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6288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育学山香版本山东 必读文档格式.docx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6.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

(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7.(简单,论述)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预期)和隐性功能(非预期)。

8.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其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核心特征:

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

生产资料公有;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主要三个特征:

1)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正规奇偶碍于制度诞生。

古代社会教育(中西方共同的)特征:

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

奴隶社会:

①学校的产生,在奴隶社会的初期;

②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

①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②“二馆”:

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国学”和“乡学”。

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

五帝时期有名为“成均”和“痒”,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

序(面向奴隶主贵族),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

商:

正规的教育场所——瞽宗。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国学和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教育对象扩展到平民。

战国时期:

儒墨两家影响最大,成为当时的显学。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学术自由。

两汉: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汉代地方官学成为:

郡国学或郡县学,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

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

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

采用科举制。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和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

宋——程朱理学。

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

八股文是科考的固定形式。

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古代印度:

其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其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僧侣:

刹帝利——武士;

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首陀罗——奴隶或者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希腊、罗马:

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社会较低层次的弟子进私立学校。

古代欧洲: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古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西欧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艺”。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代表人物:

维多利诺,尼德兰的艾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3)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

近代社会教育表现:

1)教育的国家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教育:

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表现: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简答,论述)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问法2:

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提出者:

法国的保罗·

朗格朗,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包含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教育内容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等。

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现代教育注重科学指导,并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毛段和理论疑难。

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宏观角度: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微观角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简答)①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套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知道教育实践;

⑤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3.教育学的发展概况(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个人”(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一本书”(《学记》)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①核心思想:

仁和礼②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③教育内容:

重道德、人事、文事,轻科技和劳动。

修订六经,奠定儒家教育的基础。

④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

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因材施教;

学思行结合;

温故知新。

【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①教育的作用:

化性起伪。

②学习过程是:

闻-见-知-行

【墨家和道家】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翟——“兼爱、非攻”,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和说知。

(说知最重要。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法自然,提倡怀疑、用反、虚静等辩证法思想。

【《学记》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1)论教育的功能: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③论教育教学原则:

a.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尊师重道:

“师严而后道尊。

”c.藏息相辅: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d.豫时孙摩:

预防原则;

及时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

学习观摩原则;

e.启发诱导:

开而弗达;

f.长善救失。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苏格拉底:

“产婆术”,或者“问答法”,即“讽刺、定义、助产术”。

揭示了启发性原则。

柏拉图《理想国》,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①追求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②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分阶段教育;

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3.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观点:

太阳、大教学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体现普及教育思想。

班级授课制: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原则

【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坚定“性善论”,《爱弥儿》,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手里都变坏了”。

【康德】:

重视人的理性。

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2)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奠基——原则——过程

①奠基:

科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性教学原则: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③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合(想)、系统、方法。

旧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理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又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

1)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2)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3)“从做中学”。

中国的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传统教育理论VS现代教育理论】

旧三中心(赫尔巴特)

新三中心(杜威)

传统教育理论代表;

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之上;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民主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的思想代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在做中学”。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

(4)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代表人物)

1)实验教育学: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代表著作: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兴起于美国。

杜威、克伯屈。

《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两个第一”: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不厄迪尔。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5)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可夫出版《教学与发展》,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布鲁纳:

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

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倡和谐教育思想。

保罗·

朗格朗: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本章课后题:

1.列举三个以上教育学独立形态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权利)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人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舆论: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民主: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注意:

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理论。

经推算,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多选)

两个“再生产”: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具体表现为“一改变,三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

概念: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组成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

(单选)

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学生文化概念:

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多选)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和重点突破策略。

5.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发展的动因→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简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

1.个体身心发展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孟子:

万物皆有备于我

弗洛伊德:

认得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塞尔(美):

成熟机智决定人的发展

荀子: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

“白板说”,本身无内容,可任意涂抹

华生:

婴儿→各种类型的人;

“给我一打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一个例子。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而逐渐发生变化。

“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智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2)环境——制约作用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

(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3)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出淤泥而不染”)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即社会实践活动。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关键期”,即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要及时施教。

4)互补性;

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

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

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因材施教)

【补充】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