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1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1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二中届高三仿真模拟语文试题1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角隅支撑物的特别关注,是促成建筑“角神”出现的重要因素。
较早的角神实例见于洛阳金村东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将器脚设计为神人、神兽托举造型。
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钱瓦当上描绘了当时屋宇的简化图形,屋檐下有一托举屋盖的人形,双臂上举,可谓建筑角神的直接实例。
由此可知,作为承重功能的艺术化表达,神兽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现在战国建筑之上。
另外,角神的设置还与汉代流行的以神兽“坐镇”空间四角的习俗意蕴相通。
彼时人尚席居,室中铺筵席以坐,为避免滑动,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压住,今谓之“席镇”。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形象。
汉末三国时期,建筑角隅设置神兽的做法可见于南京上坊、安徽当涂两处东吴大墓。
南北朝时期表现“托举”功能的力士、神兽造型也有若干实例留存至今。
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石棺床床脚部雕刻有力士形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北朝石椁则以浮雕形式表现了屋形石椁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武士本身虽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却表现了建筑空间功能上的镇守意义,虽无角神之形体,却有角神之意蕴。
隋唐时期,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其实例首推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
宋辽以降,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
宋金以降’角神仍流行于山陕一带的庙宇建筑中,并且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有以角神骑坐于昂上者,形象多为裸身力士,宋青莲寺正殿与藏经阁即属此类。
青莲寺角神已为泥塑,头顶与角梁接触面积减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
明清时期的神像台座或陵墓棺床,形制以束莲居多,扛坐神的使用已不普遍。
然而在古风犹存的晋东南一带,仍继续存在着优秀的扛坐神作品。
(选自《力擎桁梧辨角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下四角、室内神佛造像的台座腰部,形象是力士、神兽等,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B.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顶,这个特点体现在角神设计上就是角神聚集于建筑屋檐下的四角。
C.汉代人比较崇尚的是铺席而坐,他们为了避免席的滑动,就会在四角压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这种席镇。
D.明清时期,角神虽然已不多见,但也并没有绝迹,比如在晋东南地区,人们在建筑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
【解析】“角神的形成就起源于这种席镇”错误,文中说“角神的设置还与汉代流行的以神兽'
坐镇'
空间四角的习俗意蕴相通”,意思是角神与“坐镇”在趣味上是相通的,但角神并不是起源于“坐镇”。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角神是建筑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艺术表达,作用是支撑屋字或台座,姿态多是托举状态,有用双臂的,也有肩膀扛顶的。
B.古代建筑上角神与古代人认为天的四角有山或树的支撑关系密切,他们对角隅支撑物的关注促成了建筑物中角神的出现。
C.战国时我国已.经出现了角神,其直接证据就是秦雍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瓦当,图像中有屋檐下托举屋盖的双臂上举的人形。
D.现存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北朝石椁上的浮雕武士因为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就没有了角神的作用,但还具有镇守的意义。
【解析】“因为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就没有了角神的作用”错误,原文有“浮雕武士本身虽游离于建筑结构之外,……虽无角神之形体,却有角神之意蕴”,意思是虽然浮雕武士游离于建筑结构外,但也具有角神的意蕴,即也具有角神的特点。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被认为比较早的角神实例不是在建筑上的,而是在出土于洛阳的东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脚有神人、神兽托举器物的设计。
B.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柱上或柱脚也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
C.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够证明隋唐时期角神的形象特征,宋金以来山陕一带的角神出现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D.文章以角神发展为线索,按照朝代先后解说角神的起源、变化等,并用现存建筑、造像和文字记载、出土文物等佐证观点。
【解析】“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错误,角神在不同朝代的形状、位置有所不同,但功能没有变化,即使是宋代的青莲寺,也只是说“淡化承重受力之感”,但也有承重的功能,至少还有审美功能。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
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
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
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
当时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日称为“国耻纪念日”。
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
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
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
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
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陶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生活,有机会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
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足的学术人物。
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成为知识里手;
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
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
这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
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
与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
在这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
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人,要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
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一切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向错误做斗争。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除了上述因素外,说到底,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
1994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21世纪的欣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大珩很小的时候就有灵气,因此他的父亲才激发他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给他指出折光现象,让他看地磁观测并带他进行气象观测实习。
B.王大珩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科学知识,又从清华名师那里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道德为人和爱国思想,这为后来成为光学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C.王大珩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使他在思想认识方面收获很大,作者突出地表述这一点,说明这些对于他的成长和后来建立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D.作者在自述中以时间为顺序,运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很少涉及自己在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与风范。
【解析】B项,王大珩只是在父亲的辅导下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而从清华名师那里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学会了思想方法和道德为人等,而不只是后者。
【答案】B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出生于1915年,那一年日本侵略中国,他的小名叫膺东,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可见他的爱国情怀。
B.作者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个作为科学家的父亲,能从小受到他的影响并得到正确引导与辅导,母亲也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见家庭是作者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C.作者在清华、英国学习期间,得到名师的教育熏陶,收获颇丰,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懂得了处世之道,同时又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D.1948年,面对国民政府的邀请、英国公司的欢迎,但作者还是在吴有训老师的引导下去创办大连大学,最后取得较大的成绩,可见一个人的选择对一个人的成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E.作者把成就归功于集体智慧、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的精心照顾,同时年逾八旬喜看祖国日益昌盛,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作者虚怀若谷和乐观的情怀。
【解析】A项,作者的名字是他父亲给取的,不能反映传主的爱国情怀;
C项,“英国学习期间”得到名师的熏陶文中没有依据;
D项,“国民政府的邀请”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BE
6.王大珩说:
“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
”你认为王大珩在主观方面的条件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解析】王大珩的主观条件,要从他的表现中去分析总结,用关键词语概括出来,并分条列。
【答案】王大珩的主观条件主要有:
①从小有灵气,天赋高,对科学感兴趣;
②善于向前辈学习,既善于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更善于学习他们的道德为人、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③善于观察研究,留学英国期间,通过交往与观察,了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明白了一些处世之道,体悟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想认识上大有收获;
④有不断探索的动力,逐步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道理,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境界开阔,认真研究工作方法,敢于向错误做斗争。
⑤知足常乐,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每点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
“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
“晨诵算什么?
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
“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
“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
”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
“走了。
先生躲走了。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
“我找张总督。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
”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
“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
”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
“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
“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
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
”朱先生说:
“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
“我真怕你不来哩!
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
“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
“这个呆子,书呆子!
”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
“总督大人息怒!
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
”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
“这十二个卫
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
”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
“这十二个人不够。
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
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
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
”张总督不由脸红
了说:
“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
”朱先生不耐烦了:
“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
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
“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
”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
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
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
“先生这不寒碜我吗?
”朱先生不以为然。
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
“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
“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
”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
朱先生说:
“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
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解析】A项“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项“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D项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答案】C
8.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
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
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每点2分,3点5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
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
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
以门廕授左卫兵曹参军。
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尝伏事齐丘,辟镒为判官。
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镒其公服白其母曰:
“上疏理枞,枞必免死,镒必坐贬。
若以私则镒负于当官,贬则以太夫人为忧,敢问所安?
”母曰:
尔无累于道,吾所安也。
”遂执奏正罪,枞获配流,镒贬抚州司户。
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
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
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
建中三年正月,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
镒上疏论之,上深纳之,纵于是左贬而已,当千杖杀之。
镒乃令召子仪家僮数百人,以死奴示之。
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朱泚。
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
李楚琳者,尝事朱泚,得其心。
军司马齐映
等密谋曰:
“楚琳不去,必为乱。
”乃遣楚琳屯于陇州。
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
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
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
镒夜缒而走,判官齐映自水窦出,齐抗为佣保负荷而逃,皆获免。
镒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
判官王沼、张元度、柳遇、李溆被杀。
寻赠太子太傅,葬事官给。
(节选自《旧唐书·
张》)
【注】①折色:
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B.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C.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D.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解析】正确断句为“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题目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主语“华原令卢枞”“令诜”“枞”,抓虚词“之”即可断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古代征召布衣出来做官,在汉代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称作“辟”,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作“征”。
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隋唐时多以刺史为太守。
C.明经,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主要考察考生诗赋的写作水
D.赠,又叫“追赠”,之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或其亲属追封官爵或称号。
【解析】C项“主要考察考生诗赋的写作水平”错误,诗赋是进士科考察的主要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镒不计得失,坚持公正,在处理卢枞案件时,得到母亲深明大义的支持,他坚持上奏,秉公论罪,最后自己被贬谪到外地任职。
B.张镒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在地方担任官职时,他召集经学人士,教授学生,等到他离开该地时,由四十多人通过了国家的有关考试。
C.张镒重视军备,受到褒奖。
在李灵曜占据汴州反叛朝廷后,他训练当地士兵,严加防备,并且受到朝廷的赞扬,被晋升官职。
D.张镒处事不密,最终失败。
在明知道李楚琳将要作乱的情况下,没有催促他上路,最终在晚上悄悄逃出城,终于免除被害的命运。
【解析】D项中“最终在晚上悄悄逃出城,终于免除被害的命运。
”表述错误,文中“镒夜缒而走,判官齐映自水窦出,齐抗为佣保负荷而逃,皆获免。
”写张镒逃出城外,但是不久就被贼兵抓住,而后和儿子一起被处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
(2)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
【解析】翻译时第一句注意“为”“发”“阴事”“下”,第二句“幸”“銮驾”“具”“行在”这些得分点。
(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答案】
(1)太仆卿赵赵纵为被家奴当千揭发隐私,赵纵被交付给御史台,留下当千在内侍省。
(2)德宗将要巡幸(到)奉天,张镒私下知道这件事,将要迎接皇帝(或“皇帝的车驾”),准备财物衣着器用献到皇帝所在的地方。
【参考译文】
张镒,是苏州人。
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的儿子。
张镒因祖上功业授任左卫兵曹参军。
郭子仪担任关内副元帅,因为曾经侍奉过张齐秋,征辟张镒担任判官。
乾元初年,华原令卢枞因为公事责备同乡人齐令诜。
齐令诜,是宦官,(对卢枞)怀恨在心,设计陷害卢枞(使他)获罪。
张镒复查后认为(卢枞)应当免官,承办官吏迎合上级以死罪论处(卢枞)。
张镒为此不平,就告诉他母亲说:
”如今为卢枞申诉,卢枞免于死而我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