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744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Goel和Thakor(2003)觉得盈余管理让财务报表映射的不是企业的真正的业绩而是管理层希望的业绩表现,是一种欺诈性行为,降低了财务报表可以相信的程度。

但Black(1993)认为进行了盈余管理之后的财务报表使投资者更懂公司的价值。

宁亚平(2005)觉得盈余管理是企业在法律的允许下使用会计选择的权力来调整账面盈余。

但是过渡的使用会使得会计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从而引起财务上的作假行为,使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被信任。

银行监管部门给予管理者很大的操作空间在资产政策上,使得银行经济繁荣的时候计提足够的准备用来吸收萧条时的损失。

但是标准制定者担心不考虑客观减值证据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上随意计提的行为增加了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

然而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目的和银行监管部门有差异,准则制定者是为了给契约安排和外部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

但是监管者是为了保持金融的稳定。

因此,解决顺周期性、保持金融稳定很重要,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低水平的监管会导致银行拨备计提不够,减小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最低资本要求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在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现,缺少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有效监管会减小最低资本监管的有效性。

银行资产的周期性波动不但是银行资本风险监管造成的,更主要由于缺少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的风险监管,很大程度上银行资本的不足是由于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

贷款损失准备是由多重渠道影响宏观经济和经济周期。

在经济周期的上升时期,银行计提了较少的LLP,给予了较多的信贷;

然而在经济周期的下降时期,银行计提了较多的LLP,给予了较少的信贷,进而加快了经济周期的下滑。

当银行顺周期的管理LLP时,也许造成信贷供给的顺周期变化,增加了经济繁荣阶段信贷扩张和经济衰退阶段信贷紧缩的可能性,增大了经济周期中对宏观经济的初始冲击的影响。

在微观上看,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和数量改变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

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使用贷款损失计提来操控利润的动机。

文献综述盈余管理的内涵

1980年之后,很多学者细致地研究了盈余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包含盈余管理的计量、动机、手段、影响因素等多方面。

但是这些研究中研究对象基本上没有把金融行业加进去,其中商业银行更加没有被加入进去。

商业银行和别的企业差别很大,商业银行是做货币业务的,比较特殊,它的业绩好坏关系很大,会影响国家地区经济的运行,所以会被政府使用行政干预手段。

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和状况与其他企业不同,导致它定期报告中内容和编制很不一样,所以在商业银行中关于盈余管理各方面的问题和别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在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是很重要的,和别的非金融机构相比,更加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用来保证金融的稳定,所以研究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可以有效地让管理当局和投资的人明白商业银行的业绩表现。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做真正的交易和写财务方面的报告的时候,用虚假的财务数据改写财务报告,用来影响会计报告基础的合约或误导公司利益者的决策,进而增加管理人员的薪酬。

安然事件发生之后,为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管理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

2002年7月份,萨宾斯-奥克斯莱法案,说明美国加大了处罚盈余管理过度行为的力度。

盈余管理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很重要,但是无论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都集中在不是金融企业的上市公司,金融的企业基本没被研究,BurgstahlerandDichev(1997)认为金融机构被政府监管的程度很高,所以要进行盈余管理是和被政府监管的程度是有关的。

金融机构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它的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一般的非金融企业比是更加复杂的,所以很多国内外的专家研究时都会先排除金融企业。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管理层与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是盈余管理的原因。

管理层和与之利益有相关的人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机制也不完全,所以管理层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

财务报告是管理层对公司的业绩的表现,那会计准则必须准许管理层职业的判断。

HealyandWahlen(1999)觉得管理层是用他们自己的认知来选择报告和披露信息的,进而增加了会计价值,所以管理层用他们自己的判断来进行盈余管理。

胡欢欢和吕国柄(2010)提出盈余分布法来检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不是具有盈余管理,结果检验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具有盈余管理,上市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比不上市银行更严重。

彭宏超和马广奇(2007)认为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因是由于商业银行管理高层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一致。

会计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如今采用的方法和原则。

石晓军和王海峰(2007)是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资产评估、表外工具粉饰、投资跨期调整等,用别的金融工具分析盈余管理,并且比较了非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之间的区别。

彭宏超和马广奇(2007)分析了商业银行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是在会计准则下,编制财务报告和处理业务时,商业银行管理层选择最有用的方法和政策;

二是在不同手段下商业银行管理层去改变财务上的报告。

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认为贷款损失准备降低了银行报告盈余的波动性。

所以商业银行在盈余管理的时候用贷款损失准备是,它的盈余和贷款损失准备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契约角度时,盈余管理是一种低成本的方法,管理人员牺牲其他契约各方利益来使用盈余管理增多自身利益。

在财务报告角度下,管理人员通过记录过高的收入和费用影响股票价值进而调整公司的净利润。

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因是利益相关者与管理层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追求目标。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由于历史条件和地位的限制,在治理结构上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的企业治理结构不一样。

银行是经营存贷业务的是,是高负债的,所以和一般的企业不同。

所以银行在经营出现问题或者面临很大的风险的时候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商业银行债权人对监督控制积极性低而且没有信息优势,所以商业银行债权人监督和控制企业的能力很贫乏。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在由于体制和历史很脆弱,它的风险管理能力较低,经营获利能力也较低。

由于大量不良债权的存在中国经济的运行形成了潜在危机,虽然这种潜在危机没变成金融危机,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必须消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所产生的内在机制并且要逐渐化解这种潜在危机。

商业银行提供通常的存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财务咨询等。

如今我国商业银行没有重视员工参加银行公司治理,员工的利益没有得到很有效的保护,没建立员工参与治理的机制和文化。

在改制过程中的薪酬改革和裁员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关键是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参与到公司治理中,使银行价值与利益能有机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有两种:

首先是在会计准则内,商业银行管理层在各种方法和政策之间选择最为有利的进行运用来编制财务报告和处理业务;

其次是商业银行管理层运用不同的手段去改变或影响财务报告。

根据我的分析和调研,目前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几种。

调整贷款交易的时间或借新还旧来调整贷款利息收入,并调整不良贷款和利息回收率标准。

借新还旧这种手段是最隐蔽的,许多行长和信贷经理通过该手段来度过难关,尤其是避开了银监局的检查。

利用调整交易或事项的类型来避开税收。

例如把储蓄存款合入企业存款核算,逃脱储蓄存款利息税;

把职工工资支出调整到其他费用或支出来避开个人所得税等。

很多商业银行把工资奖励、存款奖励费用等调整入存款利息支出为拉存款和多发放奖金,甚至采用虚构存款及利息等。

利用调整贷款准备金的计提比率和安排贷款的核销时间来操控贷款准备金支出的时间。

由于商业银行每年都有大量的装修支出及租赁费用,在经营情况好时减少这些具体项目的年限;

而经营状况不好时,则反之。

利用应付款、应收款、抵债资产等项目,掩饰收入或资产损失。

有些商业银行利用表外贷款或绕规模等手段发放贷款,利息收入调整入其他应付款,使其变成单位的福利小金库;

还有些商业银行把财产损失放入待处理抵债资产或其他应收款科目来虚报利润。

贷款损失准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盈余管理是由于它的高杠杠性,该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资产的高波动性,所以贷款损失准备是为了平滑盈余的波动。

因此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一步顺周期管理,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余波动性,掩饰了风险承担的倾向和掩盖了真实风险水平,进而削弱市场与监管的约束,但由于我国暂时没有相关的监管机制和约束环境,我国商业银行低贷款损失准备实行盈余管理的根源就是这个现象。

我国银行业特殊的所有权结构、控股结构和管理方面的激励,也是这个现象的解释。

我国除民生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主要商业银行是国家各级政府所控股的,该所有权结构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利润分配。

企业经营者在国家控股激励约束下会提高报告盈余,为获得监管部门赞许,这种倾向使经营者有可能向外部表露报告盈余。

在盈利好的时期,商业银行不会拿较多损失准备平滑未来盈余的波动与减少当期报告盈余,进而减弱绩效表现和良好印象;

利润低的时侯,商业银行少提贷款损失准备来防止降低报告盈余水平和避免较大波动性,这导致商业银行盈余和贷款损失准备是负相关的。

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顺周期特征是很明显的,但是贷款损失准备在经济繁荣也就是信贷扩张时期因为较好的银行资产质量而相对计提较少,在经济萧条也就是信贷收缩时期因其较差的资产质量而计提较多。

这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呈现大幅波动,萧条时期风险拨备不足以充抵损失,进而导致资本受损,增加了破产风险。

商业银行拨备的计提从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看来是没考虑到长期影响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特点是被动适应经济周期。

商业银行本身经营的目的说明成本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同时也是因为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改变了财务绩效;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从监管层面看来必须逆经济周期才可以有效预防银行体系中具有的系统性风险。

李宗嘉和陆军(2008)认为,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完全信息假设前提下在贷款定价中已经利用对风险溢价的改变反映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银行可以使用风险溢价来填补需求计提的贷款准备金,进而银行可以获得无风险收益。

但是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市场。

贷款损失在信贷市场中的特点是不确定性、隐藏性和滞后性等。

同时,缺少贷款二级市场和贷款会计处理现在通常使用历史成本会计法,风险溢价只能反应银行贷款前期对于损失的判断,贷款存续期内改变借款人履约能力的所以因素的变坏都会导致风险溢价不能遮盖预期损失,所以银行务必预测上述因素的改变对于贷款到期价值的变化,并改变贷款准备金的计提数目。

王林(2009)觉得商业银行如今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缺陷。

当经济繁荣并处于扩张时期,由于企业良好的盈利状况,因而商业银行具有较好的信贷资产质量,在这个阶段计提的贷款损失会较稀少,这种情况会导致商业银行大量放贷,从而导致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却埋下了未来萧条时期大量增加的实际贷款损失的隐患。

巴塞尔协议是微观经济中一种风险管理的手段,仅仅减少单个借款者导致的不同程度的风险,但是对于改变全部经济实体的宏观经济风险,其本身的顺周期性导致很难在一个完整经济周期中减少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王林(2009)针对该现状提出了在完整经济估计周期的基础上进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制度设计。

将逆经济周期的因素引进到目前具有的拨备计提框架中是该制度设计的关键。

经济繁荣阶段商业银行在这一制度下每增添一笔贷款,就要预测到未来发生的潜在损失。

完备地推行反周期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也需求税法方面以及会计准则方面的相应变化。

反周期性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是基于管理宏观系统性风险的一种制度创新,基本上大幅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于管理系统风险的能力,而且在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上改善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

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认为贷款损失准备作为一种银行事前计提的运用遮盖预期损失的拨备,能减小银行报告盈余的波动性,用来满足盈余管理的需求。

当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损失准备实行盈余管理时,其贷款损失准备将与报告盈余正相关,但是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实证研究时却察觉,银行缺少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需要。

城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加小,这也许是银行特定的控股结构、所有权结构及其管理激励导致的。

王小稳(2010)研究表明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的规模有关,规模越大则贷款损失准备越多,所以银行不可以盲目扩张。

同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正相关,不良贷款越多导致银行的风险越大,然而资本充足率标准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变化很小。

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和建立模型本文通过统计方法来验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到底存在与否。

每股收益是本文“盈余”这个词的含义,对照组是小额负盈余的银行,实验组是小额正盈余的银行。

研究假设:

如果没有盈余管理行为,那么对照组和试验组银行家数的分布是连续的。

运用Z检验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来验证商业银行管理是否会为避免负盈余来操纵报告盈余。

假设:

商业银行管理会为避免负盈余而进行盈余管理。

原假设备择假设

T是小额正盈余银行,即实验组银行;

C是小额负盈余银行,即对照组银行。

是实验组预测银行家数;

是实验组事实上的银行家数;

是对照组预测银行家数;

是对照组事实上的银行家数。

如果没有盈余管理,则每股收益这个盈余内涵的横截面在临界点的分布是光法而且不间断的,否则就有盈余管理。

频数分布直方图本文做频数分布直方图是用表1里面的每股收益数据。

如果银行操控报告盈余,那么对照组银行数会显著的少于试验组银行家数。

如果银行未操控报告盈余,那么对照组和试验组银行数的分布是不间断的。

Z检验

BurgstahlerandDichev(1997)的验证统计量是:

第i组事实上银行家数。

第i组预测银行家数。

第i组事实上银行家数的猜测标准差。

预测银行家数是前后组的事实上银行家数的平均数。

第i-1组事实上银行家数。

第i+1组事实上银行家数。

的计算:

N:

样本的数量。

第i组事实上的银行家数比(/N)。

第i-1组的事实上银行数比(/N)。

Pi+1:

第i+1组的事实上银行数比(/N)。

如果具有盈余管理,那么在对照组和实验组每股收益的样本分布将间断。

预测银行家数将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际上银行家数,试验组实际银行家数将明显多于预期银行家数。

因此对照组的Z统计量将显著为负,试验组的Z统计量将显著为正。

数据来源现在我国一共有16家商业银行在A股上市,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是2010年上市的,所以本文的研究中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的2009年和2010年每股盈余不计入其中。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6家在我国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我z整理了它们从2009年至2014年的每股盈余数据进行统计研究。

这些数据是从商业银行每年对外发布的财务报表上整理的。

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12009-2014年16家商业银行盈余数据

宁波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A

农业银行

2009年0.260.310.6350.370.300.370.16

2010年0.330.350.770.380.490.480.67

2011年0.430.500.970.360.620.800.970.23

2012年0.530.701.580.420.791.100.200.30

2013年0.580.751.150.630.840.951.621.01

2014年0.911.201.60.661.261.231.911.08

北京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广大银行

2009年0.430.150.230.150.240.620.13

2010年0.430.170.270.180.210.950.12

2011年0.630.240.430.220.301.750.230.23

2012年0.870.330.580.250.402.280.340.25

2013年0.900.390.610.320.462.500.370.33

2014年1.090.480.730.390.563.280.550.40

频数分布直方图本研究描绘了每股收益频数分布直方图。

组距确定是运用Silverman(1986)和Scott(1992)的建议,定义是。

N为样本量;

样本数据四等分后第三个与第一四分位数值之差是IQR。

计算每股收益频数分布图的组距为0.23740。

因此,对照组是(-0.23740,0];

实验组是(0,0.23740]。

所以为了进行Z检验,绘画了图2这个每股收益预期频数分布直方图。

该图中纵轴是银行数,横轴是每股收益的分组。

图1每股收益频数分布图图2每股收益预期频数分布图由图1可知,每股收益(-0.23740,0]和(0,0.23740]的分布现象是间断的。

每股收益(-0.23740,0]银行数为0,但每股收益(0,0.23740]银行数为12,则说明小额负盈余的银行用盈余管理把小额负盈余变成了正盈余。

每股收益(0.23740,0.4748]银行数为27,说明银行把每股收益中负的调入这里面,不只是调入(0,0.23740]。

而图2可得预测每股收益(-0.23740,0]银行数为6,多于事实上银行数0,然而预测每股收益(0,0.23740]银行数为13.5,大于事实上银行数12,这样的原因是在(0.23740,0.4748]事实上银行数异常多。

因此实验组是每股收益(0,0.23740]的12家银行,是潜在进行盈余管理的;

而对照组是每股收益(-0.23740,0]的0家银行。

因此图1是支持假设的,所以说商业银行会进行盈余管理为避免负盈余。

Z检验的结果表2Z检验的结果

PanelA:

检验组别

预期符号

SDi

AQi-EQi

Z统计值

P值

实验组

+

3.8557

-1.5

-0.3890

0.6513

对照组

-

1.6039

-6

-3.7416

0.0001

Z检验说明实验组中与预期符号相反的Z统计量不显著;

对照组中的Z统计量是显著的,它的P值是0.0001。

所以实验组中的Z检验结论是不赞同假设,但是对照组中的Z检验结论是赞同假设的。

产生实验组结论的原因是每股收益(0.23740,0.4748]有27家银行数,银行数特别多造成实验组预测银行家数多于事实上银行家数。

银行家数特别多表明了商业银行当局很有可能把小额负盈余调入这里。

所以Z检验的结论支持了商业银行当局会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负盈余。

结果分析本文使用Z检验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来探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证明商业银行当局会使用盈余管理来避免负盈余。

商业银行波动的经营业绩会波及股东和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商业银行当局运用盈余管理来平滑各期盈余。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作为机会主义行为,它与公司治理结构、市场效率、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还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息息相关。

为了预防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增加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商业银行管理层盈余管理的主要受害人是外部利益关联者,如果全部的外部利益关联者都是具有理性的,而且具有了分析财务报告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为了使外部利益关联者相信,商业银行管理层就不会堂而皇之地实行盈余管理。

商业银行应该完善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本质是对相关责任、收入和权利的设计。

国外实证研究说明,商业银行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的,所以总经理与董事长分离与建立外部董事的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会比别的公司轻。

除此之外,管理高层报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布置对盈余管理影响较大。

管理层实行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行为表现,所以商业银行在实行报酬安排时会使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

商业银行完善其会计方法与准则。

现在会计准则及相关联财务制度提供给银行管理层过多判断空间,所以制定准则和制度的能利用更清晰地设定不相同的会计估计方法和处理方法的运用条件来改善,尽可能地减轻会计政策选择的底线及会计估计的可能性;

同时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增多会计信息表露的内容,提升会计信息表露的质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

商业银行完善其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改善只以利润为关键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引入以平衡记分卡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改善业绩评价标准,加强考核长期考核指标及非财务指标,依法追究经营业绩大幅度增加的离任行长责任。

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

有关部门应增加对违背会计法的领导的惩罚力度,奖励严苛实行财务会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