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8997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文档详解.docx

心理学文档详解

心理学

1、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和性格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实验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觉的关系

共同之处: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知也就停止了。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联系。

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

二、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刚刚能引进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则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也叫感觉的下阈。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

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二)刺激与感觉变化

感觉适应:

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

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

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知觉的特征

(一)选择性(相对性)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选择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二)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三)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四)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主要有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等。

1、错觉的种类

物错觉社会错觉

2、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因素引起的。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

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一)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1、实物直观:

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特点:

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

1本质属性易被掩盖,2受时空限制。

(动植物生长过程)

2、模象直观(教具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

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

突出重点和本质、操作方使、不受时空限制

3、言语直观:

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优点:

灵活、经济、方便。

三者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强度律:

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赖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差异律:

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活动律:

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4、组合律:

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力。

(一)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

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成,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比一般知觉更强调是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在人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观察力:

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它是经过系统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可以通过效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一、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

2.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

3.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为内容的记忆。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4.运动记忆以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容易保持和恢复是其显著特点。

根据记忆存储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记忆分作:

瞬时记忆(o.25秒——2秒)、

短时记忆(2秒到1分钟)、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记忆的形式

记忆表象: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二.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二、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

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上无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

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

四、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

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

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

5.合理选择识记方法

二、合理组织复习(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

(一)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依据“先快后慢”规律;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

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二)复习要适量

(三)适当过度学习(复习达到——150%)

(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

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

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

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

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觉、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

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按目的性和自觉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一)梦

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在意识控制下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

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一)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的顺利进行,依赖于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正确理解与掌握语言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二是要有足够的表象储备。

(二)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的进行有赖于以下条件。

1.实践的要求和个人创造的需要。

2.表象的积累和储备。

3.思维的积极活动。

4.原型启发

(三)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有两个特点:

一是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二是指向未来。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也是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可以分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两类。

积极幻想即理想。

消极幻想为空想。

想象力的培养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1)临摹仿效

(2)丰富的知识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参加创造活动

(5)培养正确幻想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的间接和概括反映。

思维具有两个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的抽象程度分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根据思维发展的先后顺序,可以把思维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二)根据探索答案的不同

求同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又称辐合思维。

求异思维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出多个可能的答案。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创造性成分大小分类

习惯思维是利用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类似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5、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品质培养

一、思维的广阔性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人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体现为思路开阔、全面,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1、变式教学拓宽视野

2、一题多问活化思维

3、一题多解活化知识

二、思维的深刻性培养

三、采用“悖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反演过程

2、反客为主

3、原形毕露

五、思维的概括性培养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二、概念:

创造性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性。

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即为“创造性思维”。

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现起来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二)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流畅性(量)、变通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新奇)是发散思维三个维度

(三)发展直觉思维

(四)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技巧

1.原型启发

2.缺点反思

3.特性迁移法

4.逆向求索法

5.扩展用途法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过程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二、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知识经验

(三)定势效应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是个体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时,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熟练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起着积极作用。

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新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人难跳出旧的思路,使思维受到了旧框框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因此表现出消极的影响。

当沿原有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应自觉地采用反思维定势的措施——进行反向思维

(四)功能固着

(五)动机与情绪

人们对解决问题的动机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内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果成正比,即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动机太强容易使人心情紧张,从而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过弱则会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甚至半途而废。

由此可见,中等强度的动机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干扰问题解决的进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唤醒水平-问题难易-操作效率)

⏹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的曲线来表示.

(六)个性特征

⏹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勤奋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朝向一切现象,而是有选择、有方向地指向特定的个体。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离开了一切无关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现象或对象上,并保持深入下去,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开始与终止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体状态

对客观刺激物的需要和兴趣

当时情绪状态

已有的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

有一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斗争。

3.有意后注意:

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广度)

二、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的运用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需要注意的对象和操作

不需要注意的对象和操作

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激发学习动机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即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感知运动图式,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 

自我中心主义。

思维的不可逆性。

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情绪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情绪的稳定性在增长;

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在发展;

道德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出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丰富而不稳定

(二)单纯而易于外露

(三)强烈而不易自我调节

(四)感受自我情感而不易理解他人情感

三、小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一)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评价自我

(二)创设教育情境,陶冶小学生的社会情感

(三)正确地运用道德移情,促进小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

(四)指导小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

合理宣泄法

理智调节法

转移注意法

幽默法(百问)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以目的调节和控制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是指人在意识的支配、调节下所采取的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缺乏意志自觉性表现为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缺乏意志的果断性表现为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三)意志的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

缺乏意志坚持性表现为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

(四)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缺乏意志的自制性表现为任性和怯懦。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

2.组织实践活动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4.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5.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一、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的源泉,也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的分类:

来源不同分:

生理性需要(自然需要)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

对象不同分: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二)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根据兴趣的目的不同: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三、兴趣品质

1、兴趣的指向性

2、兴趣的广度

3、兴趣的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

兴趣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特点: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主观条件中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一、能力的类型

按照程度高低:

天才、才能和能力;

按照结构,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人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的综合。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就属于一般能力

按照设计领域,可以划分为: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而按照创造程度区分,又可以分为:

模仿能力、

再造能力、

创造能力。

能力的差异

一、能力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