段工业已经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调节机制,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

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8∶2,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0,城镇人口率为50。

3.工业化高级阶段。

基本特征是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农业为特征。

此时经济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依靠工业支援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使城乡差别趋于缩小乃至消除。

这种工农关系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农业也由传统步入了现代。

亦即工业化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由依靠自身积累的发展转向依靠工业积累的更大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回归于农业,形成了对农业的反哺。

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设定为工业份额开始下降,工业在经济总体中的地位被服务业取代,经济开始走向“服务业化”。

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31232页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无疑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

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演化顺序,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工农业关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第一阶段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阶段;

第二阶段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亦即农工自养阶段或农工自补阶段;

第三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工养农或以工补农阶段。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通过对世界20多个国家的考察证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阶段,如美国在19001940年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长达40年处于停滞状态,英国徘徊了80年,法国停滞徘徊了60年,日本农业衰退也经历了50年左右。

我国的情况更特殊,由于在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企业改制,结构调整,加上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加入WTO的压力,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不仅不能反哺农业,而且还将在很长时期依靠农业注入大量的资源帮助摆脱困境。

据资料说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份额为80,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是20,而为了维持国有经济正常运转(包括亏损补贴、投资)占去了70的投资与80的贷款。

这就是说,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由于经济效率低下,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侵占了大部分的国民收入。

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我国对农业的各方面投入都在不断下降。

显然,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取决于工业的发展,而我国工业的发展,又取决于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取决于国有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自身生存与发展都成问题,更谈不到对农业的反哺。

除此以外,我国城市化滞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百业待举,嗷嗷待哺,排斥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还需要农业农村继续输血,更谈不上财政分配上分配到农业应得的份额。

事实证明,我国虽然按国际通则(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时)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但中国政府不是不为也,实为不敢为也。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向农业过度索取,取之者多,予之者少,且积重难返。

我国除正常的农业税外,向农业索取主要是通过暗取方式达到的,有两种索取方式

(1)用超经济力量无偿平调,强行摊派,向农民索取资金、物质和劳动力。

索取所得大多用于当地的各项活动和建设,这是个无法统计的无底洞。

(2)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向农业过度索取。

据计算,剪刀差的数额19521989年为9716.75亿元,相当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农业净产值的1/5,另一种计算的数额则大大高于此数,仅19531978年的剪刀差数就达9494.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产值的57.5。

19791984年国家一度缩小剪刀差,农业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当1985年经济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时,又再度忽视农业,扩大剪刀差。

仅19951996年就超过1836.3亿元,弄得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维持简单再服务。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

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

假设某企业在2009年生产和销售了500万元制成品,能否说这500万元产品价值都是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说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

假定这些消耗是200万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300万元(其实这300万元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部分,这里暂不扣除)。

这300万元的价值就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

这个差额称为价值增值(增加值)。

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2009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

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经济学所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

举个例子说,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

假设棉花价值为15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费的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为说明问题起见,需做这样的假定)。

再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5元,即增值5元。

20元的纱织成布售价30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10元,即增值10元。

30元布做成上衣卖给售衣商为45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15元,即增值15元。

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元。

可见,这件上衣在5个阶段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1551015550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

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

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为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的就是GDP的增长率。

农业增加值就是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0.5。

1978年,降到28.1。

1990年,27.1。

1993年,19.9,首次低于20。

1997年以后,低于20。

(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61页)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

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

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25日)

四、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农业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其“稻米文化”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

为保护国内的大米市场,日本提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日本国内许多节日和庆典是根据水稻的播种、移植和收获活动确定的,保护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将第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

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承诺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

1999年9月12日至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荷兰政府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所有人类活动均具有多功能性,即除了履行其基本职能外,还可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和价值。

农业也是如此,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是农民谋生的基础。

在可持续乡村发展范畴内,农业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区域和各国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衡量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促进对农业不同方面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和有机结合。

会议还指出,在强调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的同时,需要建立公平的农产品贸易体制以避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必须做出一切努力来确保政策措施不会导致不公平地限制市场准入,扭曲粮食和农产品出口市场。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0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对马斯特里赫特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报告进行了审议,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激烈争论。

欧盟、日本和韩国认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下一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希望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发展这一新概念。

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由15个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合体,1986年成立于澳大利亚凯恩斯。

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凯恩斯集团是一个坚强的联合体,它要求撤消贸易壁垒并稳定削减影响农业贸易的补贴)则认为,人类活动都具有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没有任何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只能被用来作为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工具,因此坚决反对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在辩论中,美国代表发言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是一些国家塞进21世纪议程和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的一块砖,现在想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庞大建筑来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最后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目前存在很大分歧,粮农组织不应在这方面开展进一步工作。

欧盟等国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我们讨论农业多功能特性,没有与农产品贸易联系,贸易问题应该在世界贸易组织讨论”,“正是由于大家对这一概念存在分歧,才特别需要粮农组织这一中立的、权威机构来对此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担心发达国家利用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概念,对其农产品出口设置环境壁垒,也对此表示反对。

最后,会议无果而终。

在2000年4月底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再次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欧、日、韩等国特别强调农业的多重功能,强调农业对保护文化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和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并用来指导实践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

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则针锋相对,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是一些国家为了替其农业高保护政策寻求理论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包含了农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它将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因担心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可能被发达国家用作环境标准而坚决反对。

会议最后在决议中取消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但保留了这方面的内容,即敦促成员国研究农业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的激烈争论仍然在持续。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以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5个方面。

1.环境功能。

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弹性等。

农业对生态系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也具有负面影响,包括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械耕作的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影响。

农业所产生的外部性主要是化学品污染、水土流失、种植系统弹性和多样性消失、土壤结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规模的地域性特征,吸收二氧化碳和减少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影响,河流污染具有区域性影响。

某些环境影响还具有不可逆性,如自然物种的灭绝等。

2.粮食安全功能。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粮食安全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三一是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

二是依赖进口;

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般而言,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开放贸易可以产生贸易利益,提高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从而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这种结论的前提是,不管一国的贸易地位如何,实行开放贸易后,所有国家都为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做出了贡献,从而有助于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但是,那些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极为担心未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演变态势。

他们关注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未来食物供给和需求的发展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二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任何担保,保证开放贸易一定会导致食物供给和价格的稳定。

况且那些粮食进口大国具有拉动世界粮价上涨的能力,那些与粮食出口国存在现实或潜在政治冲突的国家,更缺乏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信心。

因此,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

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

3.社会功能。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特别是对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农村地区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具有消除贫困和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的功能。

在这些国家,农业发展是农民的重要生活保障,而农民拥有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4.经济功能。

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

农业多功能性所具有的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有别于一般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经济功能,如提供就业机会。

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之所以成为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之一,是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使这些国家的农业承受了保障劳动力就业和提供隐蔽性失业保障的功能。

农业具有的经济缓冲作用是指农业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适时释放和吸纳劳动力,为减缓经济危机和加速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5.文化功能。

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复习思考题1.农业。

2.农业的根本特点与具体特点。

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4.农业的多功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