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docx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酒浆诞生的时日起,酒中传奇故事便相伴而来了。
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泽。
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
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因而留下了多少与酒相依的神话故事。
普读晋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古代话本《搜神记》也将其纳入其内),有这样一则令人过目难忘的传奇故事:
古代有个名叫狄希的酿酒人,他酿造出来一种“千日醉”的好酒。
一日,一位与其相识名为刘玄石的酒客,慕其佳酿而来饮酒。
狄希对玄石说:
“酒还没有酿好,饮后怕有不利。
”但玄石自封为酒中之圣,对此不以为然;之所以如此,他还没有遇到过能让他酒醉之酿,因而强买此酒定要饮之。
狄希只给他倒上了一杯酒,同时警示他说:
“只此一杯,可睡千日。
你如喜欢它,可以醒后再来。
”玄石饮后认为狄希话中有诈,便不快而别。
一路上他只是脚下有些踉跄,待回到家中便醉死于地。
家中不知其故,便将其哭而葬之。
3年后,狄希算计了一下,玄石已然到了再来饮酒之期,怎不见其踪影,便去石家问之。
家人回答他说,玄石已故世3年了,早已葬于坟墓之中。
狄希大惊,告之此为酒醉之故,并非真正死亡,急令家人掘坟开棺。
玄石张目开口,高声喊道:
快哉,醉我者美酒矣!
掘墓的人皆大笑之,但在笑声中纷纷地———原来是棺中迸发出来的酒气,将众人全部醉倒———他们没有醉倒3年,3个月后才又苏醒过来。
记得,笔者读完此篇酒文后,曾忍俊不住并在酒桌上将其当笑话,在友人间广为传播。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酒事神话,但无不为其作者的想象力之丰腴及其艺术夸张之“酷”,而叹为观止。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常在竹林中畅饮。
其中的酒老大当属醉仙刘伶(字伯伦),有关他的酒事传奇最多。
昔读《古今辞典》一书,上面有一篇《刘伶明誓》的酒事故事,至今记忆如初。
文中是如此描绘刘伶恋酒的:
别人口渴时要水喝,这位酒魔总是以酒解其口舌之焦。
有一次,他口干舌燥时向妻子讨酒喝,其妻一怒之下,不仅将其酒坛中之酒完全倒掉,并摔碎其酒坛。
妻子劝告他说,醉饮对他身体不利。
刘伶佯装戒酒状曰:
“备酒对鬼神明誓,才能断酒矣!
”妻将酒肉备齐,刘伶下跪明誓曰:
“天生刘伶,以酒得名;一饮一斗,五斗又醒;妇人之言,决不可听。
”于是又在欢饮中痴醉。
自古文人雅士,虽都与酒亲密无间,但刘伶在竹林七贤中,是留下酒话最多的一个。
在窦革所著的《酒谱》中,刘伶还有另一画面,同样令人捧腹开怀。
文中写道:
有一次他乘鹿车出游,除携带他的酒壶之外,还让人荷器(估计为铁锹铁镐之类的挖坑及堆土用具)随于身侧。
陪同者不解其意,刘伶告之曰:
“死便埋我。
”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他的杯中传奇一类。
根据刘伶贪杯而出现的文艺戏曲,笔者亦有所见,值得一提的是“俚曲”中的《醉仙刘伶》:
说杜康在河南洛阳开了一个酒店,刘伶闻香而至。
杜康唱道:
“杜康正在门前站/从南来了个贪酒仙。
”刘伶唱道:
“刘伶开言问兄长/管我饮醉多少钱。
”杜康唱答:
“要你纹银十两整/不醉三年不要钱。
”结果,刘伶饮酒三碗,便醉倒了三年。
当然,熟识酒史的方家一看,便知这是“关公战秦琼”的人物错位之作,将周时造酒的杜康与晋时的刘伶编织在一起,是驴唇与马嘴的缝合之物。
但它说明了杯中传奇,“戏说”般地走上了民间的文艺舞台。
这些传奇,虽然都够上进入东方“天方夜谭”的份了,但后世与酒结缘的来者,并不过多考虑其可信性———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与酒结仇的少到阿拉伯数字中的0;刘伶的恋酒之憨痴之态,不是也挺符合其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性格特征的吗!
因而笔者认为,酒是有情物。
笔者虽不敢大言,酒就是才情的同义语,但是笔者可以说,酒是艺术灵感萌发的助燃剂。
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传说故事,可是那武夫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何以会在还乡后与乡间父老子弟一百二十人饮酒作歌,酒酣之际,刘邦以手击筑,竟独自高唱起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何以在此时忘我而歌?
并吟唱出文学韵味非常浓烈的《大风歌》?
只有乡情没有酒兴,怕是无以成其方圆。
历史上记载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喜酒人,年幼时常常找一个名叫王媪的老妇索酒,到了“斩蛇起义”时,他已然是个善饮的大酒家了。
但其文韵并不随其霸业成功而骤然陡升,怕是美酒这个助燃剂,让他能在此欢快的瞬间,突然燃点起灵感之火,才有了《大风歌》的孕生吧?
据古文《摭言》记载:
元相公在浙东宾府饮酒。
府上有个名叫薛书的慕僚,因酒令之争(古人喝酒常常伴有酒令唱合,笔者后文将会提及),他以酒器掷伤其府公犹子,遂被驱逐出府。
此公出府后,借酒劲未消写了《十离歌》,呈献其主人。
其歌曰:
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架/竹离亭。
之后复作犬诗曰: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自比家狗)无端咬伤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对比汉高祖的充满阳刚气势《大风歌》而言,这首家奴的自喻诗,无论从艺术和文字功力上,都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秤盘里秤其分量的;但是此慕僚的一身奴相,在热酒烧膛之后,却可让读者在其自画像中,一览无遗了。
这都是杯中之酒牵扯出来的奇闻———酒既有助于英雄亮相,也有助于奴才在酒后显形。
然否?
自从炎黄大地诞生了酒,杯中传奇像是酒的影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荒诞离奇者有之,平头正脸者也有之。
但是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酒催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进入中国文化中的戏剧、戏曲、小说、评书。
试想,曹孟德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如果没有了酒,《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有天大的才能,怕是找不出任何一种道具,能代取代酒的豪情,酒的气势„„能不能这么说,没有天地万物中的酒,中国文化将是一轮缺圆之月。
因而笔者认为,酒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红娘》的角色。
只不过西方人喜喝红酒,而东方的中国人爱喝白酒。
差别仅此而已,时至21世纪的今天,酒成为地球的朋友,有朝一日人类登上月球时,酒娘一定会跟随人类的踪迹飞上月球,———这不是传奇,而是明天的事实!
01_天子呼来不上船酒是双刃剑,关键在如何把控。
好的来说,酒的刺激麻醉让人与人关系融洽坦诚,促进沟通,密切感情。
酒还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会更息息相关。
酒也是药材,有许多作用。
科学合理饮用可以收获健康。
但是,一定要用科学方法饮酒,才能收到好效果。
如果过量,所有好作用就荡然无存,给我们全是坏作用了。
怎么喝才能只有好作用呢?
在这个平台上,我用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载体,以酒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精彩故事为中心,以医生的视角来剖析。
我想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医药卫生知识揉起来讲,希望大家了解相应的医药卫生知识与养生保健的方法。
先来讲第一个病,是最常见的病。
醉。
在医学上是一种病,叫急性酒精中毒。
一个历史人物是桀骜不驯的李白。
想到李白容易想到天子呼来不上船。
他的所作所为千百年来当作性格中的金字招牌。
像他一样桀骜不驯的只他一个,被广为传颂。
后世许多小说戏剧等都对这些进行精彩的记载和描述。
民间流传的情节差别大。
有这样说有那样说。
再看史书,记载怎么样呢?
《新唐书》中记太白醉酒,“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这一段记载可靠的就是这个。
“天子呼来不上船”是通过杜甫的诗来表达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两事件中,李白有哪些具体事彰显了他的性格呢?
一是让高力士脱靴,一是拒绝玄宗的召见。
高力士是宦官,伺候玄宗的人,决定了他围着玄宗的特点,决定了他政治优势是别人不具备的。
他对玄宗的思想掌握得清楚。
正因此,满朝都对他客气,多敬重他。
他自我感觉一定也十分好。
李白大醉后,却让他脱靴,高力士得跪下,肯定心里不舒服。
至于拒绝玄宗的召见,更是不得了。
这是抗旨不遵。
李白正是靠着这种高大全的形象铭在我们心中。
后来仔细想想,这事理解不了。
这与他的个性聪明劲不合套,他从小就想当政治家。
远大志向,要想实行,没皇帝的肯定不行。
我想他对此清楚,但是为什么大醉后却什么也不在乎呢?
这种恶果厉害,想实现抱负开开玩笑呢。
从医生角度来看,结果是李白这几件事不是发自内心,更不是为彰显傲骨来的。
李白聪明不会干这种傻事,但是从大脑完全失控下得病的症状。
这是病的必然表现,不受主观控制。
像羊角风,平时跟好人一样,但是犯病,就可怕了。
医学上四期,有典型的姿势。
这个装不了。
瞳孔最不能装。
这种症状不受大脑控制的。
李白在两件事件中表现的正像这个。
李白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
正是今天讲的急性酒精中毒。
从医学上讲,一个人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像三两酒量喝到了六两上。
这时,为什么酒精只损伤大脑,不损伤别的脏器?
这与酒精特性有关。
酒精对大脑对肝脏亲和力强。
破坏力特别强。
可是,为什么此时,只出现大脑的症状?
而与肝无关呢?
道理在大脑与肝脏对酒精反应程度不
一。
大脑管所有的器官,潜意识里规范着每个人该做什么,这是人正常生存的基础。
急性酒精中毒时,最主要表现在大脑。
肝脏就不像大脑。
先观察一下为什么刺激我。
肝脏受刺激时,不表现出来,但是对肝脏来说,后发制人,如果急了,就出现要命的病,像酒精肝,肝癌,都是致命的。
大脑不一样,是人的司令部。
在人身上表现是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抑郁。
正常情况下的法律法规,不顾了。
正常情况下受束缚的都没有了,放开了,结果是胡来了。
这些症状他自己不知道。
事后才会明白。
变成了下意识行为了。
这些症状是一点一滴地出来的。
医学上根据这些程序轻重及阶段性特点来分三个阶段:
一是兴奋期,二是麻痹期,三是睡眠期。
每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兴奋期时不会出大格。
放肆了,可是进入麻痹期内心的束缚感就完全放开了。
变成了天老二了,不服任何人了。
表现出来的东西从医学上根本不听调控了。
说话都乱了套,不受大脑调控。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就正是进入了麻痹期了。
像酒后驾车,进入麻痹期了,大脑完全不受控制了。
醒酒后才知道后悔。
李白在这两个事件中放肆,连皇帝都不买账,发病原理也一样处于麻痹期。
兴奋过了,累了,就进了睡眠期,自我调整了,睡眠与正常睡眠也不一样。
急性酒精中毒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倒头就睡。
像李白在金銮殿上就睡了。
实际上他自己不知道。
这个睡眠期掌握不好就出问题。
像有些人躺到马路上就睡了。
看似不大的病,实际很大,危险性也是极可怕的。
另外,李白的这种表现,是歪打正着。
有故事说河中鳄鱼饿了,几个小伙子正看对岸槐树上挂着的红荷包,一财主发布消息,敢于跳进河里游到对岸摘下就嫁女儿给他。
这些人一个个准备跳,看到鳄鱼都不敢了。
却有一人跳了,拼命游,鳄鱼高兴了。
他奋力游了过去。
怒吼谁踢我的?
这与李白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02_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以豪饮著称于世,饮酒成了他重要生命内容之
一。
后人认为这是促成他诗歌成就的因素之
一。
李白喝酒上,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归纳一下,我查了许多资料。
分析一下,有如下几特点:
一是酒量大。
平常生活中人们喝上半斤八两都很大了。
李白一次喝多少呢?
“会须一饮三百杯”,好像胡说,可能吗?
但是静下来看,这数字不会太不靠谱。
他常与朋友一起喝,没人更正,所以基本属实,当时我不相信,我为此考证一下,酒具大小。
但结果证明当时酒具都大,那时,酒精浓度低。
米酒黄酒,像今天的啤酒。
就可以理解了。
三百杯,大约六千毫升,去掉夸张,还得五千毫升左右。
就是水也够呛。
李白酒量大,不值得怀疑。
二是酒瘾大。
与酒量不一样。
李白酒瘾更大。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酒瘾一上来,对他的影响破坏力就可想而知。
李白英俊,风流倜傥,但是酒瘾上来了,整个变态了。
损伤大。
第三个是逢饮必醉。
看见酒就一杯复一杯,不醉不罢休。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给老婆写信时说的。
四是酒龄长。
有诗:
756年写的“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今粟如来是后身。
”762年死的,从诗中可以推算出来,六十二年寿命中至少喝过三十五六年。
医学上来说,这是酒精依赖症。
酒成了他的生命中心。
酒精依赖症是他的第二个病。
也是长期喝酒的人容易发生的病。
酒精依赖症,人对酒精产生了依赖。
难割舍了。
李白一天不喝不行。
主要表现是两点:
一是心理依赖,二是躯体依赖。
心理依赖是内心仿佛出现幽灵,不断地向喝酒人发出指令,让他喝酒。
有人有毅力,不喝,其实难。
得治疗,多方配合才能拉回来,不是想的简单。
这种冲动这种发自内心的饮酒冲动让你拒绝不了。
所以靠毅力修养解决不了。
人的大脑出现了实质性损伤。
像肝脏肾脏心脏病都会出现实质性损伤,靠毅力心态解决不了。
要系统地治疗。
不是病人自己能解决的。
躯体依赖呢?
身体也出现许多症状,像脾气。
像手脚振颤。
人体有正常生理现象。
大家每天都在喝酒,三十毫升左右。
这是生理现象,一个人天天喝酒,因为人体有一个酒精加工厂。
先天来的,功能专业,不谈。
这是高质量的。
不要投资。
人体包括大脑脏腑,对酒精并不反感,但是不能超量。
不能超过人体的分解代谢能力。
得想办法降下来。
在这范围内相安无事。
你大脑,分析到人体内的情况,上策从根上解决,命令嘴上不再摄入。
这在长期饮酒中嘴不听你的使唤了。
中策来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躲得起,大脑走了,也用不了。
因为大脑现在和五脏六腑四肢形成统一的整体。
下策是和平共处吧,化敌为友,和平共处,建立在失败者的基础上,大脑以损伤利益为代价换来与酒的和平共处,这就是酒精依赖症。
大脑也因此损伤了。
大脑时间一长与酒精也变成了哥们,适应了它的危害。
把不常态变成了常态。
本不希望有酒精,长时间就变成依赖了。
曾有一个音乐家作曲家,他看别的病,生活上一个习惯,一般人睡觉越静越好,他却不行,没噪音不行。
晚上得听着音乐睡。
一关音乐就醒。
这属于与酒精依赖症一样的反常态了。
一个道理。
酒精依赖症病人怎么解决呢?
喝下去半斤,不舒服马上消失了。
喝酒就能及时解决酒精依赖症。
这个办法是治的办法吗?
这是饮鸩止渴,以生命为代价的。
医院当然不能用这个办法。
医院得用科学规范的办法来治根。
把人从酒的阴影中拉回来。
脑的损伤越来越大呀。
关于这个病的指导思想,酒精依赖症的治疗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强调预防,否则治疗为空。
这在全过程中,具体环节上内容不一样。
但是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黄帝内经》上就有科学的描述。
这是两千年前就有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谈的是预防。
好大夫就是上工,不是治疗手段多,而是有一套方法让人不得病。
再好的药不如不生病。
这是中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自豪,这是宝贵的遗产。
作为急性酒精中毒与酒精依赖症从发病原因上有什么共性的东西?
这两个病从轻重上有什么差异?
这两个病从病理发展环节上有什么相互联系?
共性都是脑袋出事了。
程度上,有质的差异,前者是大脑紊乱,后者是大脑的实质损伤。
一个是量变,一个是质变。
内部发展变化上,酒精依赖应该是多次急性酒精中毒的基础上。
从医学角度来讲,酒龄五年以上,超过九两的百分百出现慢性酒精中毒。
即使没醉,突然出现不喝有点难受,这就是出瘾了。
这是酒精依赖症的先兆了。
血液里的酒精超标了,得清理了。
再不清理会出事了。
酒精浓度超过正常指标,对身体对大脑对肝脏的危害比血糖血脂高更大。
另一个人与李白同时期,长处是书法。
这是谁呢?
03_张旭三杯草圣传上次讲到了与李白同时的旷世奇才,张旭书法开启了书法史上的先河,当时唐文宗封为三绝之
一。
当时冠以狂草大师的美誉。
张旭狂草在那个时代受欢迎到一字难求的地步。
同时代的人要想得到了个完整的书法作品难。
有人为得到书法想尽了办法,史载,他刚刚做常熟的县令,没几天,对环境不熟,一个老人来访,打官司,张旭看完后乐了,发现这个老人打官司的理由小,张旭看完后,说,值得吗?
老人表态,同意,不过有请求,你能不能把想法与观点写下来。
张旭就写了,把这个交给了老人,老人笑着走了。
张旭也爽了。
不几天又来告了。
看完诉状,张旭急了,不舒服了。
与前一张一样,还是小事,张旭说了,这样的小事再三找我,不是客观上影响了工作吗?
老人听他急了,说了,想得到墨宝,没想到你急了。
可以想到,为得到书法,什么点子都想得到。
据说真迹在当时就马上可以变现。
史载,有邻居,家道中落了,穷得吃不上饭。
想到张旭,希望他资助自己。
没几天回信了,写两层内容,一是同情,二是告诉他拿这封信卖,给了指导价,不要低于一百金。
邻居觉得是忽悠他。
说明在当时是大钱,但他老婆不急,拿着去卖试试,集市上去,出乎意料的是很快被人买走了,高价买走了。
邻居一听,了不得。
信如此值钱,要是完整书法作品呢。
可见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与价值。
绝在哪儿呢?
一是作品绝,二是作品的表现手段更绝。
作品本身创造了一种新的字形,叫狂草。
这种狂草外观形态潇洒,特有的神韵对人视觉冲击力极大。
这是一次文字改革,还能过本人的功底把创立的狂草神韵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真迹不多,但从这些可以看出确实棒。
表面随意,但是内行眼里每笔划都有出处,有传承。
像古书评价为,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这个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集百家之长,推陈出新的结果。
正因此,一问世,好评如潮。
像颜真卿两次辞官,去跟张旭一点点学起。
如云烟,这是杜甫的评价。
书法之绝,可以充分看得出来。
表现手法更是,书法形式用头发写,以发代书。
这难。
他却成功了。
写出来的东西如龙似凤,如行云流水。
这种绝到了领军的地位。
张旭与酒有什么联系呢?
没酒就没有这种狂草。
就引不出这种病。
以发代书前提必须喝酒。
酒是重要前提。
史书有记载,《国事补》中说,“饮酒辄草书”,总用头发来写。
李白喝三百杯,才出现冲动。
张旭呢?
恰恰相反,只要极少量的酒就会发病,三杯。
有史载,“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张旭以发代书有特点:
无先兆性;突然性;强烈性;短时性;酣睡性;失忆性。
没有先兆,不会提前告示。
什么时候出现自己都不知道。
喝酒是前提,不是每次都准出现。
来无影。
出现就突然了。
用手写写一冲动,放下笔就以发代书,表演了。
过程显得兴奋。
体现强烈性。
因而也就短时,几分钟十几分钟就结束,一睡就结束了。
结束后就忘了。
最多也只能记得一点点。
这就是这种病的特点。
从医学角度分析这种过程实际是病的发作。
这种病叫病理性醉酒。
什么叫病理性醉酒呢?
叫突然短时间少量饮酒引发的急性精神症状。
一是得先喝酒,二是得有精神症状。
酒量要少,精神症状分三类,可以兴奋可以抑制可以失调,精神运动性兴奋的症状,表现为暴力,有攻击性,体现在客观的主观两方面。
客观上会毁物伤人,主观会自伤自残。
他这属于自残。
为什么这病在犯病时会有暴力倾向呢?
这一瞬间,病人脑里出现离奇的幻觉与片断妄想。
出现恐怖的画面。
用这样的相象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有时这种病人文质彬彬的,一犯病就不是他了。
恶果厉害,为什么呢?
不要认为醉酒没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但是赶上这个,麻烦了。
恶果不可想象。
有个印象,得赶紧送医院,留在家里或许是个祸害。
怎么诊断?
得抓这几个;一是得喝酒,喝得少是第二个特点。
这个量因人而异,前提是酒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构成酒精中毒的后果。
第三个是没先兆突然等。
发病时间来说是短时性,不能长时间犯病。
顶多一小时过去了。
张旭符合这个特点。
再一个是失忆性。
杀完人,抓他他都不知道。
这不是装,他记不住了。
张旭也是这样,一醒完全记不住。
这种急性病理性醉酒与李白的不同,李白是急性酒精中毒的单纯性醉酒,而张旭算病理性的醉酒。
另一个也是如此,表现为脱衣秀。
一犯病就脱得一丝不挂。
朋友无意看到这样,就劝他,他就说,你懂什么,天地是我的房,我小屋是衣服,我在屋里不要穿,你怎么钻到我裤子里来了?
这是症状。
这病与张旭的病是一样吗?
不一样。
同是精神病,但是来自不同病因。
刘伶,与其他人有一技之长不同,他找不到突出的专业。
他出名就靠喝酒。
这本是边缘化的,可是他却出名了,只能从喝酒来看了。
酒量大到一次能喝四十斤酒的地步,关键还不醉。
他遗憾的是一生没有真正醉过。
老婆一听急了。
酒花了多少钱,还冤,让两个扔进酒缸里了,第二天一看,被他喝光了。
还不醉。
这种表现是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症状。
病理性醉酒一定得少,而这个一定是多,不具备攻击性。
04_但恨饮酒不得足陶渊明五个儿子都是先天痴呆都与饮酒有关吗?
陶渊明作为文学大家,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从小就赞赏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也欣赏外祖父的道家思想。
一生,41岁为界,之前是儒家精神为主,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进取努力,曾做过江州祭酒参军与县令等小官,官不大,但也尽量为百姓办事。
他骨子里是地道的文人墨客,看问题的角度是书呆子,与当时官场规则格格不入。
好心总办坏事。
把顶头上司都得罪了。
他们就整陶渊明。
甚至想把人置于死地。
他也意识到自己不是当官的料,他决定辞官。
决裂官场,回乡当农民。
他一生有两个嗜好,一是以诗咏志一是喝酒。
前者是他喜欢把所见所闻所感用诗记下来。
一生写了许多诗,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喝酒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喝酒。
他是酗酒,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有条件就喝。
诗词中对这个特点描述平淡。
不像李白。
陶渊明却不在诗中描述这些。
典型的只有四句,“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史料上,记载过一些经历,能看出他与酒的特殊感情。
一是,他刚刚做彭泽令时,发生一事,体现酒的位置。
当时政府对县令俸禄,分两部分,一是钱,一是土地允许耕种。
当时亩产低,天天能吃饱都不容易。
当时政府让县令无偿提供一部分土地来解决吃喝。
有三百多亩良田,这了不得了。
全家没后顾之忧。
这是公田,只有使用权,陶渊明没见过,高兴,第一念头是解决了喝酒问题。
想把它种粳,作为酒加工厂。
太太急了。
但恨饮酒不得足,是他真实的心理写照。
这种对酒的感情给他带来了恶果。
甚至因此辞职,一次与幕僚研究工作,他穿着便服,很随便,一边还喝着酒。
这在今天正常,可是这时来了一个人,看到后,指着陶渊明斥责,成何体统?
这人是刘云,是寻阳的督邮,是上级单位的。
这个官不是大,但是权力大,职责是考察县令政绩,巡视并上报有关单位。
县太爷都怕的人。
这次来没有通知,袭击说明有矛盾。
这人与陶渊明没矛盾,只是受人之托来找茬的。
是郡丞,对陶渊明不满。
何隆直接跟陶渊明也没矛盾,是他哥哥的问题,彭泽的首户何泰常少交税,以往县令不太管,而陶渊明就从他开刀。
陶渊明意识到了严重,就辞职回家。
官场的躲了,但是经济上的问题来了。
生活问题来了。
这时,有朋友颜延之当了太守了,路过时,拜访陶渊明,给了两万钱。
陶渊明却拿去喝酒了。
对这事,我个人觉得很不舒服,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