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次
岩石类型
峰名
所占比例
末期
细粒含斑花岗岩
光明顶 石门峰 贡阳山 采石峰 轿顶峰 夫子峰
7.32%
补充期
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炼丹峰 白鹅峰 仙桃峰 丹霞峰 狮子峰 石笋峰 始信峰 薄刀峰 云外峰 仙女峰 笔峰 仙人峰 石鼓峰 上升峰 石床峰 一品峰 西海群峰 望仙峰 鸡公峰 棋石峰 牌坊峰 观音峰 石柱峰 槛窗峰 驼背峰 笔架峰 骆驼峰 书箱峰 宝塔峰 松林峰 卧云峰
37.80%
主体期
粗粒似斑状花岗岩
莲花峰 天都峰 鳌鱼峰 莲蕊峰 磨盘峰 云际峰 玉屏峰 牛鼻峰 青蛙峰 佛掌峰 耕云峰 浮丘峰 眉毛峰 紫云峰 九龙峰 云门峰 金炉峰 五老峰 老人峰 圣泉峰 钵盂峰 引针锋 合掌峰 容成峰 仙都峰 硃砂峰 青鸾峰 芙蓉峰 飞龙峰 叠嶂峰 石人峰罗汉峰 翠微峰 枕头峰 道人峰
46.34%
早期
中粒二长花岗岩
清潭峰 探头峰 虾蟆峰 紫石峰 香炉峰 马鞍山
晚元古代地层
桃花峰
1.22%
二、黄山地学研究背景和意义
1、黄山地学研究背景
前人对黄山进行地学研究的主要论著有:
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李四光著,1936年(原稿为英文,1964年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译为中文再出版);
黄山地理考察,奥人费师孟著(严德译),1936年;
安徽黄山地质概要,李恒昆编,1958年;
H-50-XVⅡ(旌德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安徽省地质局三一七地质队编,1965年;
安徽省黄山温泉月动态观察报告,安徽省地质局三三二地质队宿立先编,1978年;
论黄山第四纪冰川与冰期,景才瑞等著,1980年;
黄山地区1: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报告,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田乃荣编,1982年;
黄山冰川地貌述要,华中师范学院景才瑞等著,1982年;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华中师范学院黄金龙著,1982年;
黄山地貌旅行指南-黄山古冰川之再认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崔之久等著,1982年;
安徽黄山地区两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的复合,南京大学孙鼐等著,1982年;
黄山云谷寺-白鹅岭索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1982年;
黄山奇探,安徽省地矿局吴昭谦编著,1983年;
黄山风景区物探找水工作成果报告,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朱志忠等编,1984年;
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地下热水勘察报告,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孙雄等编,1984年;
关于黄山某些冰川地貌问题的商榷,安徽师范大学孙毓飞著,1985年;
黄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谢又予等著,1985年;
黄山更新世冰川遗迹现象质疑,中国科技大学黄培华等著,1985年;
安徽省黄山花岗岩中钾长石的微结构和岩体的热历史,南京化工学院傅国飞等著,1989年;
晥南太平-黄山复式岩基源区物质和成岩过程定量模拟,南京大学刘昌实著,1990年;
黄山-太平复式花岗岩基黑云母化学成分与波谱学特征,南京大学赵连泽等著,1990年;
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韩也良等编,1990年;
黄山冰川六景,周慕林著,1992年;
黄山有无第四纪冰川?
,朱诚等著,1992年;
黄山两题,赵晓晨著,1993年;
黄山“冰川遗迹”真相―――兼谈黄山奇峰怪石的形成,黄培华著,1993年;
黄山山麓第四纪粘土砾石层形成机制和环境的研究,黄培华著,1994年;
黄山山体的演化过程研究,黄培华著,1995年;
黄山自然景观成因及边际效应探讨,安徽师范大学王洗清著,1995年;
8-50-69-甲(太平县幅)、8-50-69-丙(汤口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朱志忠等编,1995年;
黄山旅游地学志,胡济源著,1996年。
2、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意义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就是为了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和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开展相应的地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相关的地学研究可以确定研究区内地质景观的形成条件、历史、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直接为旅游区的建设与开发服务。
查明地质景观的成因及成因特征,做出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可以作为科学导游的内容和普及科学知识的渠道,也可为地质科考旅游者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本素材。
三、黄山地学实地考察
为了加强对黄山花岗岩地貌的感性认识,我们四个地学专业的新员工于7月底8月初到黄山及其周边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地质考察。
具体考察路线如下:
7月28日:
慈光阁-玉屏峰-好汉坡-玉屏楼-迎客松-鲫鱼背-天都峰-青鸾峰-蜡烛石-半山寺-慈光阁;
8月6日:
云谷寺-白鹅岭-连理松-黑虎松-始信峰-北海宾馆-梦笔生花-曙光亭-清凉台-猴子观海-狮子峰(粒雪盆)-团结松-西海饭店-高山沼泽-排云楼-西海大峡谷-回音壁-行知亭-飞来石-光明顶-天海-鳌鱼峰-莲花洞-莲蕊峰-云谷寺;
8月7日:
北门-松谷庵-丹霞站-西海大峡谷北入口-西海大峡谷-避雨亭-步仙桥-三溪口-天鹅桥-钓桥庵-西门;
8月8日上午:
猴谷。
实地考察总体认识: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体是花岗岩,岩体中存在众多纵、横、斜三组原生张力节理,也存在大量的表生节理。
不同方位强烈发育多组断块山和动力节理裂隙。
黄山峰石奇异的形貌与景观应该就是由这些遍布风景区内的断裂、节理和其它内外营力持续不断的作用形成的。
山上有的峰石虽已被节理劈开,但位移很小,风化轻微,节理面角保存完整,充分显示了节理裂隙控制成景的作用;
如排云亭幽谷壁上的“仙人晒靴”等。
有的峰石节理四周岩石遭强烈风化,节理面角亦被磨锉,仅留下无棱角可导的独立石柱,如“梦笔生花”等。
黄山地区垂直气流大,雨量丰,高山上的花岗岩被节理切割后,表层常被风化成红色风化壳,风化壳上部的红土层和下部的碎石层,被风吹、水刷剥蚀后,留下的巨大球形风化岩块,就是残存下来的“石蛋”,如狮子峰北侧的“狮子观海”等。
野外观察到的奇特的地貌景观大多都是由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花岗岩节理共同塑造的。
由于此次上山考察路线长,时间短,且没有相关的野外地质考察工具,如罗盘和放大镜等,所以在山上考察时主要对已报到的黄山地质现象进行验证,对新发现的地质现象只粗略观察。
如在西海大峡谷的岩壁上发现有几处地质现象疑似冰川擦痕,但由于岩壁陡,不可靠近,只能远距离观察,因此未有定论。
除此,我们还观察到许多未能解释的地质现象,这些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引起了我浓厚的研究其成因的兴趣,希望自己以后能在“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花岗岩体成景作用”等方面的地学研究上发挥所长。
花岗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是研究地质发育历史的重要物证。
因此,对黄山花岗岩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黄山地质景观的旅游开发,而且也是人类加深对地球本身认识的一项科学研究。
四、黄山地学的研究目的
1、地质地貌成因的研究。
其内容基本包括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因素和形成机理。
以区域地质环境作背景,具体结合区内地质地貌条件,阐述其形成过程。
对研究的地物,力求进行定性定量的观察分析,如“一线天”和“飞来石”等,应观测其位置、高度、方向、大小、产状、岩性、地质条件、成因及演化过程等;
2、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质研究,如景区地质调查,可分点、线、面三种类型进行。
点上调查仅限于风景集中、地质条件简单、面积很小的旅游点;
线上调查主要是沿旅游路线进行;
面上调查则用于测量制作有风景要素的地质地貌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并根据需要采集岩石、土壤、水等标本和样品进行室内鉴定和化验;
3、保护地质遗迹和旅游建设的地质研究。
保护风景资源的稳定性就是旅游地质特有的研究任务,如石景防止重力崩塌,摩崖石刻防止剥落和腐蚀等。
五、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初步计划
对地质公园进行地学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旅游服务。
地质公园造型奇特的地貌能造成人的视觉冲击,并吸引人们观赏它的存在。
因此对地质公园开展地学研究需要考虑地质景观的四大特点:
(1)地质景观一定要稀少奇特;
(2)有一定数量和规模;
(3)山水、气象、生物及人文景观等因素组合要巧妙独特;
(4)有较高可观赏性。
因此,需要通过地学研究调查地质公园地貌旅游资源、并研究其成因:
研究构成山体的岩石、地层和构造;
构成地貌形态的山势、沟谷和洞穴;
构成水景的泉、溪、瀑和湖等。
解决黄山花岗岩地貌问题,需要地貌学家、地质学家的参与,因此,希望能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地学专家合作,共同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专项地学研究。
结合工作需要和自己的研究兴趣,笔者希望在黄山能开展“关于黄山花岗岩体成景作用的专项研究”。
研究初步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查:
对区内地质景观进行规模、质量和美学等方面的系统调查,将结果标在一套中比例尺上(1:
5万)。
详查:
收集相关地质数据,对重点景观和地段进行专题研究和鉴定,如采样做相关的地学化学实验等。
成果:
编写相关图件和报告,并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六、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预期成果
预期每年发表两篇以上关于花岗岩体成景作用等方面研究的专业论文,其中至少有一篇发表于在国际检索的期刊上。
预期近三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如下:
1、2008年发表一篇地学综述类学术论文于国内相关期刊,题目初拟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花岗岩体成景作用初探》打算试用期结束时完成初稿;
2、2009年发表两篇:
一篇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及开发》(争取发表于国际检索期刊),另一篇为《运用旅游地学理论促进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发表于国内相关期刊);
3、2010年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解译黄山花岗岩体的成景作用。
争取发表两篇文章:
一篇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花岗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争取发表于国际检索期刊),另一篇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美学价值研究》(发表于国内相关期刊)。
此阶段涉及的相关实验需要提前一年左右做准备,比如目前全球公认最为准确的是锆石定年实验,要得到实验结果得花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全国做锆石实验的只有地科院那一台机器,所以送去的样品至少得排到半年以后才能开始做。
把成果具体化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以后工作过程中会根据工作的具体需要,不断对研究计划进行修正。
七、黄山地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对黄山进行地学专项研究之前,必须先了解黄山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国内外专家对该区域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成果更容易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因此,建议购买相关的地学参考书籍。
此外,建议购买相应的野外地质考察工具,如地质锤、放大镜、野簿、罗盘和GPS定位器等。
2、目前关于黄山花岗岩体的研究资料非常缺乏,因此建议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关于黄山花岗岩体的专项研究。
3、建议两年左右在黄山举办一次花岗岩学术交流会,一年组团出去参加三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便随时了解最新的花岗岩研究的学术前沿。
4、建议制作专门针对中小学的科普教学材料,这是对青少年普及地学基础知识的好途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一项工作。
5、建议针对大中小学生,开展地学夏令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