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3265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Z|xx|k

4.(2009年广东高考11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点拨】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5.(2008年江苏高考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点拨】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

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

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

所以选A.

6.(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点拨】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

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

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

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

故选A项。

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3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学&

科&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点拨】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

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此知识点在第7分册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5分册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

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报刊业的繁荣:

申报、交通通讯的改进: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

时间是钥匙。

A项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

B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C项当在1926年以后;

D项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

Zxxk

8.(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社会习俗、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利用图片的形式,增加趣味性。

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A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为婚礼的习俗,D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9.(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3题)“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

该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点拨】注意题中的“共和”。

民主共和的口号主要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

10.(2009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点拨】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11.(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

,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

③④

【点拨】本题和浙江文综卷相近,使用了同一材料。

从费孝通的回忆“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中北平改名为了北京,建国前参加代表较为广泛的只有这次会议。

联系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深刻性,本题选C项。

第③项继承性可排除,本次会议与以前的旧政协会议无联系。

“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2.(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

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学_科_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可了解到,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据此本题选①②。

第③④项“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体现出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1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点拨】“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A和C错误;

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14.(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

,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

故排除②。

15.(2008年上海高考B5题)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

【点拨】古汉语“章”同“彰”,彰明,显现的意思。

答案选D项。

16.(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点拨】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

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17.(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点拨】首先我们得明确的是元旦是西历1月1号,民国时期元旦和春节是挨着的,但是建国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西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

ABC三项都有悖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学_科_网Z_X_X_K]

18.(2009年江苏高考22题)

(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

……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3分)学科

【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

)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

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

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点拨】

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

试题设计较好,既有⑴、⑵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⑶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

19.(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札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

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学科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

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点拨】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

的历程中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

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二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

第四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立意新颖,比较灵活,看似简

单,但考生如对材料分析不透彻或对此部分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很难得高分。

(1)“家齐而后国治”说的是小家(家庭)和大家(国家)的辩证关系。

本问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与国家关系成因的考查。

自春秋战国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男耕妇织”的生活可使一个家庭生活富裕;

而自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

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可从经济、思想、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分析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

材料四中涉及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可回答。

(4)回答本问应从“父母在

,不远游”的积极意义和现在此种观念的淡化的影响两个角度回答。

20.(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6题)(9分)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

《唐书》54人;

《宋史》55人;

《元史》l87人;

《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

《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⑴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分)

⑵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⑶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3分)

【答案】⑴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

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⑵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⑶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

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

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点拨】26

题第

(1)问的解答关于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采用全新的材料,创新之处在于突出考查研究性、论证性,降低分值和文言文阅读难度,选取材料简炼。

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要求考生敢于质疑,提出客观准确的看法,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试题特点贴近上海试题。

对应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试题内容特点:

关注社会生活。

此题为创新命题的一次尝试。

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可由材料一中“民间寡妇”守寡终身则可除免本家差役,及材料二中“烈女”数字得出结论;

婚姻观的自主性可由材料三中“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得出。

(2)可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李贽等人反礼教的民主思想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

(3)“偏听偏信”是做学问者的最大的禁忌。

可从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的可信度、是否能够反映整体性等方面作答。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探究性学习、历史论证能力。

以简炼的材料,大大降低了文言文阅读难度,要求考生从社会生活入手,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回答与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

本题保持了2006年第26题的命题风格,即采用全新的材料,突出考查考生研究性学习和历史论证能力。

其中,第一问考生只要读懂材料,一般都会回答,关键是答题表达要完整;

第二问要求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对于经济状况,学生还比较容易想到“商品经济发展,资萌芽”,而文化状况考生就难于入手了,涉及到必修三的知识,是答“理学兴起”还是“李贽等人的思想批判”,估计不少考生这里会丢分。

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要求考生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考生平时学习中如有过探究性学习,应该不会难以把握,但估计有所失分。

本问侧重考查考生“使用批判、

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历史论证能力。

【结束】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