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2322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0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0901文档格式.docx

士(古义:

狱官今义:

士兵)

是(古义:

代词,这今义:

判断动词)

征(古义:

征验,表现今义:

出征)

喻(古义:

了解、明白今义:

比喻)

一词多义之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发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动词,表现)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以以顺为正者(介词,把,将)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

所以动心忍性(介词,用来)

而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做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动词做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文言句式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1)课时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主题,情操与志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

本文旨在弘扬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作为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作为初级学校的学生,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

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法学法

教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学法: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教学资源及课前准备

教师:

1.认真分析学情,确定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根据预习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上网、看书、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三峡的有关情况。

3.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环节一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环节二【文学常识】

环节三【字词积累】

环节四【课文学习】

环节五【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

“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

“之”,动词,作“到”讲。

    “畔”:

“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

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第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

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

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

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5、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预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七、拓展:

儒家思想及影响。

作业设计

同步解析。

读背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

孟子的思想不会过时,即使过去了2000多年依然通用。

这一次授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何为“大丈夫”,以及养成忧患意识。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也都能够掌握理解,效果很好。

第六单元

22.《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导入

环节二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环节三

整体感知

环节四

朗读理解

富贵不能淫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

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

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

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自学释疑

初读课文,巩固基础

节四

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环节五

延伸迁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

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

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是从磨炼中培养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论证多样,推理有序。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

《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法,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推导出“大丈夫”的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先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实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两篇短文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活状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

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200字左右)

23愚公移山

2课时

课题

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作品简介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相关人物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读准字音

万仞(rè

n)冀州(jì

)惩(ché

nɡ)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ɡ)智叟(sǒu)

始龀(chè

n)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朔(shuò

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

方圆,指面积今义:

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

苦于今义:

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连……都……今义:

曾经)

寒暑易节(古义:

交换今义:

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草木今义:

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

愁什么今义:

不值得)

一词多义

之隐土之北(助词,的)

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助词,无义)

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有子存焉(语气助词,表停顿)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

文言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帝感其诚。

(“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

杂然相许。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第六单元

(1)

(2)课时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