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3795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文档格式.docx

地基复杂程度

二级〔中等复杂地基〕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甲级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50307-2012〕

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二级

《市政工程勘察标准》〔CJJ56-2012〕

岩土条件复杂程度

中等复杂

市政工程勘察等级

抗震设防分类

重点设防类〔乙类〕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地基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标准》〔GB50007-2011〕

本次勘察为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武汉地铁集团,设计单位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

按勘察技术要求,拟建工程勘察同时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多项技术标准。

按不同技术标准判定本工程勘察等级和拟建建〔构〕筑物及地基设计等级、抗震设防分类、场地等级见上表1.1。

1.2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1、调查沿线区域地质条件、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有害气体。

2、调查沿线建筑物范围内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力作出评价。

3、对构造复杂地段、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地段,调查研究其成因、类型、工程性质、分布范围、埋藏规律及其对本工程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治理建议。

4、调查沿线河湖淤积物的发育、分布,古建筑遗址,并结合工程要求提出评价。

5、定性预测由于地铁修建对沿线重要建筑物、地下构筑物及管线可能引起的变化及预防措施。

6、在分析己有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隧址区地震效应分析预测:

如粉土、砂土地震液化〔应计算液化指数〕等。

7、调查研究沿线土、石可挖性分级、围岩分类〔级〕。

8、调查隧道、地铁范围的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

9、调查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提出水质评价。

10、提供可行性研究阶段桩基、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等技术参数。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1.3.1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主要依据为业主提供的《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总平面图》〔电子版〕、《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纵断面图》》〔电子版〕及总体设计单位提出的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3.2执行标准

勘察主要执行以下国家和行业标准及湖北省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50307-2012〕;

●《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50021-2001〕〔2009年版〕;

●《软土地区工程勘察标准》〔JGJ83-2011〕;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标准》〔GB50112-201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标准》〔GB50007-2011〕;

●湖北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GB50111-2006〕〔2009年版〕;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79-2012〕;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TB10012-2007/J124-2007〕;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12〕;

●《铁路隧道设计标准》〔TB10003-2005/J449-2005〕;

●《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标准》〔TB10002.5-2005/J464-2005〕;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湖北省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2014〕;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标准》〔TB10013-2010〕;

●《地铁设计标准》〔GB50157-2013〕;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通知》〔武汉市武震办〔2007〕4号文件〕;

本次勘察除执行上述标准,还参考了以下手册、资料等: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岩土工程手册》〔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岩土工程治理手册》〔第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武汉市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0〕;

5、《武汉市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0〕;

6、《武汉市基岩地质图》及说明书〔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0〕;

7、《武汉市推断构造地质图》及说明书〔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0〕;

8、11号线二期沿线周边的既有部分地质勘察资料。

1.4勘察工作实施概况

1.4.1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方案和工作量布置系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方案图和勘察技术要求,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场地地质条件,并结合线路周边勘察成果资料综合确定的。

本次勘察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16年3月~2016年5月,按原正线线路方案勘察,完成了武昌火车站至虎泉站、光谷广场站至光谷火车站段以及武金堤停车场和出入线的勘察,其中穿光谷智慧城沿雄楚大道至佳园路段为比选方案;

第二阶段:

暂未启动,虎泉站至体育学院站由于城中村房屋建筑太密集,未能进入进行外业勘察,体育学院站至光谷广场站由于长江大道修建完后未交于城管,导致城管手续办理困难,计划于2016年5月中旬开始此段外业工作。

本次勘察计划布置钻孔123个,因线路变更、地下管网、施工场地限制等因素,现阶段实际完成钻孔94个,总进尺4636米;

其中武昌火车站位于4号线梅苑小区~武昌火车站区间,故直接利用区间钻孔一个〔50m/1孔〕,光谷广场站正位于2号线光谷广场站,利用钻孔2个〔100.8m/2孔〕。

鉴于11号线二期〔武昌火车站~光谷火车站〕主要穿过的是III级阶地,以老年性黏土为主,基岩埋深较浅,静力触探贯入深度有限,故未布置静力触探孔,主要在武金堤停车场布置了10个静力触探孔〔比照孔〕,实际完成3个〔7孔因上部硬质、杂质含量较大难以贯入〕,总进尺米,本勘察成果中实际完成钻孔94个,场地波速测试孔7个,工程地质测绘Km2。

具体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4.1。

勘察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序号

勘察项目

勘察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1:

2000

km2

伏虎山附近

2

钻探

共7217

m/138孔

钻孔

m/孔

完成未利用

积螃区间利用钻孔

3

取样

原状土样

530

扰动土样

277

岩样

286

水样

5

4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

579

重型动力触探

m/次

物探

波速测试及地脉动测试

17个

测压缩速、剪切波速

直流电阻率测井

26点

测试土壤的腐蚀性

6

室内试验

常规物理性质(含压缩)

456

颗粒分析

235

部分测黏粒含量

直接快剪

140

直接固结快剪

48

三轴剪切试验(UU)

18

静止侧压力系数

23

标准固结

94

提供垂直、水平固结系数

无侧限抗压强度

29

软土测量灵敏度

有机质含量

35

基床系数

20

测定垂直水平基床系数

土体膨胀性试验

39

土的腐蚀性试验

12

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单轴抗压强度

242

包括饱和、天然烘干状态抗压强度

岩石物理性质试验

72

岩矿鉴定

44

水质分析

水质简分析

7

测量

测放勘探点

163

8

技术工作

包括踏勘、调查与测绘、技术及质量监督、资料整理、审核、审定等。

勘察实施经过

2016年3月接业主委托后,立即组织相关生产、技术人员做前期准备工作,成立地铁11号线二期勘察项目组,并积极准备开始搜集资料,现场勘察点测量定位,委派专人负责进场前办理占道施工手续和与本项目勘察有影响的相关单位协调,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勘察于2016年3月5日开始进行外业施工,因本标段线路较长,周边环境各异,既有人流、车流量较大的主城区,也有空旷的乡间田野,尤其在马路上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经过和交管局多次商讨研究施工方案,采取分段作业,拉大施工工点距离等方法,使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除体育学院站~光谷广场站外,其他外业工作于2016年5月2日结束。

1.4.3勘察测试手段

本次勘察的内容为搜集沿线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并对线路通过地区的工程环境进行预测、评价,调查研究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的性质、特征、范围,并提出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治理措施。

根据拟建轨道11号线二期工程的特点、需要解决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现行有关规程、标准的要求,本次勘察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测试及试验、资料整理。

1、工程地质调查

①调查之前,收集工程区域已有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航运、水利、交通等资料。

②调查按规划的线路、附属建(构)筑物及其邻近地段开展工作。

调查范围按线路方案中线向两侧扩展宽度:

一般区间直线段向两侧为100m;

车站、区间弯道及车辆段基地向外侧200m。

③调查、测绘地形与地貌的形态,划分地貌单元,确定成因类型,分析其与基底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④调查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岩体的结构特征和风化程度,了解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

⑤调查构造类型、形态、产状、分布,对断裂、节理等构造进行分类,确定主要结构面与线路的关系。

⑥调查地表水体及河床演变历史,搜集主要河流的最高洪水位、流速、流量、河床标高、淹没范围等。

⑦调查地下水各含水层类型、水位、变化幅度、水力幅度、水力联系、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表水系的联系、腐蚀性情况,以及历年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资料。

⑧调查填土的堆积年代、坑塘淤积层的厚度,以及软土、膨胀性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等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和工程地质特征。

⑨调查岩溶、人工空洞、地面沉降、地下古河道、有害气体地层等不良地质的形成、规模、分布、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2、勘探

〔1〕勘探孔数量

勘探工作严格按现行标准有关规定执行,本次共完成钻孔113个,静力触探孔3个〔含比照孔〕。

〔2〕勘探孔间距

勘探点位置由我院根据工可研阶段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要求确定〔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表号011-1~011-15〕,一级阶地勘探点的间距为150~250m,三级阶地勘探点的间距为100~250m。

〔3〕勘探孔深度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50307-2012〕及设计单位提出的工可研勘察技术要求,控制性勘探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30m;

在结构埋深范围内如遇强风化、全风化岩石地层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15m;

在结构埋深范围内如遇中等风化、微风化岩石地层宜进入结构底板以下5~8m;

一般性勘探孔不应小于2m;

在结构埋深范围内如遇强风化、全风化岩石地层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应小于10m,在结构埋深范围内如遇中等风化、微风化岩石地层宜进入结构底板以下5m。

遇岩岩溶和破碎带时钻孔深度适当加深。

依据各段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Ⅰ级阶地上钻孔孔深控制在55~80m间,剥蚀垄岗及Ⅲ级阶地孔深控制在40~55m间。

〔4〕勘察点测放定位

本工程勘察点测放及高程引测系根据业主提供的GPS点和水准点进行,采用TOPCONGTS-602型全站仪测放,该项工作由我院测量测量部门完成,测量成果平面坐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5〕钻探取样

在城市道路上钻探×

1.88m硬质围挡打围,全封闭施工。

钻机类型为XY-1型钻机;

孔径开孔孔径130mm,终孔孔径110mm;

钻进方式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

岩芯采取率第四系黏性土采取率95%以上;

砾卵石层及基岩大于75%,采取原状试样质量等级不低于II级,采取水样采用套管及黄泥球止水分层采取地下水,水位观测亦采用上述方法分层观测静止水位。

每孔岩芯按顺序每5.0m为一箱从上至下摆放,所有岩芯均拍照,便于检查和资料核对。

岩石试样的采取均利用钻探岩芯制作;

原状土样均采用厚壁取土器;

对流~软塑状的黏性土土样使用薄壁取土器采取;

对于扰动样一般取自标准贯入器。

所有钻孔完工后按要求封孔回填,回填方法以砂还砂、以土还土,每0.5m回填捣实一次,每孔上部3.0~5.0m范围内用水泥砂浆封堵。

钻孔完工后现场泥浆弃土清理完毕,场地冲洗干净再转至下一孔位施工。

〔6〕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多种测试手段。

①静力触探试验

试验目的:

对第四系松散地层进行土层划分,确定土层的力学性质;

试验仪器:

LMC-C210数据采集系统,探头采用单桥探头;

贯入速率:

连续贯入,贯入速率0.9米/分钟;

提供成果:

Ps、H的变化曲线。

②标准贯入试验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判定黏性土状态及饱和砂土的密实度及地震液化的可能性、液化等级;

试验方法:

钻至预定深度,先预打15cm,再连续贯入30cm,记录每10cm的锤击数;

统计N值分层平均值及标准值。

③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判定杂填土、砾、卵石及全风化、强风化破碎岩体密实度,确定其地基承载力;

钻至预定深度,采用63.5kg自由落锤,落距76cm连续贯入,记录每贯入10cm锤击数;

每孔N63.5击数分层平均值,单孔N63.5修正击数单层平均值,各孔分层统计平均值、标准值。

〔7〕波速及地脉动测试

测试方法:

单孔检层法;

测试仪器:

CJ-2000A型自动弹跳贴壁式三分量井下地震检波器、RS-1616K基桩动测仪;

测试成果:

各测点剪切波速Vs、压缩波速Vp,动弹性模量Ed、动剪切模量Gd、动泊松比μ′。

〔8〕直流电阻率测井

直流电阻率测井成果可以为地铁工程的设计〔包括岩土工程的设计以及电气接地装置的设计等〕与施工提供准确的岩土层深度、厚度、电阻率〔或电导率〕参数等基础资料。

3、室内岩土、水试验

室内土工试验除进行常规物理性质试验外,还进行了土的固结快剪试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基床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颗粒分析试验、胀缩性试验、有机质测试等。

对岩石进行了各项物理性质试验和单轴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试验,所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试验。

上述试验除岩石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岩土工程试验室完成外,其余室内试验均由我公司岩土工程试验室完成。

1.4.4勘察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实施该工程过程中,始终按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中要求进行。

勘察工作实施前做好勘察大纲,报设计及建设单位审批后开展实施。

在外业施工过程中,每钻孔开工前按大纲要求下发单孔钻探任务书,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包括对钻孔终孔原则规定、回次进尺要求,岩芯采取率要求,取样及原位测试的数量、部位,钻孔施工点周边地下管线、环境条件及空中电线、电缆等均作详细交待。

在外业施工过程中,每钻孔和每个原位测试点均经过现场技术负责人旁站、抽查、完工后验收等工作。

每个钻孔终孔深度均由技术负责人现场验收,不合格现场返工。

所有实验、测试计量仪器均经过校核,鉴定或标定,且均在有效使用期内。

在上述各种质量保证措施控制下,我公司按合同要求完成了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工作。

外业勘察过程始终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把质量关,所有勘探手段及方法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要求及操作规程、标准的要求,外业勘探质量优良。

1、钻孔定位:

所有勘探点位在勘探前采用GPS测量定位,勘探点完成后立即采用GPS测量复测校核确定。

2、孔口高程测量:

勘探点孔口高程全部采用GPS测量。

3、钻孔深度及分层精度测量:

本次勘探对钻具均采用钢尺检验复核长度或入土深度,保证了所有钻孔孔深误差均在0.2%以内、地层分层误差小于0.2m。

4、钻探取样、原位测试:

严格遵循技术要求及相关标准、规程的规定,取样间距符合技术要求的规定,取样质量均良好;

原位测试试验操作标准,除个别数据异常外,绝大部分数据真实可靠,能真实反映土体的性质。

5、室内试验:

试验操作严格遵循《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试验项目及数量均到达技术要求的规定,试验数据均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土体性质。

6、波速测试、电测井等仪器自行校准合格。

7、纵横波测井、电测井等资料原始记录清晰,使用仪器配套软件具有后续处理功能,资料质量真实可靠。

1.5有关情况说明

1、勘察期间,部分勘探孔位由于受现场条件限制孔位有所偏移,孔位偏移具体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勘探点数据一览表”中各孔实际坐标。

2、轨道11号线二期工程线路较长,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沿线岩土层地质分层层数较多,各大层对应排序仍沿用原2号线、3号线、4号线、7号线及8号线地层统一编号。

3、本报告工程地质纵断面中所有勘探孔里程为将勘探孔投影到道路里程中心线的里程,勘探孔间距为两点之间投影里程差,并非勘探孔的实际距离,剖面图中标贯击数为实测击数,而动探曲线按标尺表示的击数是经杆长修正的击数。

4、因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点间距较大,勘察报告中工程分区及岩性描述、评价均根据两孔之间地层变化趋势推测判定。

5、本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业主已单独委托具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有关场地地震效应相关内容详见其评价报告。

6、本报告所采用的坐标系统为1954北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7、所有勘探点均按《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鄂水利堤函【2013】206号〕要求进行了回填。

2自然地理概况

2.1气象、水文

℃℃℃。

夏季气温高,35℃℃℃,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

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

武汉地区降水充分,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武汉市区内水系发育,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切割”成武汉三镇,两大水系支流有府河、滠水、长河、倒水等。

以长江和汉水对区内地下水动态、水质影响最为突出。

市区内分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对位于湖泊四周的建筑工程应高度重视地面水体的影响。

拟建武金堤停车场及出入线西临长江,其直线距离约~Km左右,据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实测资料,长江武汉段最高洪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最低枯水位8.87m,水位升降幅度20.86m。

长江、汉江与其两岸地下承压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愈靠近长江、汉江江边地段,水位互补关系愈明显。

汉口武汉关水位:

历年最高水位29.73m〔1954.8.18,吴淞高程,本节内下同〕,历年最低水位m〔1965.2.4〕,多年平均水位18.97m。

最大流量76100m3/s〔1954.8.14〕,最小流量为4830m3/s〔1963.2.7〕,汉口站95~98年水文特征见表。

汉口站95~98年水文特征值〔最大值〕统计表

表2.1

年份

水位

日期

流量

流速

含沙量

输沙率

(m)

(m3/s)

(m/s)

(kg/m3)

(t/s)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