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4813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饮食礼仪Word文件下载.docx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

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

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

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右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类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食,继以最贵肴馔。

每进一肴。

主人必举杯劝酒、举箸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古代饮食礼仪二

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

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

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

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

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

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

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

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

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

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

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古代饮食礼仪三

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

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

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

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共饭不泽手。

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

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

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

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

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

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

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

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

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

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

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

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