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4776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整体构思与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

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

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

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

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

离别在即,不能;

静美于心,不忍。

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

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三)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

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

来,彩;

娘,漾;

摇,草;

虹,梦;

溯,歌;

箫,桥;

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

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

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提示: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六)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5%,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

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如何增优势补短板》,《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乡村人才短缺的原因众多:

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

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

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且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人才兴则乡村兴。

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丽乡村。

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

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逐渐凋敝。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

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收入增加,都得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从材料二看,0013-2017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2013年的2.4%降至1.7%,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

D.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均高于农村。

B.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C.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乡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困局。

D.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

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

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

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

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

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

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

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汇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孟子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永嘉学派的叶适说:

“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

”王夫之说:

“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

”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诚已经具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诚”是这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核心价值,具有轴心性。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具体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

“正心诚意”,诚信、真诚、诚实是个体人格育成的必备品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品质。

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成性因素。

诚即良知真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

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骗,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泯灭。

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诚的本义是真,可以从真实、真诚和真理三个层面挖掘诚的价值意蕴。

一个高尚、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格一定是以真实、真诚和追求真理为基础和底色的。

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型人格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

与传统社会的封闭、稳定、确定、连续不同,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定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交流性、可合作性、可识别性和可确证性。

没有现代性的诚信体系,人格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将不复存在,碎片、断裂、虚假的主体人格将使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价值运行无法展开。

三是社会价值主体性重建。

诚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

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必须以现代诚信体系建设为支撑。

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诚”提炼升华为现代文明中的诚信价值,使其融入现代法治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

有了完备的诚信体系建设,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公正、美好、幸福的社会。

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算法和各种智能管理系统为现代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