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我心观后感.docx
《弦动我心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弦动我心观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弦动我心观后感
弦动我心观后感
弦动我心观后感
(一)
这是一个有关女性自我实现的故事。
面对丈夫的背叛,罗伯塔的世界轰然坍塌了。
多年来,她随着在海军服役的丈夫四处奔波,已毫无个人事业可言。
现在这一切都幻灭了,她必须重新自食其力,同时还得抚育两个幼子。
背井离乡的罗伯塔来到全国最乱的纽约东哈林区。
除了资质、韧性和往日攒下的50把小提琴外,她已一无所有,教孩子们拉琴成了她谋生的惟一选择,但来自各方的怀疑让她苦恼。
重压当头,罗伯塔的激情感染了学生,混乱不堪的街区里传来了美妙的音乐,人们驻足凝听。
罗伯塔成功了。
然而好景不长,音乐教室维持了10年后,校方突然决定撤资,罗伯塔面临事业搁浅的危机……
用内心的力量去飞翔——《弦动我心》观后感
在看过《弦动我心》之后,脑海里总萦绕着这样的问题:
有多少人能发现自己潜藏的力量而去追逐梦想?
有多少女人能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么?
在拥有物质与爱情的时候,女人们似乎自信拥有了一切。
为了留住这所谓的一切,她们心甘情愿地付出,这沉重的付出里还包含着她们原本能实现的梦。
这样看来,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罗波塔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这幸运来自她的结发丈夫头也不回地丢下她和孩子走了,让她没有丝毫哀求挽留的余地;她的幸运还来自于她由此坚强起来,发现自己拥有启禀幼小心灵的天赋,并开始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失去和拥有真是一对有趣的矛盾。
当罗波塔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时,她却把青春和时间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丈夫的事业,随当海军的丈夫四处搬迁,尽管她热爱音乐,在希腊一口气买下了五十把小提琴,可是她的音乐才华得不到展现,忙于相夫教子,小提琴梦四散在生活的琐碎中,而她却没有意识到。
忽然有一天,丈夫成了负心汉,爱情飞走了,生活的意义似乎被抽离,未来一片漆黑。
面对残缺的家庭,两个尚未懂事的儿子,以及失去经济来源的种种压力,还有孤独、困惑、衰老,一个女人在哭泣、企盼、失望之后还能做什么?
影片回答我们,这些深刻的痛苦背后隐匿着的是觉醒,是转机,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换一个角度看,似乎失去了一切的罗波塔,其实却从占据一个小家变成了拥有整个世界,而且是空前的宽广,只要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要不失去生活的勇气,一切新的开始都不晚。
罗波塔的母亲轻描淡写地对女儿说了一句话:
"明天你还要工作!
"没有过多的安慰,只有这一句带点刺痛的提醒,使罗波塔的心震颤了一下,是的,十年在家相夫教子,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得陌生,是时候走出这小小的屋檐了,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罗波塔忐忑不安地揣着十年前的简历走进了一所贫民区小学的校长室应聘小提琴老师的岗位,可她离开教育事业太久了,校长爱莫能助。
不过按照罗波塔的个性她并不甘心被轻易拒绝,她带上两个儿子,在校长面前做了个小小的小提琴表演,默契的配合感染了校长,她给了罗波塔一次宝贵的机会。
于是,一个单身母亲带上了五十把小提琴和她的孩子,住进了混乱不堪的贫民区,期望能用音乐来启发孩子们的心灵。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会打开一扇窗。
希望透过这扇窗露出了一缕金色的曙光。
当然上帝没有承诺这扇窗一定在你够得着的地方,或许还得找把梯子才能看到窗外的美丽景致。
希望总是有的,成功也在某个地方等着,却并不是唾手可得的。
罗波塔遇到了很多困难:
黑白黄混杂在一块儿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环境影响而特别顽劣;黑人家长不愿意让她"拯救"他们的孩子因为"小提琴是白人的玩意儿";还有糟糕的治安,不时响起的枪声和不长眼睛的流弹,除此之外,她还有两个缺少父爱的孩子需要安抚,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罗波塔的个性是不服输的,她笃信自己,用真诚化解误会,用音乐浇灌心灵,渐渐地人们习惯了有琴声的陪伴,每每经过学校都会驻足聆听。
罗波塔还遭遇了第二次爱情的来临,激情过后却得不到婚姻和安稳的承诺,于是她果断地拒绝了这份飘移不定的感情。
在受过伤之后,她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全心全意爱她支持她事业的男人。
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有时就是渐渐了解自己需要并坚持原则的过程。
终于,出身卑微的孩子们在音乐的滋养下开启了祈求圣洁的心灵,罗波塔也在孩子们的欢乐与不幸中洗却了脆弱,激发出一个女人的坚强乐观。
孩子们的汇演很圆满,证实了她的信念: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拉小提琴。
追逐梦想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默默耕耘了十年,直到更大的一个挑战摆在她面前。
政府撤资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们不需要学习音乐。
罗波塔愤怒了,音乐满足不了功利的需要,却能满足每一颗心灵对美好的渴望。
她决定再次战斗,捍卫她的梦想,也是属于许多孩子的梦想。
这时的她,已经是一个沉着智慧的女人,不屈不挠,充满活力。
在她和很多勇于追梦的人们的努力下,小提琴课不仅有了经济支持,更可喜的是,罗波塔得到了她想都不敢想的回报——携同她的学生们与众多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在卡耐基音乐厅同台演出。
站在卡耐基的舞台上,她仿佛听到百年来伟大的音乐家们在低声诉说,热泪盈眶。
这是给一个坚持梦想的人最好的馈赠。
罗波塔成功了,尽管她曾经是一只折翅的鸟。
她靠内心的巨大力量成功地活在梦想中,赢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自我实现的故事,讲述如何实现理想,如何看待失去和拥有。
女人是一片蕴藏丰富的土地,就看能挖掘多深;女人可以选择紧紧抱住一棵树不放,也可以选择成长为一片森林。
无论处在何种困境中,都不要轻言放弃,勇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请记住,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罗波塔就活在我们中间,或许是我,或许是你。
弦动我心观后感
(二)
这部影片可以看做是一个女性从人生的低谷,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自强自立,最终成就自己教育事业的典型事例。
同时,从教育的观点看,这又是一部弘扬女主人公教育精神,关注对下一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并且激励人们为梦想终身奋斗的佳作。
影片女主人公洛碧蒂是一个被丈夫背叛,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
婚姻的破碎,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妻子在失落、悲伤中彷徨,孩子们年幼的心会因此而有了缺口,变得不完整。
这一切可能的结果在夏洛蒂的身上都发生了,她无助,觉得没有了依靠,而年幼无知的孩子们把爸爸的离开都归罪于夏洛蒂,大儿子力克更是摔坏了自己的小提琴对她表示不满,这让原本就痛苦不堪的洛碧蒂更加沮丧。
可是洛碧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去东哈林学校要求开设小提琴课,并与自己培养的两个儿子一起演奏小提琴,向校长证明自己有教课的能力,最终获得临时教书的机会。
面对力克对自己的愤怒与责备,洛碧蒂毫不隐瞒地向他敞开心扉,告诉他父亲有了别人,作为一个母亲,毫无掩饰地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与无助,洛碧蒂赢得了力克的谅解和更加深刻的爱。
洛碧蒂一直严格要求大儿子力克学习小提琴,对小儿子历斯则尊重他的兴趣爱好。
十年后的一幕,她拉着小提琴,力克拉大提琴,历斯弹钢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父亲缺失的单亲家庭所折射出的深深的凝聚力。
我为之动容。
当两个优秀的儿子忙着给洛碧蒂介绍对象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他们的鲁莽,不是幼稚,而是对母亲深深的爱。
如果说教育事业是洛碧蒂一生中最大的成就,那他的两个儿子一定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上,洛碧蒂是真诚的。
在学校教书时,她同样真诚,并且因此而特别。
还记得那个黑人小男孩儿纳英,他十分热爱拉小提琴,也很有天赋,但是他的妈妈却不准他拉小提琴,并告诉洛碧蒂"黑人不学白人的东西",洛碧蒂实在不想放弃这个对音乐如此热爱的小男孩,后来她又一次劝说纳英的母亲"我不是想拯救任何人,我是个单亲母亲,我需要这份工作,我知道你以为你在保护你儿子,其实不是,重要的是当纳英拉小提琴的时候,他整个人就神采飞扬,你应该去看看。
"这番话彻底征服了纳英的母亲,纳英因此重返课堂。
洛碧蒂的那番话显示了她的真诚,她不是什么救世主,没有权力和能力改变任何人的命运,她只是一个同样重视孩子教育问题的单亲母亲,她关心的不是种族矛盾与歧视,她只是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看到孩子的潜能,并替他们做出最好的选择。
当双腿残疾只能坐着拉小提琴的小女孩伊萨想要放弃梦想的时候,洛碧蒂蹲下身子,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她谈话,她告诉他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像她一样,坐在轮椅上,走路用拐杖,但却依然能够奏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她还说:
"你不能因为一件事困难就轻易放弃,站得稳不是光靠腿,凭意志也可以。
"小女孩伊萨因此而受到了鼓舞。
洛碧蒂以和伊萨有同样身体残疾的伟大音乐家为例,给一个弱小畏惧的心灵带来了希望的光亮,同时,小伊萨和洛碧蒂老师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因为一种因相互坦诚而带来的心灵的契合。
洛碧蒂在帮助孩子发挥潜能、继续梦想上的作用是巨大的,更为可贵的是,她能关注孩子们的内心,照顾孩子们的情感世界。
当她觉察到雷文因为贾斯汀的死亡而表现异常时,她及时去他家进行家访,并开导他不要责怪自己,她说了一番动容的话让这个把痛苦自责压抑在心中的小男孩儿哭了。
看到这儿,我觉得影片已经将一个合格的老师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也许她并非那么完美,因为她的授课方式个性十足,但无奈那帮小家伙就吃那一套,但她在孩子们潜能发挥以及争取恢复小提琴课上所做的努力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和尊敬的。
从洛碧蒂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正的教育精神,它不是对教育体制的唯唯诺诺,不是对学生的讨好顺从,而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为怎样才能实现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而绞尽脑汁,并且敢于挑找旧的教育制度,时刻保持革新的思想,同时,老师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面对她的学生,以一种坦诚相待的态度来互相关爱、汲取温暖。
教育不是灌输,教育需要互动,只有找到一种师生间最自然的关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很好得传达,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