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导学案1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1doc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导学案1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1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导学案1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1doc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
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
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
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
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
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
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采用的写作手法:
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小类。
●()手法揭示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
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
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
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
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
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
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
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
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
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
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答:
景:
此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境:
渲染了(孤寂,凄清,喜悦)...的氛围;
情:
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此诗描绘了春夜的月下景色,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种类型:
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几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用手法:
用典;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或征夫思家的思念;
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憧憬美好生活、向往和平;
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
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
或表达别后思念;
或表白理想信念;
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
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
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
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
点明表现手法;
阐释手法在句中是怎样运用的?
写出作用(烘托了或表达了...)。
(注:
此答题模式通用)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怀古伤今;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描写手法:
,衬托—正衬;
反衬:
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或反衬人物内心活动。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白描、对比;
,动静结合;
〈〉修辞手法:
,用典:
含蓄凝练、丰富内容、富于文采;
,比喻:
写出本体的相似性;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比拟:
含蓄凝练;
,夸张:
强调突出;
,对偶:
含蓄凝练。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类: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高考常考)
.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
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