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考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点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缺主语。
介词结构不能做主语,删去“使”)
例3:
三峡的建设者们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战,一道175米高的拦江大坝,终于屹立于大江之上。
(缺谓语。
屹立的主语是“大坝”,“建设者们”没有谓语,应将“经过”提到句首)
例4:
我们要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力争实现城乡一体化。
(缺宾语。
“实现”没有宾语,句尾应加“目标”)
(2)赘余
例5: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织,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管理。
(成分堆砌。
删除“掌握”)
例6:
他同老农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语意重复)
例7:
我们这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做好笔记。
(成分多余。
主语多余,删去第二个“我们”)
⒉语序颠倒
在现代汉语中,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或是一般语序或是特殊语序),都有它的排列规律。
如果语序不对,则会使句子产生歧义或表达不合理。
例1:
我不同意购置这些高档家具,不仅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不需要,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不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
解析:
主客颠倒。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应改为“我们对于这些东西”。
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院首长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
谓语语序不当。
“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应对调。
他来到我国后,曾看过280多部我国不同时期的影片。
定语语序不当。
“看过280多部我国”应改为“看过我国280多部”。
【多重定语一般的排列顺序是:
①领属(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②指代或数量(代词或数量短语),③性状(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④属性(名词)。
】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有效的”应在“方法”前。
这就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认真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状语语序不当。
“更好地”“认真地”调换位置。
“心连心”到来的消息传开后,街道里的老人、小孩许多都跑了出来。
(定语或状语或补语放错位置)
我不但相信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复句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8:
香港,即将回归的这颗“东方之珠”,无疑是一个1997年最耀眼的亮点。
(应该“一个”放至“亮点”前)
⒊成分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合乎逻辑事理,合乎语言习惯,搭配就恰当,反之就不恰当。
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主要是指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以及并列成分之间要相互适应,合乎事理。
如:
在李飞的帮助下,使张佳提高了学习成绩(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⒋表达前后矛盾
有的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并没什么问题,但在表达上不合理,或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⒌句式杂糅
在句式变换种我们知道:
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只能使用同一种句式,有时即使使用了这种句式,又用了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全句意思表达不清。
我们要夺取竞赛红旗插在我们班。
(变成一个句)
⒍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主要指:
关联词错用、滥用、少用、搭配不当、位置不对。
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不仅仅”“而是”搭配不当)
考点四:
修辞方法
初中教材内容中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十二种,其中应掌握的八种: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另外四种是:
引用、对比、借代、反语,对后四种修辞方法也应该有所了解。
㈠比喻
即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讲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的作用是要使描述、说明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
组成: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词。
(说明:
本体是指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即被比的事物;
喻体是指用来作比喻的事物;
喻词是指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例如“像,仿佛,好似,是”等)
基本类型:
明喻、暗喻、借喻。
如下表:
公式中“A”指被比的事物,"
B"
指比的事物)
类型
公式
本体
常用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A像B
出现
像、似的、好比、如、犹如、像……一样
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暗喻
A是B
是、变成、成了、成为、等于、当……变成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
借喻
B代A
不出现
无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二、借代
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着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⒈作用:
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还可以表达特定的幽默感或爱憎情感,使语言生动、形象。
⒉构成方法:
①用部分代主体。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帆”是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是船的一部分,借用它代替船。
②用具体代替抽象。
南国烽烟正十年。
烽烟是古代边境在高台上点燃,用作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争或战火。
再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句中的“枪杆子”借代武装政权。
③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
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看着。
(“花白胡子”代替长着花白胡子的人。
)再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故乡》
④用专名词代普通名。
一个李公朴倒下去,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加线的“李公朴”之像李公朴那样为民主、自主而奋斗的人。
)
三、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四、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
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夸张
是为了突出、更鲜明的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六、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排比
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思,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接连说出来。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八、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反复可以是连续,也可以是间隔,连续反复中间没有其它词语间隔,间接反复则有。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属连续反复)
在叙事、抒情或说理中,可以强调重点,标出重点,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九、反语
通常叫做“说反话”,就是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
“清国留学生”盘平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原意是“漂亮”,褒义词,在这里是“丑陋”的意思,贬义词。
使语言活泼、饶有风趣,或富有讽刺力量,有特殊表达效果。
十、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
引用原话要用引号,概述大意不用引号。
十一、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
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无疑而问。
考点五:
文学常识
⒈诗歌
特点:
①强烈的思想感情;
②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③鲜明的形象性④语言精炼、富节奏感,讲求押韵。
分类:
从表达方式和内容分:
叙事诗—《石壕吏》;
抒情诗—《春水》;
说理诗—《有的人》。
从体裁上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⒉散文⒊小说(后面记叙文阅读中阐释)
⒋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为:
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分为:
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体裁反映的时代分为:
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和表现手法分为:
喜剧、悲剧
剧本知识: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喜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特点为:
①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②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④剧本里还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做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包括场景和情态)
考点六、记叙文的整体阅读
⒈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
复杂的记叙文一定要弄清六要素,便于对文章整体脉络,内容的把握理解。
⒊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结果或突出部分在前(倒)———与内容相关部分在中(插)———叙述内容之后作说明(补)
倒叙作用:
强调、突出某一部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作用:
与主要事件有关的人或事起到烘托的作用
补叙作用:
特殊的插叙,补充交代相关背景,解释。
⒋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
“我”——好处:
便于直接抒情,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
“他(她)”“他们(她们)”——好处:
叙述不受任何限制,旁观者身份,写起来自由、开阔。
⒌记叙的线索:
贯穿全文
形式:
⑴一件有意义的实物⑵一中心事件⑶时空转移⑷人物⑸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⒍记叙文的结构:
⑴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空间的变化转移来划分。
②可按人物、场景的变化来划分。
③可按选材的角度的变化来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来划分。
⑵过渡:
承上启下,包括过渡词、句、段。
⑶连贯:
文章各个部分之间要前后一致,根据上下文来填充或想象文章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性。
连贯还包括文章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⒎记叙的中心:
注意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
⑴抓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
⑵抓开头、结尾的点题句。
⑶综合各段中心,归纳整篇文章中心,详写段中心决定文章主要中心。
⑷抓时代背景,即社会环境。
⑸归纳中心思想常采用的句式:
这篇……(或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
反映了(表现了)……的精神。
歌颂了(赞扬了)……品质。
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⒏记叙文的详略:
根据文章中心来安排文章详略,因此,详写部分突出文章中心,略写部分体现文章整体性。
⒐记叙文的分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
着重人物形象表现②叙事的记叙文:
着重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③借物抒情的记叙文④写景抒情的记叙文。
⒑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⑴记叙⑵描写⑶议论⑷抒情
①描写:
按内容分,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②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细节描写:
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⒒辨析记叙文的词、句:
⑴结合特定语境,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⑵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⑶要了解关键词语的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
⑷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他们的特定含义。
⑸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⑹要注意从表达方式、修辞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⒓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⑴“形散”:
①材料范围广②表达方式运用多③语言风格多样
⑵“神不散”:
即文章的中心特别突出。
因此,散文因“形散”而容易让人“虚无缥缈、一头雾水”,因“神不散”而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因而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以及点题句,不要被它的“虚无缥缈”所吓倒,要避“虚”就“实”。
⒔小说的阅读分析:
⑴抓以下几个方面:
①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人物性格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显露出来。
⑵考点:
①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③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明线、暗线贯穿全文;
⑥小说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⑦小说的层次、结构、中心和语言;
⑧小说人物形象的评价。
考点七、说明文的整体阅读:
⒈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科学小品:
生动活泼、短小精悍,采用文学手法的说明文。
⒉说明文的四要素: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⒊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即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方法:
①能区分说明文类型,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自显:
事物性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事理性说明文:
《死海不死》
②抓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语句:
如《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析一篇说明文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找它的本质特征,例如:
《死海不死》一文,有的人认为“淹不死人”或“死海中一切生物不能生长”或“浮力大”是特征,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特征是“海水的咸度高”。
⒋说明方法及作用:
(需要背诵)
①举例子:
真切、有力的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②分类别:
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③列数字:
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④作比较:
更突出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⑤下定义:
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⑥作诠释:
详尽地从原理上解释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⑦打比方: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⑧列图表:
直观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说明效果
⒌说明条理和顺序:
⑴①时间顺序:
说明实体事物建造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
《口技》
②空间顺序:
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上下。
③逻辑顺序:
原因到结果、主到次、整体到局部(形象事物)、概括到具体(抽象事物)、现象到本质。
⑵结构顺序:
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⒍说明语言:
语言分析解题思路:
理论结合实际。
⑴简要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多为形容词或副词)
⑵从……方面修饰限制了……
⑶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八、议论文的整体阅读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⑴论点:
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
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
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
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⑵论据:
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
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
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
⑶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
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具体内容分为: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⑴立论:
正面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⑵驳论:
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分为三种方式:
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见《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⒊议论文的结构:
⑴纵式:
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⑵横式:
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
⒋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性强。
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不同:
①论证方式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事物的答案不只一个》、《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②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具体内容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