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255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背景介绍: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表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1.把握字音,准确诵读

壬戌举酒属客冯虚御风桂棹和之

嫠妇愀然相繆舳舻酾酒

横槊匏樽蜉蝣

2、标出文中出现的韵脚

3、找出对文(参考课后习题2)

4、画出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5、积累名句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

目标:

梳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思路

1、读音:

举酒属()客徘徊于斗()牛之间山川相缪()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歌窈窕()()之章少()焉冯()虚御风桂棹()相与()

枕藉()驾一叶之扁()舟酾()酒

2、内容疏通:

第一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

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3、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举酒属客冯虚御风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客有吹洞箫者

孟德之困于周郎

而今安在哉

4、整体感知

从内容上看,从到到。

从情感上看,从到到。

课堂总结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

明月停留 

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

“……(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作业:

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一段指导要点:

1、韵脚。

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句法。

“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

“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3、层次思路。

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

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

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第二段指导要点:

有两组:

第一组是“光”“方”;

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桨”“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

“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乐”字承上。

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

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第三段指导要点:

有五组:

第一组是“稀”“飞”“诗”;

第二组是“昌”“苍”“郎”;

第三组是“东”“空”“雄”;

第四组是“鹿”“属”“粟”;

第五组是“穷”“终”“风”。

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

“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

“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

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

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

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第四段指导要点:

有四组:

第一组是“往”“长”;

第二组是“瞬”“尽”;

第三组是“主”“取”;

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

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

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第五段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二、课文落实

(一)学习第1节

1、重点字词

Ⅰ通假字

(1)举酒属客 

(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

Ⅱ特殊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2、分析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

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

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

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

(二)学习第2节

1、重点字词

Ⅰ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

Ⅱ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2、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

箫声如何?

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

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

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3、本段可分几层?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4、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5、本段的“喜”从何体现?

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6、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

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7、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8、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9、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三)学习第3节

Ⅰ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通“缭”)

Ⅱ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Ⅲ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悲伤。

4、“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

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四)学习第4节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学习第5节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是“喜”。

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课后一、三

第三课时

鉴赏力培养

一、自主学习领会

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

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

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一篇散体文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

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3本文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课文,试做具体分析。

(修辞格)

4本文语言具有雄辩性,请举例分析。

(表达方式)

5把本文与《兰亭集序》感情变化对比,找出相同的生命观、宇宙观。

五、能力提升,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比如: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体会工整、大气的对偶。

如: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③鉴赏本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子。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2)《非常学案》活页卷

课外了解

1、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