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
《初中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通过诗意的品读赏析,来品味古诗的意境。
通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体会古诗韵律特点,让学生熟读成诵。
2.通过诗句的赏析,品味古诗的意境。
3.体悟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东晋有位诗人,有一架无弦琴,没有弦,更没有指示音阶的标识,只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每当朋友相聚,他就携琴赴会,别人弹琴,他也抚弄着那张怪异的无弦琴相和。
问他无弦无声,弹的是啥?
他就真诚地回答: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只要在琴中表达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弹着弦弄出些响声干什么。
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陶渊明,异于常人又高于常人。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古体诗《饮酒(其五)》。
去欣赏诗中别样的秋日风光,体悟诗人的意趣。
老师提前批阅过了大家的学案,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任务,有同学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为什么呢“欲辨已忘言”?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解开大家的疑惑。
二、读出诗歌韵味
1.读准字音和停顿
大声自由朗读四遍:
前两遍,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后两遍,读顺诗句,有板有眼。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样读就读得有板有眼了。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2.读出韵律和味道
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
示例:
比如:
“结庐在人境(快速而平淡)”这样读,能读出他它的味道来吗?
那这样读呢?
(缓慢而深情)有味道了吗?
让生比较老师读得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速度慢。
也可以尝试一下拖音。
还可以将字词重读,尝试加入自己的动作。
出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大家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给同位读一下。
生:
(自由读),
小组推荐学生读。
换种方式来读:
老师读一半,大家读一半。
结庐~~~,而无~~~。
……
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结庐在人境,~~~~~。
问君何能尔,~~~~~。
【设计意图】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体会古诗韵律特点。
”
三、品味秋日风光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快速圈画诗中描写秋日风光的诗句。
用“我从陶渊明笔下读出了一个的秋天,你看。
”写一段文字。
(要求发挥想象和联想)
预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恬淡高洁、宁静闲适的。
你看:
那东篱下栽种的菊花正在盛开,这秋风中傲然开放的花儿,不与群花媲美,愿和寒霜为伍。
(你看:
篱笆周围菊花盛开着,散发出幽幽的清香。
信步走去,采摘几朵细细观赏把玩,不经意间一抬头,巍巍南山就静默在眼前。
)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师评: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
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自陶渊明后,菊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它象征隐士和高洁的品质。
见:
“悠然”一词的含义:
闲适淡泊的样子。
其中有一字用的绝妙,是哪个字?
能否把“见”字改为“望”字呢。
引导:
陶渊明喝了几杯酒,略带醉意,来到东篱下是想干什么呢?
对“采菊”,当他采撷几朵菊花时,一抬头,偶然看见了悠悠南山,“望”字是有意为之,而“见”字是无意为之。
无意为之,眼前一片明朗空阔,心情最为“喜悦”“惊讶”。
这种偶尔得之的心情也更为轻松自在。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苏轼“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指导朗读:
想象你就是陶渊明,身临其境的读一下。
读的时候要在声音里流露出这种喜悦;
既然这么愉悦,那么朗读时嘴角上翘一下会更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愉悦美好、自由安适的。
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多么美好,云气升腾缥缈,萦绕于峰际。
山中的鸟儿自由自在的飞翔,它们叽叽喳喳的此呼彼应,结成伴儿返回静谧的山林窝巢。
出示《归园田居(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有什么共同点:
都写了鸟。
不管是“飞鸟”还是“羁鸟”都喜欢回归山林,喜欢大自然。
这是在写鸟吗?
这其实也是陶渊明在含蓄的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啊。
诗歌中的景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
陶渊明将“菊花”“南山”“山气”“飞鸟”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秋天。
也表达出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通过诗句的赏析,品味古诗的意境。
四、体悟诗人真意
请你再读这首古诗,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宁静恬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指导:
“庐”简陋的小屋,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种品格和志趣。
《论语十二章》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人境”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这是陶渊明自创的词,后世已经把他变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白居易的“不与人境接,开门寺向山。
”黄遵宪的居室被称为“人境庐”。
“车马喧”,想象一下陶渊明门前的景象:
有平民,亦有官员。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各种高官大马、吆喝应酬、尔虞我诈,应该很嘈杂、很混乱、很黑暗。
但陶渊明在这喧嚣扰攘的尘世,用了“而无”两字,真的是没有这种景象吗?
有这种景象,但是陶渊明没有把它看在眼中、放在心上。
师:
为什么呢?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明确:
这是一组设问句。
哪两个字告诉了我们“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如何理解“心远”两字?
不受环境所影响,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人境”了。
这与周敦颐《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相类似。
保证自身的高洁,保证内心的宁静淡泊,自然而然就“心远”了。
这句诗也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
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一个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自问自答,自足、自豪。
读出这种自豪之气和清静之味。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学生疑问最多的句子:
“真意”是什么?
为什么“不知道怎么表达”)
师引导:
“此中”指什么?
前面的景色和生活。
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请你说一下这种景色和生活中包含着怎样的“真意”呢?
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宁静淡泊、超脱世俗……
真意不是不能分辨、也不是不能说出。
而是“真意”无须说出,“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吟读,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言为心声”读出品格。
出示背景材料: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生活于东晋后期。
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的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
他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发现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社会中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看不惯政治黑暗,贵族腐败。
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自资”。
从材料中发现:
陶渊明隐居是自主型的、沉浸式的。
他的隐居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体悟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五、请同学们背诵本诗。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熟读成诵”。
【当堂检测】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景:
菊花南山山气飞鸟意象——热爱自然
情:
心远真意——宁静淡泊
作业设计:
A、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不少于60字)
B、请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他笔下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饮酒(其五)》效果分析
重难点知识点
学生理解情况
效果分析
一、背诵《饮酒(其五)》
本题中所测试的46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背诵本诗。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在南山”赏析
通过讨论及教师引导,90%的学生体会到了两句诗所体会出的闲适淡泊。
通过换字对比,学生能沉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和体会“见”字的妙处和两句诗的画面感。
对于极少部分学生的一知半解,可以进一步讲解。
三、“真意”是什么?
这是课前学生疑问最多的一个问题。
通过课上教师适时的补充作者及背景简介,结合文本内容,学生都能理解到作者所言“真意”为何。
作者简介和背景的适时出示确实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附1:
第24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二、学习活动
【助读资料】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浔阳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注明诗人、散文家。
他辞别官场,躬耕隐居,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隐逸诗人”。
初中阶段八年级下学期还会学习他的《桃花源记》。
2.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生活于东晋后期。
隐居期间“性嗜酒”,经常酒后作诗,后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
63岁的陶渊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活动一】朗读古诗(建议至少读5遍)
朗读方法指导:
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尝试通过语速快慢、声音变化、拖音等方法读出自己的感受。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完成下面的题目。
要求:
①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②组内交流并订正;
1.注音:
结庐()飞鸟相与还()
2.解词:
结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庐:
_____________人境:
________________
何能尔:
_________悠然:
_________________山气:
________日夕:
___________
欲辨已忘言:
【活动二】再读古诗,将古诗大意说一说
古诗大意理解方法指导:
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
②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给同位或家长说一说古诗大意。
①以第一人称“我”来述;
②内容完整;
③声音洪亮,语句通顺。
【活动三(选做)】结合助读资料写出自己所读出的古诗情感。
活动完成情况自评:
1.表现积极,完成目标()2.表现积极,基本完成目标()3.表现一般,不能完成目标()
我的感受:
我的疑问:
附2:
导学案批阅记录
八年级八班
学生:
46人
统计人
学生自评统计
评价结果
完成目标
基本完成目标
不能完成目标
未评价
合计
人数
27
15
1
3
46
有价值问题统计
问题
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9
“真意”是什么,为什么“欲辨已忘言”?
11
【教材分析】
【评测练习】
(5分钟满分10分)
一、填空(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请赏析第一题所填写句子。
(4分)
三、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
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教学反思】
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喜欢陶渊明,喜欢他的那份淡然、闲适。
最喜欢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在南山”,所以把这首《饮酒(其五)》的课堂教学当做与陶翁的一次精神的沟通与交流。
与我的孩子们一起走进《饮酒(其五)》。
语文要“因学定教”,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惑。
所以课前的导学案,我知道了学生们的疑问集中在:
“为什么‘而无车马喧’”、“真意是什么”上。
这两个问题其实指向了这首古诗的主旨情感,又给了我设计的基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授课中抓住了三点:
一是重诵读文章的三个基本环节“读出诗歌韵味”、“品味秋日风光”“体悟诗人真意”,沿着读——品——悟的主线,逐渐走近作者、走进古诗。
而这三个环节中,诵读贯穿始终。
要求上:
一读字正腔圆,二读有板有眼,三读读出韵味;
形式上:
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小组竞读,师生配合读,教师指导读,学生表演读;
重视读品结合,品读悟情。
让学生在读中涵咏,获得学习的快乐。
二是设情境,还原情境,感受作者脉动。
在这节课中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第一次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作者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对作者有基本的理解。
第二次创设情境在“品味秋日风光”环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用“我从陶渊明笔下读出了一个的秋天,你看。
这正的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走进故事情境。
第三次创设情境在体悟作者真意环节,出示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进作者心中,去感悟作品,这样教材挖得深,读得透。
三是补资料,感受文化,让文本丰厚。
在本次教学中,我总共补充了三种材料。
一是意象的拓展与补充,“菊”补充了待黄巢《不第后赋菊》、元稹《菊花》、周敦颐在《爱莲说》,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菊花象征隐士和高洁的品质。
“庐”补充了《陋室铭》、《论语十二章》,联系已经学过的文章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二是同类作品的对比阅读与补充,将《归园田居(其一)》与本文《饮酒(其五)》对比阅读,通过“飞鸟”和“羁鸟”了解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古诗传达出来的情感;
三是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隐居是自主型的、沉浸式的。
让学生从作品中和作者身上真正获得精神的愉悦。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诗歌教学更要诵读涵咏,走入作者心灵,于细微之处挖掘情感,悟出真意。
语文课堂要紧守语文的阵地,上出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