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687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精选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单元教案2物理知识点总结

阜宁县明达中学初二物理导学案班级姓名

课题

7.1走进分子世界

时间

11年3月14日,周5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主备

朱国本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妙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二、重难点

【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要点1】建立物质结构的模型

〖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猜想〗物质可能是由组成的,各个微粒,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活动〗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猜想〗

(1)固体是由组成的,液体是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2)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

〖活动〗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现象〗。

〖猜想〗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

1、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进行,提出物质结构的。

(2),验证提出的。

2、物质结构模型:

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

〖总结〗

 

【要点2】分子模型

〖活动〗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

〖猜想〗水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

〖总结〗

1、分子:

能保持物质的。

2、分子的特点:

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3.分子模型: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

(2)分子间存在。

 

【要点3】分子的运动

〖猜想〗分子会运动吗?

你的猜想是。

〖活动〗把一个装有空气的瓶子倒着放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瓶口相对,之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活动〗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此结论?

〖猜想〗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你的猜想是。

〖活动〗

 

〖总结〗

1.扩散现象: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时,彼此的现象。

2.分子在;

3.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

 

【要点4】分子间作用力

〖质疑〗既然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质却是一个整体?

〖猜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活动〗把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

〖现象〗。

〖结论〗。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说明此结论?

〖活动〗用力压缩一块铅块。

〖现象〗。

〖结论〗。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说明此结论?

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总结〗

 

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物质的三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分子间距(大/小)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形状

体积

 

【要点5】纳米技术与材料

(1)纳米技术:

是指在纳米尺度(1nm=m)内的科学技术。

(2)纳米材料:

指材料的几何尺寸达到,并且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四、达标检测

1.在量筒的下半部分盛有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再在硫酸铜溶液上方缓缓地注入一些清水,几天后,整个量筒内的液体都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

2.纳米技术是高新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1nm=m,若一个分子的直径为10-10m,则我过科学家制造的那么碳纤维管的直径是,相当于_______个分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

3.一根铁棒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又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4.1g食盐中约有1.04×1022个分子,把1g食盐投入一个水库中,已知水库的蓄水量为4×109m3,如果食盐分子均匀分布在水库的水中,那么每立方厘米的是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食盐分子.

5.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看到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间有相同作用力

C.分子有一定大小

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6.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7.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

C.扫地时灰尘飞扬D.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8.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黑.说明其原因.

 

9.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五、课后巩固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第一句,以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

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A.物质的温度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C.物质的分子结构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5.“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

7.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8.铁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原因是()

A、分子间的距离小B、固体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D、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

9.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

10.关于下列物理现象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微粒B.静止物体内部的分子还是运动的

C.面包可挤压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D.0℃的物体内部分子是静止的

1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A.用胶水把邮票黏在信封上B.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大滴水银D.磁铁能吸引铁钉

12..一张纸从边缘稍一用力就可将它撕开,可是若用两只手向相反方向拉纸,却要用较大的力气,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13..日常生活中用乳胶粘木制家具时,要让乳胶变干后,才能粘的牢,试用分子运动的知识加以解释。

 

14.把一块铅切成两段,然后在原处合上,加以一定的压力,两段铅又能合在一起,而打碎的玻璃也在原处合上,也加以一定的压力,为什么不能合在一起呢?

 

课题

7.2静电现象

时间

11年3月16日,周5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

朱国本

阜宁县明达中学初二物理导学案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二、重难点

【重点】摩擦起电。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要点1】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问题〗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分子可以再分吗?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

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活动〗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

〖总结〗

摩擦起电:

用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问题〗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呢?

〖活动〗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活动〗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活动〗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结论〗上述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一样/不一样)的。

1、两种电荷的规定:

正电荷:

负电荷:

〖总结〗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要点2】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阅读〗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总结〗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2、原子核所带的与电子所带的在数量上,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3、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得到电子的带。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四、达标检测

1.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种,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和带正电荷的构成的.通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5.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