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笔记Word下载.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笔记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2)问题是清楚的;
(3)问题是有意义的;
(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
心理学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
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
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
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
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方法。
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学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
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
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10.定额取样,也称配额取样,是按特定的标准(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等)将总体中的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取样。
滚雪球取样,是先从总体中合适的调查对象开始进行调查,再通过他们得到跟多的调查对象,就像滚雪球一样。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
1.范型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
它为研究者提供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
在心理学中主要的研究范型有生物学范型、心理动力范型、行为论范型、人本论范型和认知论范型。
2.归纳式理论是进行质的研究的研究者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构方式。
演绎式理论是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方式获得的理论。
3.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另一类是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尚无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是根据一组产生被定义事物的操作所下的定义。
那些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就是变量。
4.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机体变量也称为被试变量、属性变量,一般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时多种多样的,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
5.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作出的反应,也就是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
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6.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
备择假设可称为研究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所期望的关系,通常是研究者期望证实的假设;
虚无假设亦称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没有关系或差异,是根据样本统计量决定予以拒绝或接受的假设,常以H0表示。
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有所示意的假设;
非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没有示意的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非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7.决定论逻辑默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由其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需要不断的探究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链条。
通则式的解释逻辑力要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
8.变量间有两类基本的关系。
一是相关关系,即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关联。
二是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
9.判断因果关系的三条标准是:
(1)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
(2)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
即要能够实现观测到两个变量之家有稳定的共同变化关系。
(3)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
第四章测量
1.测量是一个为确定某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值的过程。
包括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比率测量。
2.定名测量是把事物的属性归于不同类别的测量。
定序测量是对事物的等级和顺序的测量,是对一系列事物进行排序。
定距测量是对事物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测量。
比率测量是对事物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
3.测量的效度是指测量得到的记分是否反映了欲测的特征及其程度。
包括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4.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预测的内容范围。
准则效度是以测验分数与作为外在标准的效标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来表示的一种效度。
结构效度是测验对某种理论构想或特质所能体现测量的程度。
5.内部效度是研究变量(处理)被精确估计的程度,也就是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确定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历史、成熟、统计回归、被试亡失、被试特征、研究工具的使用、测验、主试与被试的交互作用等。
6.外部效度就是将测量结果推广到研究外情景的程度,即测量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实验条件的人为性、实验处理的多重性、被试取样的代表性和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7.信度是测量的可靠性程度,表现为测量数据和结果的稳定性和测验内容的一致性。
检验信度的方法有并行法和重复法。
8.误差就是对正确的偏离。
测量误差是一种因测量手段的偏差所造成的常误。
误差可能是偶然性的,也可能是系统性的。
第二编心理学研究设计
第五章真实验设计
1.实验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探寻因果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2.根据随机化原则选取并分配被试,有效地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操纵自变量的变化,并精确地测量因变量的实验设计称为真实验设计。
3.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因素)并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分配被试到各个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4.根据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可分为两等组模型和多等组模型;
根据有无实验前测,可分为后测模型和前测后测模型;
根据是否进行配对分组,可分为随机等组模型和随机配对等组模型。
5.多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同一个实验里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并把被试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中的组合中,以观察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包含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多因素设计一般称为多因素设计或析因设计。
由于多因素的实验设计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因而可以获得比单因素实验更多的信息。
6.随机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或环境因素)尽量减小,而使区组之间的差异尽量大。
每种实验处理出现在每个区组中,这样区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各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区组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误差项中剔除。
7.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把被试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接受一个因素各个水平的实验处理。
并且假设区组变量和实验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8.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要求把被试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则接受两个以上因素的各个水平组合的实验处理,并且假设区组变量和各个实验变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六章准实验设计
1.准实验设计师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不需要运用随机化原则和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需要严格的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因而适合更广泛的研究目的。
2.单组准实验设计包括时间序列设计和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观察,并在测量的这一时间系列呈现时间处理,然后观测呈现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观察结果,并将这些结果与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而且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结果。
4.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变量,在另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实验设计。
5.多组准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和平衡设计。
6.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是,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用等组法来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时的情况下,或不能用随机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时,采用一种准实验设计类型。
7.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采用了未经随机分配不相等组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在实验中对被试组进行一系列的前测和后测。
8.平衡对抗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该设计使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抵消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
第七章非实验设计(I)
1.非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描述性或相关性的研究策略,用于识别和检验自然存在着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非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满足真实验设计所要求的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的基本原则,又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和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所以非实验设计很难有效地推断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非实验设计可以使研究者对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并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这种假设,因此非实验设计也是真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也称前实验设计。
2.非实验设计一般包括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固定比较设计和事后回溯设计等几种类型。
3.单组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只有一组被试,只实施一种实验处理,然后通过后测得到该组的后测成绩。
4.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分别对被试组进行观测。
5.固定组比较设计也称静态组设计或整组比较设计,该种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是这两组被试的形成并不是研究者根据随机化的原则和方式,而是在实验前就已经存在的。
6.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选择与分配被试,也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
而是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变量,将这种已经自然发生的自变量与某种可能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某种可能存在的变量间的关系。
7.事后回溯设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从一组被试收集两组数据,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正相关、负相关或是零相关。
准则组设计要求研究者通过确认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质,而另一些被试(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第八章非实验设计(II)
1.访谈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它是心理学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
访谈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有访谈目的的确定、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回答方式的设计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
2.问卷研究是通过书面的方式,根据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题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问卷的结构包括有标题、指导语、问题及答案和其它资料。
问卷研究设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目的的确定、问题及答案的设计、问题顺序的排列等内容。
3.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的个体,也可以把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作为观察单位,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调查,来研究或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4.描述型个案研究是指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内容虽然根据研究问题而有所侧重,但一般都很重视被试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的特点等资料。
5.个案研究设计也可以是与实验研究设计相结合,在对个案的研究中,根据研究的假设,通过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和对因变量的观测,未推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主要包括A-B-A设计和多重基线设计。
6.跨文化研究是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来分别考察各种心理产物、理论和行为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是跨文化研究的两种主要研究取向。
其中,文化普遍性取向是将一个文化中的行为与另一种文化或所有文化中的行为进行比较,找出所有文化都适用的有效原则,并确定比较不同文化的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
文化特殊性的取向是用对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有意义的概念来描述行为,考虑到这一文化成员本身的价值观及其他们所熟悉的事物。
8.跨文化研究中存在三种文化等值线:
概念等值性、测量的等值性和心理机能等值性。
第九章质的研究设计
1.质的研究是逐渐为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者所认可的研究取向,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2.质的研究是研究者试图从参与者的角度,在研究对象的自然情境中、以归纳的方式搜集和分析资料,而达到对心理现象及其意义理解的过程。
3.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寻求意义和理解为目的,在自然的情境中、以研究者作为研究的主要工具、注重描述性的资料、运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描述性的研究结果。
4.质的研究在理论基础、适用对象、研究过程和研究呈方面与定量研究都存在差异。
在研究实践领域,两种方法通常是交错使用、相得益彰。
质的研究方法更适合从被研究者的视角、采用归纳方式进行研究的课题,对于处理具有特殊性、意义性、陌生性等特点的问题更具有优势。
5.质的研究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五个因素是研究目的、观念架构、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效度,其中研究目的是研究的根本和出发点,是确定其它研究要素的基础,概念情境与研究目的紧密相连,并影响研究问题的形成,方法则是针对回答的问题汇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可行性和效度的保障。
6.研究设计论证是解释说明研究的目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当前研究将采用的方法及其适当性做出的详细说明的文本,是研究设计的总结。
可用于向特定听众传达并论证研究。
7.心理传记研究、人种志和行动研究三种具体的质的研究形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第三编资料的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
第十章数据的整理和描述统计
1.数据的量化是将原始资料通过类别化转化为计算机或其他机器可识别的机读格式,即编码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类别化合制定编码框架。
2.SPSS的数据录入有多种方法,包括直接输入、直接打开原始数据文件、文本导入向导读入、数据库转录等。
3.数据的初步整理包括对数据进行排序、变换、重编码、重分类、分类汇总、加权,以及数据文件的合并、分割,对缺失值的处理等,主要牵涉到SPSS中的数据编辑、数据变化菜单。
4.描述统计用于描述一组数据分布的全貌,包括数据的分布特征度量、地位度量和相关度量。
其牵涉到的SPSS过程包括分析菜单下的报表、描述统计、相关等过程。
5.SPSS描述统计菜单下探索过程用于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即从客观原始数据出发,通过分析数据的耐抗性、残差、重新表达及图式手段来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挖掘数据中的有用信息。
第十一章推断统计原理和SPSS应用概述
1.概率论和统计学专门用于研究“在多次重复相同条件时单个试验结果呈现不确定性”的随机现象。
其目的是要探讨和发现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
2.一定条件下对随机现象所作的一次观测称为一个试验。
试验的可能结果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规律性(即概率)。
可由其频率f(A)来反映。
概率的定义有两种,即统计概率和古典概率。
3.概率分布是当样本容量趋于总体容量时次数分布“理论”上的或理想中的极限形式。
根据随机变量的类型,概率分布可分为离散型概率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
4.二项分布可用于解决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诸如态度调查、客观题的正确率、题目或作业中的猜测等问题。
正态分布主要用于心理与教育测量或测验中利用标准正态分布中概率和Z分数的对应关系划定分数线、确定特定等级或分数界限内人数以及编制测验常模中的各种标准分。
5.抽样分布是样本统计量的理论分布,是推断统计的基础。
常见的抽样分布有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比例的样本分布、t分布、x2分布以及F分布等。
6.假设检验是推断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对关于总体分布情况或其参数的假设做检验。
常用的假设检验法有t检验、F检验和x2检验等。
7.参数估计也是推断统计的重要内容,是以一次抽样为依据,使用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的方法,主要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
8.SPSS中进行最常用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的过程主要牵涉到分析菜单中的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子菜单。
它们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统计过程。
第十二章研究设计的SPSS统计分析
1.探讨变量间的相关或关联程度是心理学研究的常见问题,这类统计检验法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等常用统计检验法。
其对于的SPSS统计过程有很多。
2.SPSS相关过程可以进行等距型、等级型数据的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以及用于多元统计方法的距离分析。
3.相关分析常应用于量表或文件的信、效度分析,虽然其分析往往有具体的统计过程或程序,但大都运用了相关的计算;
使用相关过程可以直接计算诸如评分者信度、重测信度、复本信度以及准则效度、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等指标。
4.回归分析旨在建立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线性回归是假设变量间呈直线性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寻找最优拟合直线所满足的条件对回归方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通过方差分析检验回归方程的有效性。
5.卡方检验是度量变量间频率分布间关联性的统计检验法,它既可以用来解决单个多项分类变量的次数分布无差假设检验问题,也可用来解决连续型变量次数分布对某假设分布的拟合性问题;
还可用来对变量间次数分布的独立性进行检验。
SPSS中的列联表提供了更一般的整套关联推断检验法。
6.通过组间比较探讨某自变量对观测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效应时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类常见问题,当然这类问题并非都是因果关系推断。
该类检验法可按照组数多少、研究设计类型进而测量尺度加以分类,通常所讲的t检验、单向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法以及非参数差异检验法。
7.因素型设计方差分析的主要特点在于考察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一般线性模型中的一元过程和重复测量过程可以解决大多数类型的单因变量因素型设计方差/协方差分析问题。
8.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组用来分析两组或多组观测间联系的统计程序的统称,可根据研究的模型类型、因变量的数目、因变量及自变量的测量等级等标准对多元统计法进行分类。
SPSS中提供了大多数成熟的多元统计分析法。
第十三章数据化简技术——因素分析法
1.因素分析法是一种用于简化数据并探求数据间结构的多元统计方法,它用几个较少的公因子来反映众多观测变量的信息。
因子分析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利用SPSS进行因素分析首先研检验这些条件,对数据进行仔细考察。
2.因素分析大致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公因子分析法两类,主成分法立足于将原变量的变异完全转移到相互正交的主成分中,然后抽取方差贡献靠前的若干主成分作为公因子。
3.公因子法包括一系列方法,但都立足于解释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来求得因素解。
它首先要顾及变量的共同度,更适用于对变量方差不了解和重在探求数据间结构的场合。
4.因子旋转分为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两类,但目的都是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使因子和变量间的关系和因子的意义更容易解释,它不改变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也不改变变量的共同度。
5.因子值作为因素分析的产物,可用来代替原变量以便于更清楚地认识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实际应用中常用来进行个体的评价、分类。
第四编研究间的比较与交流
第十四章研究的综合——元分析
1.元分析就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它是回顾性的,是对传统综述的一种改进,是概括以往研究结果的一种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全面、系统和定量的特点,可以用以对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设计的和不同时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
2.发表偏向是指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研究结果(阳性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的结果(阴性结果)或无效的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的倾向。
3.要保证元分析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文献检索策略,保证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进行严格的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3)注意控制各种偏向;
(4)进行异质性检验,以保证合并分析的可比性进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5)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予以合理的解释和应用。
4.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时通常会考虑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结果变量、研究开展的时间或文献发表的年限和语种以及样本量等因素。
5.元分析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应包含四个要素:
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处理因素(干预措施)、研究效应(因变量、结果变量)。
6.全面的文献检索会使用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从有关研究的参考文献中追踪查询和专家询问法等方法。
7.研究的质量评价方面会涉及到选择偏向的情况、实施偏向的情况、测量偏向的情况、是否存在排除偏向、样本量的大小以及统计方法是否正确等方面。
8.为保证数据收集的质量,最好由两人以上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工作,然后进行交叉核对,并在文中详细叙述观察者的一致性。
此外,在数据提取中应用盲法,即隐去那些对资料提取者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期刊名、作者、作者单位、基金资助情况等,以减少选择性偏向。
9.元分析需要将收集到的统计量(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合并(或汇总)成某个单一的效应量或效应尺度,即用某个合并统计量反映多个独立研究的综合效应。
10.元分析需要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目前广泛使用的是Q检验。
11.亚组分析就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特征如被试的年龄、职业,将各独立研究分为不同组,然后再分别进行合并分析,比较各组及其与总的合并效应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12.敏感性分析就是分析当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结果是否也发生变化,即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如何。
13.元分析的结果讨论一般会涉及分析变异来源、讨论各种偏向的识别和控制和讨论元分析结果的意义等方面。
第十五章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
1.撰写研究报告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规范及时的研究报告可以充分表现研究的价值。
2.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型文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各种报告的写作都要遵循基本的规范,例如客观、准确和简洁,以有助于交流。
3.题目是研究报告的名称,表明研究报告的内容指向。
实验研究报告的标题通常包括研究的变量及其关系,非实验研究的报告通常会表明研究的主题。
摘要是研究报告内容的简单概括。
4.前言、方法、结果和讨论是组成心理学研究报告的最主要部分。
前言是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设计,还包括回顾相关的文献,引导读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