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手册案例北京国质联企业管理中心Word文档格式.docx
《测量管理手册案例北京国质联企业管理中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管理手册案例北京国质联企业管理中心Word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0章
总则
1概述
为证明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各项测量值的溯源性,证明各测量过程和所用测量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证明顾客要求的各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已经达到,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并制定本手册和完整的计量体系程序文件。
2本测量管理体系覆盖范围
2.1本测量管理体系覆盖本公司一切开展计量活动的单位、部门和个人。
2.2本测量管理体系覆盖本公司进行的一切计量活动,包括质量保证、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原材物料和能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计量活动。
2.3本手册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作为本公司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3本手册的作用
3.1当需方要求时,公司可提供本手册以证实测量设备的适宜性和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3.2本手册及其程序文件,必要时可以提供给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计量体系评审机构,其他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标准认证机构或政府质量技术监督机构,以证实本公司计量体系有能力满足有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3.3本手册及其程序文件是本公司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依据,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均应提供相应有效版本。
3.4本测量管理体系虽然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19001、GB/T2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但相关方可以在认证、审核活动中使用本手册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3.5本测量管理体系建立时引用了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但是,本测量管理体系无意取代实验室认证。
4本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和特点
公司根据GB/T19022—2003(idtISO10012:
2003)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2000年建立的计量体系进行了改进和换版并形成了本文件。
本版测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根据各自的在体系中的作用,分为四个层次,即测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文件(包括管理细则)和记录。
本版体系文件贯彻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利用了过程管理方法,包含有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输入资源、过程、和输出,用文件明确组织结构和职责是计量体系文件的基本内容之一。
5测量管理手册的管理
5.1测量管理手册由理化计量中心组织编制,管理者代表(副总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5.2测量管理手册分“受控”和“非受控”二种。
公司内部使用的为“受控”;
提供给公司以外单位的为“非受控”。
5.3测量管理手册经批准后,由理化计量中心负责组织印制成册,进行统一编号,并编制发放清单,负责发放。
发放时履行签字手续。
5.4测量管理手册使用单位指定专人负责登记上帐,妥善保存,使用、借阅时履行借阅手续。
5.5向外单位提供测量管理手册时,应经主管理化计量中心的公司领导同意,提供“非受控”的测量管理手册并登记造册。
5.6测量管理手册需更改、换版时,由理化计量中心负责组织更改或换版,并履行相应签批手续。
发放新版本或更改时收回旧版本。
“非受控”的不进行更改和换版跟踪。
第2.0.0章
引用文件
在制定本版《测量管理手册》及其相关程序文件时,引用了下列标准或规范的条文内容。
在发布时,指出了这些标准或规范的有效版本。
所有这些标准或规范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各方应尽可能采用这些标准和规范的最新版本。
[1]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2]GB/T19022—2003(idtISO10012:
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3]GB/T15481—2000(idtISO/IECl7025:
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4]GB/T19000—2000(idtISO9000:
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5]GB/T19001—2000(idt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6]GB/T19011—2003(idtISO19011:
200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7]JJFl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8]JJFl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第3.0.0章
术语和定义(略)
第4.0.0章
计量法制要求(略)
第5.0.0章
技术能力要求(略)
第6.1.0章
总要求
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到顾客(包括内部顾客)的测量要求,遵循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公司计量工作的实际情况。
由公司理化计量中心组织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已形成文件,可确保顾客规定的计量要求得到满足。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
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本公司在实验室、检测网点、生产现场和有关的其他场所配备的计量标准器、工作用测量设备、检验和试验设备及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和经营管理用的测量设备可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监测、节能降耗、经营管理的各种要求。
同时充分考虑到配备的测量设备和确定的测量过程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为防范风险制定了相应预防措施和追溯措施。
本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
测量管理体系保持持续有效的运行,需要改进时按本公司规定的程序进行更改。
第6.2.1章
计量职能
1适用范围
本章适用于为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本公司最高管理者确保必要的资源并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2计量职能过程
2.1计量职能的输入是:
根据公司具体情况提出的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顾客的测量要求。
2.2计量职能的输出是:
公司各部门及员工职责权限的具体规定和沟通。
2.3计量职能的活动有:
体系的策划,机构职能分析,确定行政和测量管理体系机构,确定计量职责的分配,规定职责权限,进行沟通,组织实施和评价改进。
3计量机构
公司最高管理者指定主管计量工作的公司领导为管理者代表,理化计量中心为计量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司最高管理者在本章中规定了各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分工及职责和权限。
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的组织机构图和理化计量技术机构见本章附图1和附图2。
4计量职能
4.1计量职能的分配表附表1。
4.2总经理
4.2.1向公司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计量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4.2.2批准公司计量工作方针和计量工作目标。
4.2.3确保建立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资源的获得。
4.2.4建立计量职能部门,任命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者代表,审批公司组织机构各部门计量检测管理职能分配。
4.2.5批准公司测量管理手册。
4.3管理者代表
4.3.1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计量法律、法规,主持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4.3.2审查体系内部审核情况,主持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4.3.3对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监督检查公司各分厂、车间、部门对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增强公司员工的计量意识,定期听取理化计量中心主任的工作汇报。
4.3.4审批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程序文件、计量制度、计量工作计划和公司计量校准方法、检测试验标准等计量技术文件。
4.3.5充分发挥测量工作的作用,指派计量人员参与并解决质量攻关、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的改进等工作中的测量问题。
4.3.6重视公司计量检测工作,将测量工作列入公司发展规划和技术进步规划,使公司测量工作不断适应生产、新产品开发的需要,满足顾客需求。
4.3.7对公司重大计量工作问题作出决策:
计量人员配备、环境条件改善、大型计量检测设备配置、计量工作的奖惩决定等。
4.4理化计量中心
4.4.1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
归口组织、管理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发放和更改。
4.4.2组建理化测量管理网络,在全公司范围内对计量工作实行归口管理。
4.4.3根据需要建立公司各项计量标准,对已建的公司最高计量标准按计量法规定,按规定时间定期执行强制检定,保证送检率、合格率达到100%。
保证所有的测量结果和测量设备都能溯源到国家、国际计量基准、标准上去。
4.4.4归口管理测量设备,负责测量设备的修理、校准和计量确认工作。
4.4.5负责公司从原材料进公司、工艺控制、质量检测、产品出公司全过程的理化检测和精密测试工作,接受各车间、分厂和有关部门委托的理化检验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
4.4.6参与公司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攻关、生产工艺的改进等工作,对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策划提出意见。
4.4.7对各车间、分厂、部门的兼职测量管理人员和理化网点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归口管理。
对公司理化计量人员实施考核和培训。
4.4.8归口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记录。
对公司最高计量标准记录、理化计量中心各类计量检测技术资料、在用计量设备的修理、校准和确认记录及理化实验原始记录、试验报告等各类技术资料建立档案,按制度保存。
4.5公司各部门计量职责
公司各部门计量体系职责由理化计量中心编制《测量管理体系职责管理程序》予以规定,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布实施。
4.6计量检测人员的职责
测量管理体系各级人员的职责按《计量人员职责管理程序》执行。
5相关文件
J/XHXCG2.01—2004《测量管理体系职责管理程序》
J/XHXCG2.05—2004《计量人员职责管理程序》
6附图
附图1×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图(测量管理体系相关)
附图2×
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理化计量技术机构图
附图1
组织机构图
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相关)
附图2
理化计量技术机构图
测量管理手册
第6.2.2章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本章适用于确保顾客的测量要求的确定并转化为计量要求,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活动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
2.1过程的输入是:
顾客的要求(包括合同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产品质量要求),本地和产品使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
顾客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要求。
2.2过程的输出是:
通过充分的测量得到顾客对测量要求的满足。
2.3过程的活动有:
顾客要求的确定;
顾客要求转化为测量要求;
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
提供充足的测量能力并实施测量;
证明符合顾客要求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质量记录;
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技术中心将顾客的要求确定在图纸和技术文件上。
3.2工艺、安全、环保、能源和经营管理部门分别将顾客对产品质量,国家及内部顾客对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进出公司物质核算的要求转化为测量的要求。
3.3理化计量中心将测量的要求转化为计量的要求,并负责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3.4生产部门和检验部门分别提供充足的测量能力并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理化计量中心提供精密测量和生产现场无法实现的测量。
3.5各负责监视及测量的部门分别实施、提供和保持各自的计量检测质量记录。
3.6用户服务部门对顾客满意度进行监视和测量,各部门对自身的内部顾客的测量满意度进行监视和测量。
4过程控制要求
4.1技术中心根据顾客的要求(合同、协议、质量标准等)确定顾客的要求,并以技术要求、产品指标的形式表示在图纸和/或技术文件上。
4.2工艺部门根据产品开发部门的输出识别并转化为测量的要求,这种测量的要求一般表现为制造工艺。
必要时,测量的要求应包括测量对象、测量人员、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条件等内容。
4.3安全、环保、能源和经营管理部门仿照本章4.2条规定分别将顾客、国家及内部顾客对安全、环保、节能降耗、进出公司物质核算的要求转化为测量的要求。
4.4理化计量中心将上述测量要求转化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如:
最大允许误差、允许的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等等。
4.5理化计量中心、生产部门和各测量部门分别对各自开展的计量确认、过程监视和测量活动进行记录并保存,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4.6用户服务部门和理化计量中心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
顾客满意信息获得和使用的规定见《顾客的测量满意度管理程序》。
J/XHXCG2.02《顾客的测量满意度管理程序》
6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图如下:
第6.2.3章
质量目标
本章适用于公司计量职能的各级管理者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工作方针和质量目标。
2测量管理体系工作方针和质量目标管理过程
顾客的要求(包括合同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产品质量要求),本地和产品使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顾客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
内部顾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要求。
公司计量工作方针和各职能层次的质量目标。
建立计量工作质量方针;
制订计量工作目标;
实施质量目标;
对质量目标的实施监视和测量;
质量目标的有效性评价;
质量目标的持续改进。
3.1公司最高管理者批准公司计量工作质量方针和公司年度计量工作目标。
3.2理化计量中心归口管理计量工作质量目标,对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保持公司质量目标的持续改进。
3.3各职能部门建立本部门计量工作质量目标,对本部门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
4.1理化计量中心提出公司计量工作质量方针和公司年度计量工作目标报公司管理者代表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4.2各职能部门对公司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并建立本部门计量工作质量目标。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而拒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格产品;
——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
——按照允许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
——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认记录;
——按制定的计划完成所有技术培训项目;
——测量设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
4.3在公司不同的组织层次建立的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这种质量目标的例子有:
4.4各部门必须认真实施公司质量目标和本部门计量工作质量目标,并对本部门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
4.5理化计量中心归口管理计量工作质量目标,每年一月制定当年质量目标,并对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监视、测量和有效性评价,保持公司质量目标的持续改进。
4.6下述公司计量工作质量方针已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必须认真执行:
贯彻国际标准强化测量体系
发挥保证作用打造名牌产品
J/XHXCG2.03—2004《计量工作质量目标管理程序》
6计量工作质量目标管理过程图如下:
第6.2.4章
管理评审
本章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2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过程
2.1过程的输入是:
顾客满意及顾客反馈意见;
质量方针、目标的可行性;
体系审核结果;
以往管理评审的有效性;
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可能影响体系的变更;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2.2过程的输出是:
测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测量的改进;
资源的需求。
这些输出一般包含在管理评审报告中。
2.3过程的活动有:
管理评审策划;
评审准备;
管理评审的实施;
发布评审报告;
改进措施的确定、实施、验证等。
3职责
3.1公司管理者代表(副总经理)批准管理评审计划,主持管理评审活动。
3.2理化计量中心在管理者代表(副总经理)的领导下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筹备管理评审会议,对管理评审的后续活动进行管理。
3.3各职能部门提供管理评审输入信息,参与评审并实施改进。
4.1管理评审的策划
管理评审每一至两年进行一次。
并且按预定的计划进行。
遇到以下情况时根据管理者代表的决定应适当增加评审次数:
a.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b.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顾客有严重投诉;
c.建立本体系的依据(标准、法规、相关体系等)发生变化。
4.2评审准备
各职能部门向理化计量中心提供本章第2.1条规定的管理评审输入信息,理化计量中心进行汇总,按计划的时间筹备管理评审会议,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4.3管理评审的实施
管理者代表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评审会议,通过讨论、研究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作出决议。
4.4管理评审输出
理化计量中心整理评审记录,形成管理评审报告或评审会议纪要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其内容应包括本章第2.2条规定的内容。
4.5管理评审的后续工作
理化计量中心根据评审输出识别改进要求,下达纠正/预防措施要求,各有关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理化计量中心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
4.6记录保存
理化计量中心保存管理评审记录,包括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J/XHXCG2.04—2004《计量体系管理评审管理程序》
6测量体系管理评审管理过程图如下:
第6.3.1章
人力资源
本章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配备、人员职责的确定和能力的培训管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满足要求。
2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对测量管理体系人员的要求。
合格的,具有有效资格和能力的人员。
识别人力资源需求;
制订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标准;
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配备计划;
制定并实施人员能力培训计划;
培训效果评价;
上岗资格的确认;
培训活动记录的保持。
3.1公司最高管理者保证人力资源的配备,批准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配备计划。
3.2理化计量中心负责员工计量意识教育,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人员能力培训。
3.3人力资源部归口管理人力资源,负责组织制定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标准,制定监督培训计划的实施,对上岗资格进行确认并保持人员培训记录。
3.4各职能部门提出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和培训需求,并负责本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
4人力资源过程控制要求
4.1人力资源部组织理化计量中心、检验部门等制定测量管理体系人员的职责和岗位能力标准,并形成文件。
文件的形式可以是岗位说明书、组织结构图或程序文件等。
4.2各职能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部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编制人力资源配备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采用内部调配或外部招聘等方式实施人力资源配备计划。
4.3各部门识别本部门计量检测人员的能力要求,每年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培训申请。
必要时,可追加申请。
4.4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需求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和监督有关部门实施培训计划。
4.5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公司内部培训或送外培训。
内部培训应对培训内容、人数、师资、进度、课时量和考核结果做好记录,交人力资源部存档。
参加外送培训,应在培训结束后向人力资源部提交培训总结,如获得资格证书者,亦应将资格证复印件交人力资源部备案。
4.6人力资源部负责确认培训效果,并依此确认上岗资格。
4.7理化计量中心负责计量检测人员的能力和工作质量的考核和监督。
4.8人力资源部建立并保持计量检测人员培训、上岗资格档案。
4.9未取得上岗资格的人员不得独立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不得独立签发计量检测有效证书和数据。
其工作必须在有资格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员指导下进行
J/XHXCG2.05-2004《计量人员职责管理程序》
J/XHXCG2.06-2004《计量人员能力和培训管理程序》
6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图如下:
附图: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图
第6.3.2章
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