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第16讲.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第16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第16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第16讲
第16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2)进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②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
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3)影响:
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②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①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②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示总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①原因:
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
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
①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苏联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过程: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③影响:
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
(1)特点: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表现
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发生“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
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
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特别提示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1)国际格局的改变:
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速:
从两大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市场经济。
(3)国际力量对比失衡: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4)各种矛盾凸显:
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政策
(1)不结盟运动:
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
“不结盟”是不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2)不结盟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不结盟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无敌国式外交战略,它强调不与美、苏两个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也反对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盟友。
考点一 欧洲走向联合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2)影响
①经济上: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
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
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要求: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舒曼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材料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
”他在声明中倡议:
“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此即“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
把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2)影响:
有利于法、德结束冲突,实现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1.20世纪70年代的“崭新的世界格局”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发现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命题角度 20世纪70年代“崭新的世界格局”的含义;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及原因。
2.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崛起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乡群马县的演讲(1983年7月28日)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的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命题角度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对外政策及成因;日本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因素。
考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1)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
(2)根本原因:
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3)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④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影响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要求:
分析下面的材料,论证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
材料 有人说:
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并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卫报》(2006年5月25日)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89年,东欧剧变,促进了全球化的扩展;使美国崛起并成为新世界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世界两极格局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世界形势局部动荡。
1.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的世纪
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因而也只能有一种世界政治。
它不应是对立的政治,它必须是相互依存的政治,它应是世界的内政。
尽管存在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新千年的世界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却应该是,使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存和共处在一个有生活价值的环境里。
——[德]曼费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表达的愿望反映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命题角度 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政治多极化与和平发展。
2.苏联解体对美国是灾难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原因有二:
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
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对苏联解体后的政治格局有较清醒的认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命题角度 苏联解体后的政治格局;苏联解体对美国的影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5
2015
全国Ⅱ,35
1.命题点: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员国的变化,说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
B项不是题干材料表述的中心意思,故排除;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已经加入了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日本经济的发展助推其政治大国的诉求
(2014·重庆文综,12)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即日本随着经济的崛起,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日本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项本身错误;日本捐款和出资援助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不能说明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D项错误。
3.命题点:
美国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2015·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答案
(1)原因: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五个力量中心”等分析作答即可。
1.命题点:
英国与欧共体关系的发展
(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35)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
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这表明( )
A.英国迫切靠拢欧共体的愿望
B.法国借助欧共体牵制英国
C.英国放弃了传统均势政策
D.欧洲一体化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说明英国意图改变大陆均势政策,靠拢欧共体,故A项正确;由史实可知法国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是为了增强欧洲联合的实力以反对美国的控制,与牵制英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英国意图改变传统均势政策,并非已放弃均势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英国在欧共体一体化程度加深后对欧共体态度的改变,并未体现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
(2018·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35)孟钟捷在《欧洲意识的培育》中有这样的记载:
1950年8月,德法两国的300名青年人聚集在国界,用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争取两国统一的愿望
B.有利于法国和民主德国和解
C.是民间反思两国历史的反映
D.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300名青年人聚集在国界,用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可知,这一现象是民间反思两国历史的反映,故C项正确。
3.命题点:
国际公约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2017·榆林二模,34)1982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努力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海洋公约》;到1984年,先后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消除历史矛盾
B.“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
C.第三世界国家崛起阻碍了美英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此题主要说明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海洋公约》并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没有涉及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不会阻碍美英发展,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态度和做法
(2017·绵阳三模,35)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
“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
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
A.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联合西欧抵制美苏争霸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 D
解析 中国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中国只是支持西欧联合,并没有说联合西欧抵制美苏争霸,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说中国对西欧的态度,并不能体现中国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
5.命题点:
新时期世界形势的多元化
(2017·洛阳三模,35)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
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
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孝义三模,35)美国中央情报局1960年和197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
这说明( )
A.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美苏争霸削弱了美苏的实力
D.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成效显著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可知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力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欧洲共同体”,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只是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2.(2017·北京西城二模,23)“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构想,借着永久性的安排(至少是长久性的),进而统一各个主权国家经济活动、法律系统(就某种程序而言)。
”为此构想奠定基础的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欧洲煤钢共同体
C.上海合作组织
D.不结盟运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构想是想建立一个实现政治、经济联合的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联合的开始,而欧洲的联合建立了一个政治经济组织——欧盟,故B项正确。
3.(2017·山西一模,35)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些组织的出现( )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这些国家的合作是为了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冷战”对抗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随着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此时为冷战时期,东欧与西欧的对抗仍然存在,矛盾并没有缓和,故D项错误。
4.(2018·山西五校高三联考,35)据统计,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只有2亿美元,1952年末增加到11.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5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日本确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马歇尔援助计划产生推动作用
C.美国已放弃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D.局部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二战后初期的日本受美国当局占领和扶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主要援助的是西欧国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在二战后单独占领了日本,故C项错误;日本之所以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从日本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订货,故D项正确。
5.(2017·德州高三期末,24)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承认战后欧洲领土与边界现状,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互不使用武力条约,并与之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关系。
这说明( )
A.联邦德国意图实现外交自主
B.东西欧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
C.美国衰落难以对德施加影响
D.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消除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政治上也力图实现外交自主,据材料“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承认战后欧洲领土与边界现状,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互不使用武力条约,并与之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可知联邦德国意图实现外交自主,故A项正确。
6.(2017·淮北一模,23)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1%,60年代为5.1%;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7%和5.8%;苏联50年代为5.7%,60年代为5.1%。
材料表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
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效益差
D.世界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该材料表明日本( )
A.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
B.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出日本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故A项错误;日本要求获得的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故B项错误;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但没有反映出对立情绪增长,故D项错误。
8.(2017·黑龙江、吉林八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1)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
“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B.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的一项外交政策,不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故A项错误;据材料“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可知,不结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