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局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总结与国土资源局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县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土资源局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总结与国土资源局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县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资源局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总结与国土资源局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县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减少项目招标中的情感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严格执行招投标公告制度,由省国土资源厅摇号产生的具有招投标资质的代理机构全程代理,实行明标明投,并且请纪委、监察局、财政局采购办以及局纪检组(监察室)全程监督,开标后确立的中标单位在网上发布公告,确保每个项目招投标阳光操作。
4、落实资金,加强监管。
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我们严格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帐;
坚持按照规定范围开支,绝不突破相应概定总额;
坚持法人“一支笔”审批,严把资金管理关;
坚持科目资金决算,严格资金审计。
对项目建设资金,严格做到“五个到位”,即工程预算到位、施工合同到位、签字核实到位、正规发票到位、验收报账到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请审计部门到现场“查、对、核、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集体廉政谈话,打好预防针,念好紧箍咒,有力地保护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全县没有出现因资金问题停工事件及违纪违规的案件。
5、强化管理,保障质量。
对每个建设项目,我们采取“一到、二查、三督”的方式,加强质量监管。
“一到”即监理人员、技术人员、协管人员在每一个单元单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必须有专人到现场监督;
“二查”即查施工前图、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查进场原材料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三督”即管理人员、聘请人员、当地群众交叉监督,对不符合规划的施工坚决停工,对各标段建设工程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对工程建设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
二、主要成效
1、增加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用地需求。
红安版图面积较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经济发展较快,用地需求较大。
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农民建房用地逐年增加,外加国家实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政策等,使用地矛盾十分突出。
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
弥补了红安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有效保障了红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需要。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
通过土地整理,将分散零乱、高低不平的地块合并成形状规则、面积适度的标准农田;
将淤塞、破损的沟渠、涵闸建成了排灌及时的灌溉系统;
将弯曲无序、宽窄不一的田间小道建成了便捷的机耕路;
搬迁建筑物,复垦废弃地,营造防护林,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
整理后所有的水田、98%的旱地能机电灌溉,所有渠道硬化为“u”形槽,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机械能下田,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整理后的土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据国土部门统计,整理后耕地利用程度提高了3%-1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为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农民得到了实惠。
一是提高了耕地产出率。
经过整理后的耕地,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据测算,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生产成本降低了5%-15%,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入。
二是农民得到了用工收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专业技术人员外,所需的劳动力全部就地招工,农民通过参与施工,可以直接获得劳务收入。
三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乡村道路建设,使项目区的每个自然湾都通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门难、行路难;
通过防护林建设,村庄得到了绿化;
通过清淤排渍,改善了村民的卫生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项规划。
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此项工作,必须有一个长期、全面、科学的规划作指导。
2、土地整理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效应发挥不够。
当前,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水利、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等部门涉农资金很多,但这些涉农资金整合得还不够,使土地整理的资金导向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村庄整理尚待破题。
长期以来,红安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各种功能区没有区分,农民建房无序、零星、散乱,乡镇企业厂房用地布局不合理,废弃房随处可见,普遍存在“有建设、无规划;
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
许多农舍总体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实际利用率低下,而且多是占用最好的耕地,造成农村耕地浪费。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和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许多农户的房子“房间多、住人少;
占地多、用处小”,村庄“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必须开展村庄整理。
这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土地整理开拓新领域、实现新突破的必然选择。
四、几点建议
1、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要在全面掌握红安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到位,以指导和规范红安的土地整理工作。
2、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的导向效应。
依托土地整理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而决不仅仅是国土部门一家的事。
要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力量,齐抓共建。
要采取“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办法,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平台,国土、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建设、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按照规划集中投向项目区,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提高各类支农资金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
3、切实把村庄整理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
在做好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四大板块的同时,要把村庄整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土地整理之中,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用地减少挂钩试点项目,把迁村腾地、零散居民点归并、废弃宅基地和工矿地整理、“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及村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以科学化、现代化、实用化的标准统一规划、集中盖建,配套建设水、电、气、路、通讯、文化、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
这样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乡村文明程度,还可以直接推动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
但在开展村庄整理时要防止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给工程实施带来阻力。
4、把土地整理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第一,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相结合。
要使土地整理实现增效增收,必须与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结合。
在土地整理中,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确定整理后土地的用途,围绕优质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从规划论证、项目施工到竣工后的使用都注意科学布局、精心组织,建成一批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环境优美的农业板块基地,使整理出的农用地能够适应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使土地整理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第二,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要通过土地整理充分挖掘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属性,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把通过整理增加的耕地置换为建设用地,作为村集体财产,组建市场主体,发展非农产业。
二是条件适宜的地方,在确定农民土地承包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淡化地权,强化股权,组建股份合作社,使农民成为土地股东,得到分红。
三是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整理后的耕地由现代农业企业承包经营,农民收取地租,还可以成为企业聘用的农业工人,获得工资收入。
5、把土地整理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机结合。
整理前后土地的质量、数量发生变化,利益格局也随之变化,土地整理不仅要完成各项工程措施,还要进行地籍调查、现状确认、权属变更、土地登记等工作。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红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五项改革之一。
要充分利用土地整理之后土地权属调整的机会,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产权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允许盘活土地使用权,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要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保证土地相对集中使用,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从小村落向中心村、从乡村向城镇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国土资源局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县)
20*年上半年,*市国土资源局延平分局的各项工作在市国土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延平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延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
现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上半年延平国土分局主要工作是突出一个坚守、提升两项服务、推进三项工作、夯实四个基础:
(一)、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一是落实责任促保护。
明确我区耕地保护的目标任务,强化管理责任。
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国土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采取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落实责任到人。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区“五不准”制度,对我区252612.5亩耕地实行全面监管,坚守耕地保护底线,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得低于21.97万亩(5*5片)。
二是节约集约促保护。
一方面,在项目选址时积极引导业主优先选择存量地,减少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
如对炉下工业园区、三三药业、大横绿色产业园等1300多亩的存量用地,采取以项目供地和园区管委会供地方式,积极盘活存量,用活死地。
目前,*市华泰木竹业有限公司、*华龙人造板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256亩用地、大横绿色产业区718亩项目用地、炉下工业园区395亩、三三药业169亩项目用地已通过市政府审批。
另一方面,认真做好临时用地垦复工作。
如京福高速公路共使用1375.97亩耕地作为弃土场等临时用地。
我局协同区征迁办逐村、逐块落实复垦措施,委托复垦1157.91亩,目前已复垦并经验收合格786.64亩,其余还在复垦之中。
督促浦南高速公路施工临时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浦南高速公路在延平区境内临时用地共437.34亩,其中耕地210.49亩,已签订复垦协议32份,应复垦面积210.49亩。
20*年6月洪灾造成耕地损毁96*亩,我局积极向省上争取10万元灾毁耕地复垦资金,并于6月份分配下拨各乡镇,保证了灾毁耕地的复垦。
三是开发整理促保护。
今年上半年,经验收合格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2个,项目规模30*.4亩,新增耕地284.22亩,投入资金610.96万元;
在建项目2个,项目规模855亩,新增耕地320.2亩,投入资金336万元;
已申请立项的项目4个,项目规模2315亩,预计新增耕地795亩;
列入储备项目5个,项目规模3538亩,可新增耕地301亩。
随着上述项目的实施和验收,我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
四是规划调整促保护。
根据总规修编用地预测,今后15年我区需新增各类建设用地15.8735万亩,需使用耕地3.1377万亩(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2.1万亩),为调整好用地结构和布局,最大限度地腾出空间,通过对全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采取调整、补划、异地补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形式确定了2143.62亩的耕地作为补充(其中:
20*年土地整理项目预计可新增耕地690.22亩、土地开发项目预计可新增耕地1453.4亩),确保“占一补一”,努力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二)、提升两项服务
1、服务项目报批。
上半年共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6个,面积165亩,其中耕地2亩;
共办理用地预审4宗,总面积113亩,涉及耕地面积6亩;
上报省政府审批农用地征(转)用3个批次4个项目,总面积146.4亩;
共审批各类建设用地69宗,用地总面积146亩,有力地确保了我区各类建设项目落地。
2、服务和谐建设。
一是依法征地维护权益。
坚持依法依规征地,严格征地程序,坚持征地补偿费直接支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上半年共支付各类补偿费173笔,累计417.99万元,做到无一差错;
二是严格执法维护权益。
上半年共依法制止各类违法行为41宗,其中:
土地31宗,矿产10宗;
依法立案处理11宗,其中:
土地8宗,矿产3宗;
收罚没款1.9万元,有力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畅通信访渠道维护权益。
上半年共接待上访群众60人次,共办理各类信访件4件,办结率达100%;
依法举行听证会4场(执法监察2场、土地利用总规修改专家论证会2场),办理各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建议15件,答复15件,落实反馈率达100%。
(三)、推进三项工作。
1、总规修编顺利推进。
在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龚清概市长关于总规修编调研工作的有关要求,组织召开全区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工作会议,从四个方面落实总规修编的各项任务:
一是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十一五”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水利、交通、生态、旅游等规划)衔接工作。
二是充分利用本次总规修编的机会,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到位。
四是解决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到位、合理、科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8月份,通过市局组织的公开招标,确定了福建农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我区总规修编队伍,目前专业队伍正进入乡镇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编写。
2、矿业管理有序推进。
一是突出矿产资源整合。
继续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无证非法采矿查处率100%的任务指标的完成。
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以《延平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龙头,以《矿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目标,以《延平区非煤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合方案》为抓手,重点整合矿权设置不合理、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生产技术落后、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采矿权,采取先关后整、依法清理取缔等手段,对我区重点矿区、重点矿种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将辖区内的75家矿山企业整合为68家(其中:
南山江边矿区4本整合成2本、折竹矿区3本整合成1本、芹山矿区2本整合成1本,太平儒罗矿区2本整合成1本、塔前菖上矿区3本整合成1本)。
二是做好矿业移交接管。
按照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辖区负责制原则,本着加强协作,团结发展的精神,我局认真负责地做好矿产资源管理职责移交工作。
向水东、水南、江南新区、延平西区4个服务中心移交采矿权26家,探矿权4家,做到矿山档案、相关资料、图件、移交清单交接清楚,手续完备,保证了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延续性。
三是推行保证金制度。
一方面贯彻落实《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对新立采矿登记和办理延续登记的矿山一律按标准收取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并严格按照经批准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开展治理,上半年我局共有7家矿山企业实行了保证金管理办法,缴纳保证金57万元。
另一方面,认真部署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在企业完成自查基础上,分局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辖区内80家矿山企业逐一进行现场核实,核实率达100%。
目前,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材料已上报市局审查。
四是完成矿业权年检。
将年检工作与矿业法规宣传、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价款征收、矿山储量管理、采矿违法案件查处相结合。
严格年检程序,规定了年检的时间、地点、期限和应提交证件材料以及不参加年检的处罚意见,做到从年检报到至结束14个程序都有专人负责,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审查,现场退回整改矿山9家,已完成整改9家。
年检期内,全区应参加年检矿山企业93家,已年检87家,年检率达93.5%;
累计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采矿权价款35.38万元。
未参加年检的6家采矿权人我局已下达整改通知,并上报市局予以处理。
3、地灾防治扎实推进。
做到“三加强、三到位”。
一是加强规划,宣传培训到位。
认真编制《延平区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延平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经延平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指导督促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防灾预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各村(街),同时召开会议进行贯彻部署,突出了方案和预案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切实加强了规划的引导。
从1月份开始,就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活动,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作为新当选的村干部、村级协管理员上岗必修内容,把宣传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街,加强了镇、村干部、地灾点群众和学校师生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他们掌握了防灾、救灾、监测、转移等基本知识。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延平分局共发放教育碟片360片、宣传小册子1000份、挂图150张,播放电教片30场,培训遍及全区243个村居,受训人员达万人以上。
二是加强警示,责任措施到位。
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危险点上原设置的222面警示牌逐个进行检查,更换、补设警示牌20面,累计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20**余份。
统一制作值班记录薄、巡查记录、监测记录薄3000余份分发至各乡镇、国土所、村街居;
建立和完善基层国土所预警预报系统,做到了“四有、五配备”,即有值班室、有领导带班、有值班记录、有应急预案;
配备有通讯电话、传真机、电脑、简易交通工具,确保预警网络的畅通。
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进一步明确区、镇、村行政负责人是本辖区地灾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协管员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头人、地灾点监测人是地灾监测点的守护人,将上述人员的详细信息登记在案制作成册,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责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测网络。
据统计,全区共落实地灾监测责任人458人、监督落实责任人213人,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260余份。
三是加强整治,资金落实到位。
一方面,加快省市督办的市南纺厂生活区地灾点、洋后镇政府后山坡地灾点、西芹镇泗坑村上庄地灾点的治理进度,分局派专人跟踪督办,落实搬迁新址,并做好群众撤离方案演练,确保成功预警避险。
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省厅地灾搬迁补助专项资金。
加强资金的监管和使用,对已完成搬迁的补助资金落实到村,对已拆除旧房补助资金落实到人,极大地调动了受地灾威胁群众做好搬迁安置工作的积极性。
上半年,完成20*年上报的90户地灾搬迁户安置工作,争取补助资金45万元,已下拨补助资金45万元。
审查上报20*年地灾搬迁户50户(均已拆除旧房),向省厅争取补助资金25万元。
(四)、夯实四项基础工作。
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进度过半。
延平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成果已通过省厅检查组验收。
此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涉及延平区辖区范围内1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653.87平方公里,由厦门闽矿测绘院承担更新调查任务。
更新调查工作于20*年8月在西芹镇试点验收通过后全面铺开,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形成了131张1:
10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成果图和一套准确、可靠的内业资料。
对省厅验收组提出的20多个问题与建议,已于4月10日整改完毕,经市局同意,已转入内业调绘阶段。
督促作业单位加快进度,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向省厅申请总验收。
2、土地登记发证不断规范。
一是做到日常登记发证零积压。
上半年共发证351宗,面积363.8亩,其中:
国有证74宗,面积332.9亩,集体277宗,面积:
30.9亩;
出让44宗,面积330.3亩,做到了在内以图管地、在外以证管地;
二是加强了土地二级市场监管。
上半年办理土地转让7宗,面积79.3亩。
办理土地抵押17宗,面积682.9亩。
3、基准地价更新全面铺开。
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出台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准确反映我区土地市场中地价变化趋势,我局以区位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根据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土地级别、商业用地级别,委托福建大地评估公司开展基准地价更新,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中心区和各建制镇的基准地价调查阶段。
4、迅速启动第二次土地大调查。
认真学习国务院《通知》精神,报请区政府研究同意,下文成立延平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6月29日根据市局《关于组建*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制定下发了《延平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明确了职责,确定了人员。
及时向区政府汇报,协调落实工作经费(争取列入市、区财政预算),保证人、财、物及时到位。
二、“完善体质、提高素质”活动开展情况。
坚持五个抓手开展“完善体质、提高素质”活动:
一是以硬件建设为抓手。
认真开展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投入资金近10万元对7个基层国土所办公场所进行搬迁、修缮、添置等,大大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同时还投入资金8万多元为13个乡镇国土所添置了交通工具。
现在,辖区内的13个乡镇国土所基本实现省厅提出的基层国土所设施配置“六个一”(一处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台办公电脑、一部传真电话、一台数码相机、一辆交通工具、一组档案专柜)的要求;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严格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村级国土协管员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
自觉接受市、区效能监督员,行评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对明察暗访中发现的问题都能及时整改反馈;
三是以学习培训为抓手。
认真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及时选送工作人员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上半年共选派60余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选送15余人参加省厅举办的专业培训。
举办专题培训班四期(区委四套班子中心组理论学习1期、延平区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和用地报批工作培训班1期、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培训班1期、政治理论学习研讨班1期),订购省厅编印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教材》100套,做到分局机关各股室、乡镇国土所工作人手一册。
利用村级换届时机,对全区13个乡镇199名协管员进行考核,重新选聘协管员100名,省厅到达协管员工资23.88万元,我局按季度足额下拨11.94万元,进一步增强一线监管力量。
四是以深化活动开展为抓手。
“国土资源服务年”活动、“服务发展最佳股室”和争创“五好党支部”等各项活动均有序开展,“6.25”期间13个乡镇国土所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