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1078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迁移教案Word格式.docx

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2)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导教学,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六、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讨论分析法

3.自主导学法

九、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PPT展示一幅漫画,发生在发达国家德国的某个镇上的事,画中一位老人生病被抬在担架上,而医生护士都在中年以上,据此列出以下问题:

1、德国的人口增长属于哪一种模式,这种人口增长模式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你能够想出什么办法来缓解德国出现的这种问题么

2、展示德国的移民资料,包括文字、图表,提出问题:

德国的外来移民属于什么现象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顾上节内容思考德国的增长模式得出答案:

“三低模式”,问题:

人口老龄化

利用漫画引入,即引起学生兴趣,又回顾上节知识,达到巩固旧知识的效果,并引出新知识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需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请阅读16页的文字,并判断以下人口流动行为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3、归纳总结:

1、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2、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4、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

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对书上的活动进行判断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任务

国际人口迁移

1、PPT展示二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二战前,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2、二战后,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3、对比之下,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有什么特点试思考其原因

2、请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成果

3、教师归纳补充: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州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

国内人口迁移

1、展示不同时期我国人口迁移,

学生看图并结合书上阅读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完成下列表格: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学生根据刚才老师列出的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情况完成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情况表格

表格具有条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能够简单的分析一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如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18页到21页的文字,将下列人口迁移和与之对应的影响因素用线连接起来:

1、三峡工程中的大移民经济因素

2、印巴分治中的移民

3、二战期间的国际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4、印度海啸中的难民

5、太平洋岛国图瓦奴举自然环境因素

国迁往新西南

6、美国阳光地带的人口迁移

7、越南新娘

8、闯关东、走西口政治因素

2、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4、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学生自学阅读内容完成习题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完成自学任务

推拉理论

1、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四点,但是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的呢例如二战后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但是从方向上确实从发展中国迁入发达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推拉理论,思考经济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2、推拉理论,PPT展示示意图为同学们讲解

3、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各种条件,请同学们利用推拉理论分析为什么人口总是由乡村迁入城市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课后探究

思考:

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例,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哪些影响

学生课下讨论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思考能力

十一、板书设计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①国际人口迁移

②国内人口迁移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

城市化、大型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

③政治因素:

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④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4.推拉理论

推力拉力

乡村人口迁移城市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实例讲解、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其中采用小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去快乐学习,这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体现个性特点。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成功之处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如教材第16页的探索,通过阅读找出人口迁移的流向,以及新大陆发现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在“我国当代人口迁移”这一课题中,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的路径,暗示人口迁移的意义。

(二)需改进之处

根据经验,本节课内容较简单。

但是,要将引起迁移的原因全部区分清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本节课必需要有后续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安排学生多做练习。

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应该注意课堂时间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

基础差一些的可以把一些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利用课外时间解决。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

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作者简介:

李苗:

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高中地理教学5年,对高中地理教材非常熟悉,教学经验丰富。

通讯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兆才大街75号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地理组

联系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