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7543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会计造假参考论文文档格式.docx

上市公司往往是企业中较优秀者,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上市公司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与政府有一定的关系;

或以为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对违规公司处罚过轻,使造假成本太低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由于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诚信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1.4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2.1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

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

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股东大会也往往变成国家股股东的“一言堂”。

2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

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

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3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

我国目前的“谁委托谁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式,是由委托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

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水准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备相对独立性,而实际的结果是管理层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审计机构在同行竞争中为了生存“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其共谋是一种“理性”选择。

4会计人员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无奈。

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看,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能力是有限的。

任何会计造假的实行人都是会计工作者本身,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造假、是否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否聘任会计人员的首要条件。

而会计人员的薪金又直接和公司业绩息息相关,为保住饭碗会计工作人员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的成本太低。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的成本太低,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

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

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

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

6中小股东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麻木。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浓重,投资者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获得收益,很少有投资者去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即使某支股票的假账曝光导致股价大跌,中小投资者也大都自认倒霉。

2.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

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

由于这些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要想获得配股资格以及面临ST或PT的公司就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法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处理,以达到其向资本市场“圈钱”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并从中牟利以及扭亏为盈去掉ST或PT帽子的目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薪金、升迁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则往往由利润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反映。

为取得更多奖金和继续保住经理的位子,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经济发展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

虽然我们正进行建设政企界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依然有部分国企的经营者和政府部门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地经济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利益需求和地方政府提高自身政绩的需要,某些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常用手段

3.1经济交易陷阱

我国的某些企业主要是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虚假的经济业务来设置报告陷阱,设计缺乏实质内容的交易,并让交易“真实”地发生,实现报告粉饰、规避会计规范的约束,达到期望的目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或为了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方便等目的,往往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创造财务报告“收视率”欺骗投资者。

3.2常规会计处理陷阱

目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过早记录收入、夸大收入的实际数字、编造产生收入的交易的收入陷阱;

利用资产计价而使企业“资产虚胖”,是让企业虚增利润的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段的资产计价陷阱;

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的非经常性损益陷阱。

3.3关联交易陷阱

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这些关联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合法擢取利润的游戏场所。

因此,以调节收入和利润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构造连环陷阱,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一条新的陷阱设置途径。

3.4资本经营陷阱

目前主要有:

采用兼并其他盈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的合并会计陷阱;

利用资产评估随意给企业资产增值、减值的资产评估陷阱;

借用资产重组实施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的资产重组陷阱。

4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建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逐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中国证监会颁布《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迈出了产权变革的实质性一步。

要在保证证券市场稳定且给予社会公众股东合理补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现股权分散化,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利衡,以约束非流通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要强化社会公众股东各项权利的实现机制,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的条件。

2完善内部利衡机制和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产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与能力;

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

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

第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最后,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体系,严格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4.2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实行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各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过程监督,从源头上遏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方面:

首先,实行上市公司审计强制轮换制,要求上市公司每两年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其因与上市公司长期合作而丧失独立性;

其次,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管理,实行无限责任,提高违规风险成本;

第三,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隶属于证监会的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

最后,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4.3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首先,应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

其次,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

最后,纳入会计职业判断标准,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更加具体严厉。

4.4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

1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对参与造假的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是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以获得相应的赔偿。

2加大处罚力度。

彻底摒弃“内部清理门户”和过分强调“市场稳定”的做法,严格将造假者绳之以法,以法律的严格执行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

3公开透明。

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其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执法情况也不例外。

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发表公告、公报等形式,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使“造假者”无处藏身,提高法律的约束力。

4.5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信息未披露以前,相关人员应严守秘密,否则应予以上市相关人员或交易所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以保证投资者获得信息的平等性、对称性。

4.6实行诚信工程,加强诚信教育

1着力打造信用政府。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

2建立信用档案。

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还是空白,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

3强化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

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所有会计人员要用性命担保,“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参考文献

1李祥富,计惠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经济学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11

2雷箐青.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制度根源[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214

3场孝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213

4孙丽娟,孙拥军.必须重塑会计诚信[J].潍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

浅谈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

企业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财经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通过会计造假操纵利润,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整顿。

本文拟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手段入手,分析会计造假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手段较多,早期使用较多的是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费用与资本互相转化、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而近几年使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等手段较频繁,做法从明显到隐蔽,但都是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

一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

此种手段是通过会计造假杜撰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绩,是较明显的造假行为。

一般是在上市公司半年报或年报即将公布之前,为掩盖重大亏损或制造虚假业绩,千方百计虚构利润。

例如,利用跨年度时间差异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

通过虚构交易、虚开销售发票,从而虚增销售收入,第二年以销售“退货”的方式转回;

隐瞒费用,蓄意推迟营业费用的确认,虚增当年利润。

会计报表上反映出销售收入与营业费用比例严重失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呈背离趋势,甚至出现很少或负值的现金净流量匹配巨额净利润的不合理现象。

二费用性支出资本化与资本性支出费用化

上市公司故意混淆费用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

例如,将研究开发费用、日常性开支以及其他应该作为费用核算的成本项目资本化,从而不在当年或当季的营业收入中扣除这些费用,而是逐年分摊以便从未来的收入中扣除,从而抬高公司当年或当季的账面利润。

相反,为达到降低当期利润的目的,对资本性支出予以费用化,人为调控利润。

三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据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有90%以上的公司发生了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易价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场性,关联方之间可以通过不合理的转移定价调节利润,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关联交易。

很容易调整、控制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例如,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资产出售,高估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虚增资本和资产;

通过欠公允价格的商品交易,虚增虚减利润;

通过所谓的资产重组、租赁、托管经营,名为“优化资产”,实为转移利润或亏损;

通过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彼此之间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隐瞒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四滥用会计准则

1.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会计准则赋予会计活动一定的灵活性。

如一些运用灵活性较强的准则,充满了主观判断。

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根据公司盈余管理的需要,对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进行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进而调节当期及以后年度的利润。

例如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巨大变更,对上期故意造成的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

2.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上市公司恶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管理费用增加,利润隐藏,损益表反映为巨额亏损,实为以后年度转回利润埋下伏笔。

或者蓄意计提其他秘密准备,“以丰补歉”,造成公司收益平稳增长的假象。

反之,对该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提或不足额计提。

例如,对已经贬值的资产长期搁置不处理,对关联公司的应收账款长期不计提或少提坏账准备,隐瞒损失,虚增利润,直到因关联公司无力还款,问题彻底暴露,才不得不对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造成当年巨额亏损。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成因复杂,巨大的利益驱动、低廉的造假成本、相关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不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一巨大的利益驱动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氛围浓厚,不少公司为了从资本市场上合法“圈”到更多的资金,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编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股东信任与支持。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管理层、中介机构等整个相关利益者同时参与并获得不菲的收益。

1.向资本市场“圈钱”。

一方面是上市“圈钱”。

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些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大多数公司的上市动机首先是为了解决资金流量等内部问题。

这些公司为了成功上市,往往调整甚至重做会计报表,虚构利润,进行财务包装。

另一方面是增发“圈钱”。

不少公司上市成功后,公司质量并未明显提高,业绩增长缓慢。

“圈回”资金除了补给现金流外,富余资金的投资方向并非招股说明书所述那样明确,改变投资计划、盲目进行扩张和多元化投资的情况较常见,又会形成新的亏损,出现新的资金短缺。

那些经营业绩较差甚至亏损的公司,为了保增发或配股,提高配股的价格,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经常采用虚增利润的方法,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为了保留上市主体资格。

很多上市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达不到招股说明书中预测的业绩水平,不少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第四年就“ST”了。

据统计,目前有近1/10的公司因连续多年亏损已经被戴上“ST”、“PT”的帽子,甚至被退市。

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避免被“戴帽”处理,或为了早日“摘帽”,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保留所谓“壳资源”。

3.协助控股股东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

不少控股股东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取得配股、增发后,挪用上市公司资产、通过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侵害公司利益、虚构经济业务和财务数据,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据统计,1992~2021年底,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丑闻,比例接近20%。

4.配合二级市场操纵股价。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本公司的股票价格或为使股价达到某个高度,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

庄家、股评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借助虚假会计信息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引起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5.实现管理层的个人利益。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报酬、升迁等与公司的经营状况、股市表现密切相关。

当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出现财务危机时,一些公司管理者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使自己收益增加。

6.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

一是当地政府的利益需求。

上市公司大多成为所在地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利益需求,地方政府对某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需求。

截至2021年2月底,我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有73家,而1997年参与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88家,证券相关审计市场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集中。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业内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保持与大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保护自身利益,违背独立审计原则,参与了虚假会计信息的生成及传播。

二低廉的造假成本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成本低廉。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

截至2021年3月,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1349家,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被发现的概率很低。

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

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

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

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使得公司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随意性较大,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由于缺乏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兼之此类会计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隐秘性,对其公允性的判断所需信息较多,不仅使一般的投资者难以判断,有时会计专业人士仅从外界也难以准确评判。

四监督不力

1.内部监督控制不力。

虽然上市公司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框架,初步实现了“形似”,但距离“神似”还有很大差距。

公司独立董事、监事会是与董事会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董事会受控股股东支配,很多公司董事会职能越位,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对公司财务以及董事、管理层进行监督的作用。

2.相关监管部门监督不力。

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不足,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还很不够,亟待改进和加强。

5.社会监督不够。

由于害怕惹事上身,很少有媒体和专业研究者能够及时点名道姓揭露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问题,公司员工、客户等知情人也常常知情不报。

三、对策和建议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格执法等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一完善制度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逐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中国证监会4月29日颁布《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迈出了产权变革的实质性一步。

要在保证证券市场稳定且给予社会公众股东合理补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现股权分散化,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制衡,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