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4269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安全评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经济收益方面,劳务生产组占70-80%,D5矿业公司占30-20%。

劳务生产组在D5矿业公司的范围内进行矿石开采并使用D5矿业公司的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1.1.2矿区经济概况

矿区处于高原山区,海拔标高1350-2150米,相对高差50-550米。

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西部沟谷切割,峰峦起伏,高差较大;

东部平缓开阔,高差较小,岩溶洞穴发育,森林植被较少,多为耕地覆盖。

属深切割低山-中山地形。

区内无河流,但西部、南部沟谷中多见泉水点分布。

矿段内自然村寨分散,主要有黄泥坡、田坝子、小花山、大花山、白龙潭、菜园子、方灵硐等,人口稀少,民族为汉、苗、彝族。

农业主产玉米、杂粮,属贫困山区。

卡房镇为区内集市贸易点,矿段南部、北部均有矿业公司,周边有个旧市卡房镇管辖的多个集体和私营采、选矿点分布。

矿区交通方便,供水、供电系统完善,矿产采选业兴盛,区内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个旧市,农民经济收入主要到矿山和选矿厂务工,矿山开发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矿区地质概况

1.2.1地层

D5矿田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下统永宁镇组(T2y)飞仙关组(T1f)及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2l),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及第四系沉积物分布于山间沟谷及岩溶洼地。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一、第四系(Q):

黄棕色粘土,含锰结核及褐铁矿块,大部分构成锡、铅砂矿,厚0-60米。

二、第三系上新统河头组(Nh):

分布于矿田北部卡房有限公司尾矿坝一带。

岩性为砂质粘土,底部为河成砾岩。

厚度大于50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三、三叠系中统法郎组(T2f):

仅在矿田北西部局部出露。

岩性可分为三段:

上段(T2f3):

黄绿色、黑色粉砂岩、页岩、泥质灰岩夹中酸性凝灰岩、玄武质熔岩。

中段(T2f2):

黄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石灰岩。

下段(T2f1):

黄色、灰色、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钙质页岩与薄层泥质灰岩互层。

厚度不详。

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四、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1g),在区内主要出露马拉格段和卡房段,按其不同岩性组合,由上至下分为三段:

白泥硐段(T2g3):

分布于矿田西部的大黑山。

岩性为白色、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石灰岩,含不规则状白云质灰岩,中下部夹薄层灰质白云岩,单层厚0.57-0.89米。

底部可见褐铁矿化。

马拉格段(T2g2):

出露在矿田东部、龙树脚矿段南部及大黑山一带。

主要为白云岩,上部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与石灰岩互层。

根据岩性组合,所含化石及沉积构造特征。

从上至下细分为T2g24、T2g23、T2g22、T2g21四个亚层。

全层厚21-342米。

卡房段(T2g1):

在矿田内出露较全,分布最广。

岩性为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

中下部含泥质逐渐增高。

按岩性组合及化石,由上至下可分为T2g16、T2g15、T2g14、T2g13、T2g12、T2g11六个亚层。

本段地层是卡房矿田主要容矿地层。

全层厚度大于1500米。

五、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

分布于白龙断裂以南,顶部为灰绿色薄层泥质灰岩,具蠕虫状构造,底部含瓣鳃类化石。

中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泥质灰岩、泥岩、细砂岩,含蜿足类化石。

与上覆个旧组地层整合接触。

厚446米。

六、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分布于白龙断裂以南。

上部为砂质页岩、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细砂岩与灰绿色泥岩、砂岩互层。

中部为紫色砂页岩及砂质、钙质泥岩,具交错层理。

下部为紫色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砂岩互层。

与上覆永宁镇组整合接触。

厚208-386米。

七、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出露于白龙断裂以南。

其上部为灰黄色泥岩、碳质页岩、泥质砂岩、碳质泥质砂岩,含较多的钙质、硅质、菱铁矿结核。

中部为灰色砂岩、碳质泥质砂岩、碳质页岩,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

中下部含三层薄层无烟煤,煤层上部泥岩及页岩中含海百合茎和瓣鳃类化石。

底界出露不全,可见厚度143米。

1.2.2构造

一、褶皱

矿田褶皱属五子山北东向复式背斜的南西延续部分,其西翼交于卡田断裂,故褶皱极少,而轴部及东翼则发育较多。

以五子山复式背斜轴为界。

二、断裂

矿田内构造发育,主要由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和东西向三组断裂为主。

近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相互穿插,且具相对集中的特点。

其中北北东向断裂呈张扭性,近南北向断裂呈压扭性,东西向断裂多为压扭性。

1.2.3岩浆岩

矿田内有变质玄武岩、花岗岩两类岩浆岩产出。

1.2.4围岩蚀变

主要有矽卡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铁锰矿化、褐铁矿化、大理岩化。

其中铁锰矿化、褐铁矿化是卡房矿田最主要的围岩蚀变,常分布在银、铅、锡矿床的围岩中,是直接找矿标志。

1.3开采技术条件

1.3.1矿床水文地质

一、区域(矿区)水文地质

矿区地处红河水系与泸江水系分水岭高地的南侧。

矿段东部龙树脚、菜园一带海拔标高2000-2100米,为石灰岩形成的岩溶峰林地形,矿段北面红拱洞一带,最高海拔标高2150米,矿段西部芭蕉箐、龙潭头一带为卡房大沟,为区内唯一的地表溪流,海拔标高1500米。

往南地势逐渐降低,到田心盆地标高为1330米,在往南到红河边,标高仅200米左右,属深切割中一高山地形。

二、矿区(矿段)水文地质

矿区内地下水活动,受隔水的隐伏花岗岩侵入控制。

一般由北向南流,当流动到南部的飞仙关组和龙潭组时,由于其隔水作用,在龙潭头、二转湾一带,形成众多的泉水,因此龙树脚矿段西端龙潭头、二转湾一带是区内地下水的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和排泄区,标高1350米。

三、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

龙树脚矿段锡、铅、银开采历史悠久,老窿数以百计,开采深度一般近地表深200米,个别达500米深。

随着开采深度的逐渐降低,旱季对坑道一般无重大影响,雨季对1520米中段,1450米中段影响较大,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坑道涌水量随之减少。

表1.1龙树脚矿段历年坑内涌水量表

年份

降雨量

矿坑涌水量(米/日)

变化幅度(倍)

全年

雨季

最大

最小

1985

1635.4

1308.5

2940

18.3

13.61

1986

1372.12

1050.12

3732

144

25.92

1987

1255.8

956.3

3283

125

26.26

1988

1224.9

1058.9

3780

287

13.17

1989

1324.05

1137.45

1613

346

4.67

1990

1721.34

1393.74

6982

403

17.32

1991

1437.5

1189.2

8884

207

42.92

水资源较为丰富,加之矿山对地下暗河及坑道涌水采用水管引至坑口,再进行利用,生产用水基本可以满足。

1.3.2矿床工程地质

矿段地表为溶蚀峰从与地洼,漏斗组合的岩溶化山地,矿床呈陡倾斜脉状矿体产于近东西向的龙树脚断裂带中,围岩为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类岩石,据地表和坑道工程地质调查及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结果,龙树脚断裂勘探矿床的开采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岩石的质量和岩体的稳固程度不同,按岩体完整程度评价四类:

岩体完整、较完整;

岩体完整性中等;

岩体完整性差;

岩体破碎带。

1.3.3矿床放射性影响

D5矿区因地处AA云南山字型构造、南岭纬向构造,川滇经向构造及滇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地震频率较高,强度较大,地震烈度为7度区。

矿田范围地表及坑下的花岗岩、矽卡岩、硫化矿、土块状氧化矿以及碳酸盐类岩石,均隐伏于矿区地表500米以下,经核工业部二○九队测定,各类岩矿放射性强度均不高,一般仅10-30γ,最高也只达50γ,高值主要出现于花岗岩及矽卡岩中。

2矿山生产现状

2.1矿区基本情况

2.1.1开采境界

D5矿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为:

有色金属矿产品采选、销售(国家限制除外),汽车货运、汽车客运,对外加工制造矿山机械零部件、第三产业。

D5矿业公司的采区范围包括整个龙树脚矿段,由当地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3月24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矿区面积16.44平方千米,有效期限壹拾伍年(2006年3月-2021年3月),见表2.1。

矿山以开采锡矿为主,开矿方式为地下开采,年采矿石6万吨/年。

表2.1D5矿业公司矿区范围

块号

点号

坐 标

高程范围

备注

X

Y

矿1

2570600.00

34621000.00

1830-1300米

矿2

2569500.00

矿3

34619800.00

矿4

矿5

34622500.00

1880-1300米

矿6

2566800.00

矿7

34616900.00

矿8

二转湾1415m坑的开采范围在新建矿业公司主体坑道的采区范围之内,其开采面积为0.1924km2,开采标高为1413米~1450米,由4个坐标拐点圈定,见表2.2。

表2.2二转湾1415m坑劳务生产范围

拐点号

坐标

C1

116980.00

567400.00

C2

567770.00

C3

117500.00

C4

开采标高

1413m—1450m

开采面积

0.1924k㎡

2.1.2总体布局、坑口布置、工业场地及周围情况描述

二转湾1415m坑的坑口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2.1所示。

坑口交通方便,离D5矿业公司矿部大约300m,坑口上部有矿区公路经过,由矿区公路经由一条小路可通达坑口。

坑口位于山凹之中,地势较低,雨季大量的雨水通过裂隙、溶洞进入坑道,坑口有很大的涌水。

坑口前面25m处有卡房大沟通过,左侧建有工棚,右侧是一块宽约20m,长约50m~60m的平地,作为坑口的工业场地。

工业场地靠近卡房大沟一侧铺设有铁轨,靠近坑口一侧分别搭建有值班室和修理室,靠近小路一侧建有办公室。

工业场地对面、卡房大沟靠近山体的一侧建有工棚,工棚旁边设置有变压器。

坑口具体布局如图2.2所示。

图2.1坑口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2.2坑口布局

图2.3坑口外景

开采过程中排出的废石通过人力矿车倾倒至工业场地右侧的一处小斜坡上,渣子坡宽约30m~40m,斜长约5m,坡度约为20°

坑口上部山体植被茂盛,覆盖良好,不会受滚石或滑坡的影响,坑口外景如图2.3所示。

2.2矿山安全生产管理

2.2.1安全机构设置

D5矿业公司设有安全生产委员会。

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公司的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领导担任,成员由公司安全环保科、生产技术部、财务部、劳资部、组织部、设备能源部、采矿车间、选矿车间、物业管理部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科,由安全环保科科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6.28”炮烟中毒事故后,D5矿业公司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6号令的精神,对全公司劳务生产坑道进行了停产整顿和安全隐患排查,加大了安全生产管理力度,成立了劳务管理办公室,在每个坑口确定了3-4人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中1人为专职安全员,并要求每个坑口配备2台空气呼吸机,1台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形成劳务安全管理网络,如图2.4所示。

图2.4劳务安全管理网络

2.2.2规章制度的建立情况

D5矿业公司作为一家国有老矿山,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公司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要求,结合本地区的生产具体情况,经过多年的总结、探索和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建立和形成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建立了企业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各主要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安全管理和安全操作规定。

公司编制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并与各坑口劳务生产组负责人签订了《劳务安全生产责任状》。

公司管理台帐较为齐全。

但1415m坑口的安全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和相关的管理台帐基本没有,爆炸物品管理台帐仅有《红河州爆破员使用民用爆炸物品情况登记表》。

矿山没有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也未编制坑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3矿山井巷

2.3.1系统开拓与井巷布置

二转湾1415m坑处于D5矿业公司矿区的较低位置,为独立开采系统,采用的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如图2.5所示。

由于巷道顶部岩体裂隙溶洞发育,巷道与地表降水有沟通关系,雨季大量的雨水渗进巷道,巷道内的涌水很大,采用平硐自然排水,坑口有较大的水流涌出。

主巷道长度约1500米,从坑口进入大约1000m长的主巷道有约15~25cm深的涌水,其余主巷道积水很少,如图2.6所示。

在距坑口30m的主巷道高约2.0m,宽约2.6m,断面很不规则,巷道底部铺设有轨距为60cm的铁轨,铁轨下面垫有枕木,铁轨与巷道两壁的距离分别60cm和140cm,巷道底部一侧设有宽度约为90cm的排水沟,如图2.7所示。

巷道壁一侧敷设有380V的动力线和220V的照明线,采用人力矿车进行运输,如图2.8所示。

主巷道局部地方设有躲避硐室。

在距离坑口250m和900m处分别有一废弃的采场,现已经封闭,废弃采场巷道的前面10余米用作回车道,如图2.9所示。

在距离坑口1200m有一安全通风口,如图2.10所示,该安全出口通过一斜上山可到达6#隧道中部。

斜上山长约150m,坡度约为25°

,里面没有设置照明和安全绳,6#隧道是一条平硐,出口位置在矿部医院旁的公路边,隧道长约300m,高约1.8m,宽约1.4m,是原先水采水运的一条通道,现已经不再使用。

在距离坑口约1000m、1400m和1450m各有一掘进工作面。

在距坑口约1350m处有一长约20m,宽约5m,高约8m的采空区,现准备运输废石进行回填,如图2.11所示。

巷道围岩总体上比较稳固,局部顶板存在浮石,部分巷道顶部有裂隙、溶洞,有水从顶板或巷道壁渗透进坑道,如图2.12所示。

井下设有照明设施,废弃巷道基本上都进行了封闭,并且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志。

图2.5系统开拓图

图2.6巷道中的涌水图2.6排水沟

图2.8主巷道图2.9废弃采场巷道用作回车道

图2.10安全出口图2.11采空区

图2.12巷道渗水

2.4采矿与掘进

2.4.1采矿方法

根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赋存或充填在裂隙、破碎带、裂缝里,矿体破碎不稳固,矿体的形状不规整、分散且单个矿体的储量一般较小,采矿方法的使用就按矿体的具体产出情况而定,对于小的矿体就顺着走向进行开采,即用巷道和斜坡道开采,有的采用下山或上山开采;

对于相对较大的矿体,采用无底柱进路后退式崩落采矿法进行开采,如图2.13所示。

开采顺序是:

打到矿体以后不急于回采,而是一直打穿矿体,然后后退式回采,若矿体较大,则沿着矿体的走向圈闭矿体,然后才开始退采。

每退采一段距离,巷道上部的矿石会自然崩落,等自然崩落的矿石出完后,再后退采一段,矿石又从上部自然崩落,如此循环,直到把矿体采完。

在采矿过程中,需要爆破时,采用YT24气腿式凿岩机,使用浅孔爆破。

爆破后采用自然方式或局扇进行通风,待炮烟散尽后,进行下一步作业。

由于采场没有检测仪器,炮烟是否散尽,只是靠个人判断,因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图2.13无底柱进路后退式崩落采矿法

2.4.2掘进

矿区采用浅孔爆破方法进行井巷掘进。

采用YT24式凿岩机浅孔凿岩,爆破炸药使用32#岩石型高威力乳化炸药,起爆器材采用火雷管和秒延导爆管雷管。

炮孔孔径为36-44mm,孔深1.2-2m,一次推进1.2-1.5m,每天爆破1-2次,每天的炸药消耗量为24kg。

爆破作业时主要依据作业人员的经验进行布孔和爆破,爆破后采用局扇或自然通风。

掘进迎头如图2.14所示。

图2.14掘进迎头

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分析

3.1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目的

主要有害因素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活动中对作业人员及设施财产可能产生的各种有害因素,并评估其等级,从而提出改善劳动条件和防护措施的要求,通过贯彻实施以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保证作业人员及设施财产的安全。

3.2矿山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所有的危险因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都可以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向外释放和有害物质的泄露、挥发的结果。

因此,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矿山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人为、技术、物质、管理等方面。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物的不安全状态

防护、保险、信号等安全设施、设备缺乏或有缺陷;

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性不够;

个人防护有缺陷;

生产场所、环境不良;

生产对象与外来干扰耦合。

二、管理和教育的缺陷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

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不懂操作技术知识和缺乏识别事故隐患征兆的能力;

身体上、精神上的缺陷或处于过度疲劳、思想不集中的状态下工作;

作业方法不安全、劳动组织不合理;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制度不健全;

安全检查制度不严,对不安全因素和查出的问题整改不力;

其它原因。

如不可抗因素的发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监测手段所限,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突然灾害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三、人的不安全行为

忽视警告,误操作;

使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非安全设备;

以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

物体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掉、站不安全位置;

在机器运转时进行违规操作;

注意力分散;

酒后上岗;

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

不佩戴自救器;

对危险品任意处置。

3.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3.3.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项目,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开发系统。

一、对照、经验法:

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类比方法:

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3.3.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4矿山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4.1冒顶片帮事故

掘在采矿生产活动中,最常发生的事故是冒顶片帮事故。

冒顶片帮是由于岩石不够稳定,当强大的地压传递到顶板或两帮时,使岩石遭受破坏而引起的。

随着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的向前推进,工作面空顶面积逐渐增大,顶板和周帮矿岩会由于应力的重新分布而发生某种变形,以致在某些部位出现裂缝,同时岩层的节理也在压力作用下逐渐扩大。

在此情况下,顶板岩石的完整性就破坏了。

由于顶板岩石完整性破坏的结果,便出现了顶板的下沉弯曲,裂缝逐渐扩大,如果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不当,就可能形成顶板岩矿的冒落。

这种冒落就是冒顶事故,如果冒落的部位处在巷道的两帮就叫做片帮。

一、造成冒顶片帮事故的主要因素

采矿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

缺乏有效支护、支护不合理或不及时;

检查不周和疏忽大意;

浮石处理操作不当;

爆破时,装药量过多,振动力过大,破坏了顶板的稳定;

地质矿床等自然条件不好,顶板本身强度不够,断裂破碎;

地压活动;

坑内爆破振动;

其他原因。

二、一般冒顶片帮事故前的预兆

(一)响声。

岩层下沉断裂、木支架劈裂、金属支架变形,由顶板运动引起的上述变化均发出响声。

(二)掉渣。

由于岩层破碎,支架支撑不力,会出现顶板破坏加剧掉渣现象。

(三)片帮。

岩壁变松发生片帮。

(四)裂缝。

顶板裂隙增大。

(五)漏顶。

顶板局部漏顶。

该矿山围岩总体比较稳固,只有局部比较松散、破碎,存在着冒顶片帮的可能性。

3.4.2矿山水灾事故

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地下水进入采掘工作面的过程称为矿井涌水,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时,就会发生水灾。

水灾的危害极大,不仅可能淹没工作面、巷道,甚至可能淹没整个矿井,造成伤亡事故;

若出现承压水突然涌出,即使水量不大,也可能出现突水的安全事故。

造成水灾事故的主要因素:

一、水文地质情况不明,采掘工程接近老窑积水区、含水断层带,未事先探放水,盲目施工,或探水措施不严密,造成透水事故;

二、井巷位置设计不合理,将井巷布置在强含水层附近,施工后在矿山压力和水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