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3971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docx

行政管理学复习提纲

行政管理学复习要点

ByJamboXie

第一章

1.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

广义上,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

狭义上,认为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对后者的认识而作如下界说: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

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政治与行政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两者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

政治行政二分法带来的影响:

(1)积极:

①更清楚地划分政府的两种功能;②更加关注行政学,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2)消极:

①缩小了政治的界限;②两者本身相互渗透,难以截然分开;③政府的决策权和立法权限不断扩大,二分法在行政学中的影响力减弱。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在我国,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他们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管理的其他组成部分如非营利组织之间虽有联系,但也有分工,不能包办代替。

(2)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民主法治。

(4)行政管理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4.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

(1)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2)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3)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1.利格斯行政管理的三种模式

(1)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形态。

如同自然光在折射前只是一片混杂的白光,象征着传统农业社会中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工或功能分化,结构与功能呈现混沌状态,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2)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形态。

如同自然光在棱柱体内的折射过程中,既有折射前的混杂白光的特性,又有衍射后的各种颜色光的因素,象征着过渡社会既有传统农业社会的因素,又有现代工业社会的因素,行政组织呈半分化状态。

(3)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现代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形态。

如同自然光经棱柱体的折射后,衍射为各种颜色的光线,象征着工业社会中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及行政组织内部之间,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专家化、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以及讲求效率成为行政的特色。

2.行政环境的含义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

总之,凡是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因素,都可能属于行政环境的范围。

3.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③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

④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2)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①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②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第三章

1.行政职能的含义

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行政职能的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行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2.现代政府最基本五项职能

(1)确定法律基础;

(2)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

(4)保护弱势群体;

(5)保护环境。

3.案例分析题:

有关我国行政职能(本人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政治职能

首先,保护产权,保护产权是政府的首要职能;其次,制定公共政策;再次,调节各种利益关系。

②经济职能

微观经济方面:

A.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规则安排。

B.价格管制。

政府通过支持价格或对有些商品实行最高限价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物品进行价格管制。

C.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

D.质量管制。

宏观经济方面:

A.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调控宏观经济,使政府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的经济政策。

B.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采用的调整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种种政策。

C.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国民经济保持总量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一国范围内生产力的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

D.提供经济基础设施。

经济基础设施指的主要是基础科学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电力、通讯系统等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

③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文化政策加以实现的,其核心在于政府通过对文化事业的管理,维护和弘扬一种意识形态,用以说明和论证统治与治理的合法性。

④社会服务职能

指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

它是政府管理中内容最为广泛、丰富的一项基本职能。

A.提供社会保障

B.人口政策

C.保护自然环境

(2)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①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行政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③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①职能重心的转变:

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②职能方式的转变:

A.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B.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C.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

③与行政职能相关的三个中心问题:

A.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权威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其核心问题。

B.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经济职能。

通常人们使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来概括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过程中两种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

C.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社会职能。

第四章

1.行政法治的含义

行政法治是行政组织法治、行政职权法治和行政行为法治的总称,具体包括:

(1)行政组织结构法治:

根据《编织法》《政府组织法》管理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和职权的配置;处理各级政府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2)行政职权法治:

政府职权来源于法,政府各项权力都有法律明确规定;政府自身不得为自己设置任何权限。

(3)行政行为法治:

一是行政权的作用不得与法律抵触;二是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使人民负担义务,或分割其权利;三是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应负的义务,或为特定人设定权利;四是法律经各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时,其权限仍需受法律限制。

2.行政管理的研究途径

(1)管理途径(B途径):

它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主要从组织结构和工功能、程序、技术方法以及效率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行政管理,强调工具理性;

(2)政治途径(P途径):

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关注民主、社会公平等价值,强调共公权力的制约和限制;

(3)法律途径:

将行政管理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赋予行政管理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3.行政立法的概念

(1)广义:

行政立法是泛指行政性质的立法,其内容是关于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规范。

其定义的核心基础,是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以别于刑事和民事立法。

(2)狭义:

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简言之为行政机关立法。

其着眼点在于立法者。

(3)①从立法的性质看,立法是以国家名义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并具有与法律相同的效力;

②从行政的性质看,立法者为行政机关;

③立法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或与行政管理事务有关的事务;

④其适用的程序是行政程序;

⑤目的是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4.行政立法的特征

(1)[重点]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的区别在于:

①立法性质不同。

②立法规范的内容不同。

③立法的效力不同。

④立法的程序不同。

(2)行政立法与其他行政行为不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①行政立法的立法者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经授权的授权性组织。

②行政立法的行为必须在法定权限内进行。

③行政立法行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而具体行政行为则具有特定性。

④行政立法较之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更长的时间效力。

⑤行政立法须遵循更为正规和严格的程序规则;而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相对简单灵活。

⑥行政立法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还表现在其不可诉性上。

5.行政立法的效力概念

是指行政法规、规章的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规章本身不是法律,但一经制定、发布,就具有与法律相同的效力。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指行政法规、规章的拘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即必须遵守,若有违反都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指行政法规的适用力,即适用范围,也称效力范围。

6.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

(1)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

(2)基本法律(如刑法、民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

二者的区别在于制定机关不同,其法律效力等级,前者应当高于后者。

(4)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其法律地位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行政规章。

(5)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中央行政规章、地方行政规章)。

第五章

1.分税制的含义

分税制是一种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源,确定税收的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财政体制。

其实质是通过确定事权和税种划分,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相对独立的收入体系,为各级财政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2.转移支付的含义

上级政府(主要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作下级政府(主要指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来支付本级支出。

如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662亿元,积极支持各地减免农业税等工作。

3.政府预算的含义

政府预算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筹集和利用资金的计划。

它是立法控制财政的手段和政府会计的基础,也是处理其他财政问题的依据,因而是财务行政的关键和中心内容。

4.政府预算的编制周期

(1)标准预算周期的确定。

标准预算周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与绩效评价三个标准阶段组成。

(2)预算编制阶段从每个预算年度前一年的年初开始至年末结束,期限为12个月。

(3)预算执行阶段从每个预算年度的年初开始至年末结束,期限为12个月。

(4)预算决算和绩效评价阶段从预算年度的次年1月至6月结束。

5.立法机构的预算权力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在预算批准前,是否有权力制定中长期财政预算或管理战略规划,是否具有修正权,组织讨论政府预算报告的时间长短,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士和技术力量来开展预算审查;

(2)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立法机构是否具有批准预算调整的权力;

(3)预算执行后,立法机关是否具有独立的预算审计权。

6.政府审计的概念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进行独立检查,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

7.案例分析题:

有关我国财务行政(本人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

(1)财务行政

①财务行政的概念

财务行政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与财政活动有关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具体的管理方法和程序。

对财务行政还有一种狭义的理解,它表示国家行政机关为行使其职能,为行政费用进行合理的组织、调节、监督等管理活动。

这是一种预算计划指导下的资金运动的管理。

②我国财务行政的作用

A.财政是国家政权存在的主要前提之一

B.财政,具有包括预算、税收、国债、投资、转移支付等多种经济手段,可对经济进行有效调控

C.调节收入分配

(2)分税制

①实行分税制的重要性

A.实行分税制对于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B.实行分税制对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起重要作用

C.实行分税制对于发挥地方政府宏观管理作用也十分重要

②我国分税制的特点

A.按照税源大小划分税权

B.部分税种的征收管理权归地方

C.部分税款收入归地方

(3)政府预算

①内容:

A.预算收支的种类

B.数量及收支性质和作用

C.各级政府处理财政收支问题时的关系

D.执行和实现收支计划的法定程序

E.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

②特征:

同一性、权威性、公开性。

③公共预算的监督

公共预算的监督是指预算监督主体对各级政府和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调整及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施的检查和督导。

在我国,公共预算监督的主体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和审计等行政部门。

公共预算监督的客体是公共预算支出的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

公共预算监督的内容包括税务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财务会计监督、财经纪律监督等。

④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人大代表的作用,主要包括:

A.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代表知情权和参与度;

B.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收支纳入部门预算;

C.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

D.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

E.由于时间、人力有限,开展以部门或专题为主的审查,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

F.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

(4)政府审计

①机构设置:

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

②政府审计的作用

A.政府审计对财务行政起监督作用,并促进财政监督的实施

B.政府审计对财务行政活动符合有关政策、制度规定起保证作用

C.政府审计对财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起保证作用

D.政府审计有助于提高财务行政的效益

③政府审计权限的特征

国家依法赋予政府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享有的资格和权能就是政府审计机关的权限。

从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来看,审计机关权限具有的特征:

权威性、强制性、专属性、广泛性

④政府审计机关的权限包括:

A.审查权

B.要求报送资料权;

C.审计检查权;

D.审计调查取证权。

⑤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

A.基本上是事后审计,滞后情况严重;

B.缺乏独立性,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更是如此;

C.缺乏效益审计的力度;

D.地方政府审计不到位;

E.惩处力度不够,屡查屡犯。

第六章

1.行政监督的含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的监督,即行政法制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如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和会计系统实施的监督等;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和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2.行政监督的特征

(1)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2)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

(3)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

(4)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3.行政监督的分类(着重于“内外监督”)

(1)以监督的主体来划分,分别有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行政系统内特设的监督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和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等;

(2)从监督的对象看,分别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对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监督;

(3)以监督的内容为标准,分为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监督两种;

(4)从监督方向上体察,则可分为纵向、横向和双向监督;

(5)以监督的时间段来划分,分别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6)从监督的目的和方法上来划分,还可分为积极性的监督和消极性的监督。

4.行政复议的概念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受理申请的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活动。

它不仅是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一种对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的行政救济方法。

5.行政复议的特点

(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基于隶属关系的层级监督的规范性行为。

(2)提出复议申请的必须是与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的管理相对人,否则不得提出复议。

(3)复议的审查对象为外部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所依据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查的方式为原则,以其他方式的审查为例外。

(5)行政复议依据法定程序进行,较行政诉讼程序灵活、简便、更经济,更效率。

(6)行政复议不适用调解,只能依法裁决。

第七章

1.行政改革的含义

(1)狭义:

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改革;

(2)广义:

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1)为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①国有企业私营化,将部分国有企业或资产卖给私人经营。

②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事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③政府业务合同化,把政府主管的部分业务工作推向市场,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以保证其业务目标的实现。

(2)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7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改革呈分权和集权两种趋势,但以地方分权为主流。

在当代西方各国的分权与放权的改革中,各国政府都坚持财权集中、事权分散的原则,既保证国家整体利益得以维护,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同时,都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严格有效的监督,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

(3)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传统的科层组织制度是以政府垄断为基础,以严密的分工、明确的权责制度、健全的层级节制体系和规章制度为特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干预的加强,科层组织制度产生了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和行为形式化等弊端。

因此,改革传统的科层组织制度,建立精干、合理、高效的政府机构成了当今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4)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