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docx
《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8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及详解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
包括现代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及阶段特点等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①经济基础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别提醒】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特征:
①共产党领导是根本。
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③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
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1)“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
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
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④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特别提醒】统一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__香港_被英国殖民者占据99年。
主要是通过1841年侵占香港岛;1860年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侵占新界、威海卫。
至此,完全占领了香港。
__澳门__1553年被葡萄牙占据;台湾__是1949年蒋介石留守。
要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作出回应。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是两岸在“一国两制”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
“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新情况而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特别提醒】
(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有巨大感召力。
②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成功范例。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④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阻碍统一的因素:
台独势力和海外反华势力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例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4分)
【答案】
(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
据材料一“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是:
参照西方法律编纂;对于第二小问“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变式探究】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解析】题干强调了这份文献是由中共团结中国社会各阶层制定的,突出了政治上的协商、合作,而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知“它”为《共同纲领》,故选C项;《双十协定》不利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故与题干中“得到各方面人士一致拥护”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B、D两项主要是毛泽东个人的理论贡献,故排除。
【答案】C
【变式探究】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新中国妇女不仅有了选举权,地位也提高了,人民可以当家做主,故A项符合题意;注意题干限定时间“1953年”,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B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考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
例2.(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B
【变式探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