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Word下载.docx
《最新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战争。
由此看出,这一要求的实质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学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指出:
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袭击广州城。
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
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
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
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
教师:
帮凶是美国和俄国。
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
)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
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下面请同学们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
学生回答前教师提示学生:
对于战争经过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据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
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课件并对个别问题做补充说明。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1857年底,英法联军5600多人做好了进攻广州的准备。
28日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
广州很快陷落。
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能甘心吗?
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呢?
2.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对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
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则以“调停者”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
这时,清朝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
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
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
俄美则先于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引导学生看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
(1)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5)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学生:
(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
)
(讨论分析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特点:
多、广、深。
)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
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
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决策。
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
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对内河航运权进行讨论。
着重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表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
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
英、法的目的初步达到,他们从大沽口撤军,从而使战争告一段落。
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3.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
(让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与战争再起的关系。
学生议论,发言。
(赞扬学生正在学会把似乎孤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
)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
换约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活动,侵略者却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有关小字,明确侵略者蔑视中国主权的狂妄和大沽口战役的正义性。
一年以后的1860年,英法又开始新的侵略行动。
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以至缺乏足够的准备。
(课件演示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京东八里桥血战和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等内容。
)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
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訢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
10月6日侵略军进犯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
留守北京的奕訢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观看图片: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
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再阅读观看教材所引英《泰晤士报》关于劫掠的报道,观看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
要求学生阅读条约内容并进行讨论,对重点条款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评总结: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
(关于准许华工出国,力求使学生通过议论、发言,得出列强掠夺廉价劳动力的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使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强取豪夺的方式占领。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述:
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它不断蚕食其周边地区。
中国成为它掠夺的主要对象。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法不同的是沙俄“选定了一个没有人能与它匹敌的领域──外交领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采取趁火打劫和外交讹诈的卑鄙手段,把《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政府,抢占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
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示意图》。
演示内容包括《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情况的课件。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
把关于不平等条约、割占的领土范围、面积等处空出,让学生复述。
教师指导学生对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的简化记忆方法。
《瑷珲条约》:
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
《天津条约》:
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
《北京条约》和《堪分西北界约记》:
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在中国抢占大片领土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
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三、结果由学生总结指出,略。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
学生回答。
对。
教材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
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呢?
学生发言列举史实,教师加以概括。
(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
)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
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附庸与工具,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实说明: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本课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因为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二、难点:
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配乐诗欣赏黄遵宪《台湾行》:
"
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地泪如雨。
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
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
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
(过渡导入)"
同学们,随着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边疆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不屈的中国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左宗棠、邓世昌等的名字还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黄遵宪的《台湾行》更是描绘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勇气和行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与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和经验。
(课件出示课题)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叙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然而,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却率军悍然入侵了新疆,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严酷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5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
1、有人说阿古柏"
一仆二主"
请问他的"
二主"
是哪两个?
2、英国和俄国为什么要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
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3、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清朝政府内部有哪些不同意见?
你赞成哪一种主张?
4、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
说明了什么问题?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什么时候?
有什么意义?
7、我们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阿古柏的"
:
英国和俄国。
2、课件出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地图,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和俄国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控制新疆,并通过阿古柏伪政权达到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目的。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认识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关于"
塞防"
和"
海防"
之争的关键,从而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4、对于第4个问题"
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可以不唯一。
5、"
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
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7、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问题,首先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
(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
②他在历史上做了什么事情?
(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③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的意义,起促进作用的就肯定,起阻碍作用的就否定(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扞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④得出最后的结论(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过渡)在中国西北边防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东南的海防也出现了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
(课件展示第二版块的学习目标)二、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
1、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2、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4、黄海海战的结果如何?
1、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指出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而侵略我国的方向和重要战场,让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性质: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要求学生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1894年);
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
2、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片段,学生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
(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一役中,率致远舰撞向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
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
个别学生认为邓世昌本来可以不牺牲最后却选择了牺牲,太不值得,不知道变通,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种观点要注意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邓世昌所处的时代和接受的忠君爱国的教育与我们现代有一定的区别)。
4、黄海海战的结果
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可一战,但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拱手将黄海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结果日本步步进逼,在1895年威海卫一役中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课件展示第三版块的学习目标)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4、简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驳斥当今台独分子的谬论
(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代表人物:
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1)要求学生在教材找出《马关条约》的四点内容并勾画下来(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小字内容。
认识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
(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结论:
《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引导学生绘制表格,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及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
2)《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
2.难点。
二、课前导学
人民广场地铁站有一家名为“漂亮女生”的饰品店,小店新开,10平方米不到的店堂里挤满了穿着时尚的女孩子。
不几日,在北京东路、淮海东路也发现了“漂亮女生”的踪影,生意也十分火爆。
现在上海卖饰品的小店不计其数,大家都在叫生意难做,而“漂亮女生”却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女生。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
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1、荣晓华、孙喜林《消费者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2.制作《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在现代文化影响下,当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是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渴望为社会主流承认又最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追随时尚,同时也在制造时尚。
“DIY自制饰品”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在“DIY自制饰品”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化追求,这在年轻的学生一代中尤为突出。
“DIY自制饰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更受欢迎。
3.编演历史短剧。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
附件
(一):
5.编写小结歌谣。
而手工艺制品是一种价格适中,不仅能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也能体会一下我国传统工艺的文化。
无论是送给朋友还是亲人都能让人体会到一份浓厚的情谊。
它的价值是不用金钱去估价而是用你一颗真诚而又温暖的心去体会的。
更能让学生家长所接受。
6.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
300元以下□300~400元□400~500□500元以上□1.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学生自制并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史地知识有机结合。
合计50100%3.学生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朗诵诗歌,使文、史融为一体。
三、导入新课
各组把准备好的导入词和方案呈交给教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可用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导入八国联军侵华内容。
学生导入可有以下几种方案:
1.通过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2.按课前提示;
3.联系德国把山东占为其
“势力范围”的史实;
4.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学生解释“奥”指“奥匈帝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
攻占天津→攻占北京(板书)
(1900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书写以上板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多媒体显示图片:
《廊坊大捷》。
多媒体显示──
想一想:
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
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并对其进行讲解,板书、播放以上两幅照片和下面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线路和概况已有了较深的印象。
学生利用自制的《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概述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
学生生动讲述廊坊狙击战的故事。
学生热烈讨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得出结论:
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