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529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2Word版含答案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重点:

一战各主要战役的情况及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2.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为一场持久战的原因。

知识点一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1)西线:

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同德军作战。

(2)东线:

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同德、奥匈军队作战。

(3)南线:

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奥匈军队作战。

2.“施里芬计划”

(1)目的:

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2)特点:

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3)实施

①西线:

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等地,并且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4)结果:

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知识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条战线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厮杀,形成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其中,东线、西线是主战线。

在东西线中,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

知识点二 “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德国的计划最后落空。

(2)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海上战场发生英德日德兰海战。

2.战况

(1)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为攻克凡尔登,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

(2)法军在总司令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逐渐摆脱了被动局面,并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战争前后持续10个月,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4.地位: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拓展延伸]凡尔登战役对德国、法国的不同意义

(1)德国的军事进攻达到高峰,德军先后投入46个师的兵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

但是,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破产,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2)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站稳了脚跟。

所以有人称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知识点三 “索姆河地狱”

1.原因:

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概况

(1)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索姆河战役到11月中旬结束。

(2)英法军队仅从德军手中夺取了大约200平方千米的土地。

(3)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达到130多万人,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3.影响

(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2)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思维导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局的演变

 

主题一 西线战场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欧洲战场的西线

史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多个师

130多万人

思考

(1)在史料一图中的空格中填写重要战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史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3)依据史料一、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 

(1)从左到右依次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2)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战争异常残酷。

(3)三大战役均发生在法国,法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史论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

(1)第一阶段:

1914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线:

马恩河战役,宣告了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

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

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

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3)第三阶段:

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主题二 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

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史料二 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思考

(1)从史料一中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

为什么?

(2)根据史料二、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答案 

(1)有利于同盟国一方。

因为从1914年8月到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2)装备的限制:

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史论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

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进攻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①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对奥、匈、保、土条约内容的共同点是都要求战败国(  )

①限制军备 ②分割领土 ③赔款或财政监督 ④放弃海外殖民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都没涉及海外殖民地,排除④。

2.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

A.巴尔干地区成立民族国家

B.奥斯曼帝国瓦解

C.德国丧失了海外殖民地

D.奥匈帝国瓦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东地区概念的认识和一战对该地区的影响的理解能力。

奥斯曼帝国瓦解属于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此地区也产生了新的民族国家。

3.一战后不久,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其原因不包括(  )

A.美日以外的帝国主义势力的削弱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帝国主义的“委任统治”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D.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一战后,美日以外的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仍实行殖民统治,激起这些地区的反抗;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这些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再掀新高潮。

而D项中的“均出现”表述有误,当时仅是部分地区出现,故选D。

4.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

“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

”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

A.联合国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D.国际联盟

答案 D

解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国际联盟,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以后,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联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

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是高考命题的密集考点,今后要注意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比较。

5.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

这种情况说明(  )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辨别能力。

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膨胀,已超过英法,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称霸世界;美国对外政策已向全球出击,A、B、D三项均有误。

国联被英法操纵正反映了美国还不具备称霸世界的综合国力,经济力量只是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故选C。

基础巩固                   

1.德国“施里芬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2.一战中,使西线转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的战役是(  )

A.俄军的夏季攻势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索姆河战役

答案 B

解析 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

3.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

这次战役(  )

①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 ②德军在交战中的损失远大于英国 ③德国没有获得制海权 ④使德国被迫转入潜水艇战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这次战役后,德国的海军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只有德国的潜水艇还在四处活动。

4.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答案 B

解析 综合1916年战争的特点可知,这一年战争双方互有攻守,故A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故D项错误;B、C两项都是1916年战事的特点,但从战争的发展态势看,B项正确。

5.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