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2653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文档格式.docx

1.水土流失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2.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影响

1.我国分布:

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等半湿润、湿润地区。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陡峻,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大风等。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

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间接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4.治理措施:

加强管理,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防止超载过牧,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垦工作。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

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人/平方千米。

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

以上的陡坡地……

材料二 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表。

统计项目

1978年

2007年

耕地面积(万公顷)

4.0

4.6

森林、草原比重(%)

18

10

气温年较差(0°

C)

33

36

年降水量(毫米)

440

380

水土流失范围

粮食平均亩产(千克)

160

150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0.5

人口(万人)

32

40

(1)30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30年间,该地区耕地面积扩大,而森林、草原面积减小,这是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所造成的,进而导致了当地气候恶化(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由此可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减小。

人口增长,人们乱伐滥垦。

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小,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教材P47活动

提示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教材P48活动

提示 1.影响:

城市工程建设一方面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废弃物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源。

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

①使城市洪峰提前;

②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城市缺水;

③使城市气候的日较差增大。

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中严重破坏地表植被,侵占水土保持设施,随意倾倒弃土弃渣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影响城市的交通、生产和生活等。

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起着加剧作用。

会导致流域生态破坏,阻碍经济发展等。

1.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

简述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解析 根据该图人口稠密,森林覆盖率为29%可知,森林遭到破坏。

再根据该图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可推知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问题要从该地的地理背景入手,从地形地质条件、气候、人口压力(数量、素质)、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

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

~35°

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00人/平方千米。

材料三 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

森林、草原面积(%)

气温年较差(℃)

人口(万)

(1)你知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吗?

(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什么关系?

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该区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

答案 

(1)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农垦,植被破坏严重,加之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及黄土的易侵蚀性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

(2)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3)根据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并且处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具有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阅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1970年和1980年有关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970年

1980年

耕地面积(万hm2)

4

4.4

森林覆盖率(%)

38

年降水量(mm)

430

370

河流含沙量(%)

1.5

4.5

30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有:

耕地增加了________%,森林覆盖率减少了________%。

根据表格所示,森林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2)该地区人均耕地________(填“减少了”或“增加了”),相差________%。

(3)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分析上表,说说本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10 8 毁林开荒

(2)减少了 0.76

(3)森林锐减;

气候恶化(温差增大,降水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了两倍)。

(4)①人口增加,为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要,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

②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导致森林锐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大大减弱。

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概括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地质作用。

(2)据图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并比较A、B、C、D四处水土流失程度有何差异?

(3)治理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_。

在沟谷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功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首先根据区域定位。

确定图中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地地貌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二是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题,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地表物质构成等。

降水强度越大、坡度越大、植被越少、地表物质越疏松,则水土流失越严重。

第(3)题,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是植树造林。

在沟谷中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建淤地坝,其功能是拦泥蓄水。

答案 

(1)该地为高原地形。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①高原地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②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地表物质构成等。

水土流失最强的地方是B处,因为B处没有植被覆盖,土质疏松,坡度较大,降水强度大。

其次是D处,第三是A处,最小的是C处。

(3)植树造林 建淤地坝 拦泥蓄水

3.下图为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土流失为什么在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简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甘肃、陕西和四川。

(2)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故而水土流失面积小。

第(3)题,应该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方式、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两个方面对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析。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针对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

(2)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故而水土流失面积较小

(3)自然原因:

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大,多暴雨;

地势起伏大,土质疏松。

破坏植被,滥垦乱伐,开矿修路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

治理措施:

①加强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制定法律法规,严禁破坏森林、草原植被;

③进行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④采取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

⑤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多在1000~2000米。

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水土流失人—地系统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

(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治建议。

解析 第

(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保水保土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

从人为因素来看,樵采、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

(2)题,水土的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

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

而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3)题,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但人类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保护植被,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多个方面入手,如打坝建库、修筑梯田、选育良种、种草植树等。

答案 

(1)自然地理背景: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暴雨集中。

人类活动: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耕作制度不合理,露天开矿破坏生态,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2)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

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淤积;

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3)淤地坝、修梯田、造林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

(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5.阅读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

材料二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表 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

类型

比重(%)

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7.6

46.1

26.3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

68.5

27.7

1.0

2.8

工业

重工业(包括采掘业)

轻工业

67.0

33.0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

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

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

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

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解析 第

(1)题,土壤侵蚀与降水量的多少、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密切相关,降水量与森林覆盖率也有密切关系。

降水量少,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烈,降水量多,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减弱。

(2)题,该县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要结合表格中的各主要产业部门的比重、性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3)题,甲、乙两地均位于黄土高原,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降水量多,宜采取生物措施,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因是降水多,植被易恢复,坡度大的沟坡要结合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

乙地降水量少,宜采取工程措施,同时也要结合生物措施。

答案 

(1)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呈快速增强;

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

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

理由:

甲地降水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

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

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

乙地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