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9237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课件内容Word下载.docx

百家之大成的著名

学者,也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唯物主义

荀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提出了“假物为用”的光辉命题。

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关于教师问题:

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Ø

韩愈: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师说》:

提出了教师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还阐述了师与道的关系,师与道密不可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选拔人才的名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哲学家

和教育家。

▪在教育中,他和

孔子一样实行

▪“有教无类”,

▪以“问答法”著称。

▪他以完美道德的

▪形象受到古今人同声

▪称颂。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是他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教育目的:

是造就治国的人才

▪柏拉图

▪古希腊最著名的

▪哲学家和教育家,

▪出生于雅典奴隶主

▪贵族家庭。

▪他的代表作是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博学的哲学家、

▪科学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

▪1.理性灵魂,是灵魂的最高级部分,主要表现在认识与思维方面;

▪2.动物灵魂,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主要表现在本能、感觉、欲望等方面;

▪3.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繁殖、生长等生理方面

▪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时间: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中叶

▪(三)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

传统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有适应当时需要,及资本主义提高效率的结果。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化)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布鲁纳——发现学习

▪陶行知

▪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主要观点:

提出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等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二、试述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中“教”、“育”的写法及其意蕴。

▪2.“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

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夸美纽斯: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裴斯泰洛齐: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卢梭:

“教育应当依照人的自然发展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康德: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赫尔巴特:

“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斯宾塞:

“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重点)

(二)生物起源论

▪理论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

▪评价:

有其积极的意义,但还是错误的。

▪它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住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教育水平低,教育与生产活动、社会生活不分化,紧密结合。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学校的发展

▪在我国,正式的学校认为出现在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庠”、“序”、“校”)

▪商大学和小学、瞽宗

▪西周包“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泮宫”在内的大学和小学及“塾”“庠”“序”“校”等国学和乡学。

▪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

▪秦汉官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太学”

▪隋朝“科举制”

▪唐代中央官学十分发达“六学二馆”

▪私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晚期出现了“书院”

▪学校产生的条件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B.私有制的产生,对立阶级的形成使学校产生有了客观需要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有了可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老师

▪D.文字的产生,有了文字就可以传递知识和经验

▪“二馆”:

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

学额50人。

▪国子学:

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学额300人。

▪太学:

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学额500人。

▪四门学:

七品以上官员子孙(500人)和庶民中的优异之人(800人)。

学额1300人。

▪书学、律学、算学:

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庶人。

学额各50人。

(三)现代教育

⏹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哪年?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化与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方法、教学手段)

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

▪A.最基本的因素B.所有因素C.一般因素D.特殊因素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活经验”,反映了()的特征。

▪A.原始形态的教育B.古代形态的教育C.现代形态的教育D.封建社会的教育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

▪A.教育的阶级性B.教育的社会性C.教育的生产性D.科学性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6B.1995C.2006D.1994

▪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6.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

▪A.需要起源论B.意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7.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家庭教育

▪8.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力托尔诺B.斯宾塞C.布鲁纳D.孟禄

▪9.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六艺B.七艺C.四书、五经D.三科、四学

▪10.马克思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

▪11.教育是一种()。

▪A.社会现象B.生物现象C.自然现象D.遗传现象

▪1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六艺B.三科C.四学D.七艺

▪13.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二、概念题

▪1.教育要素

▪2.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规律性联系

第一节关于教育属性的几种重要观点

•背景资料: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也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主要观点如下:

上层建筑说

•主要观点:

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主要理论依据:

1.教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所决定,并为政治经济服务。

2.任何事物都由诸多因素构成,事物的性质是由反映本质属性的因素所决定。

3.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而教育同生产力的关系则是间接的、有条件的。

生产力说

•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

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多重属性说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中的各种因素都不能单独的决定教育的本质,而是平行地、并列的发生作用。

教育同时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性。

同时,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增殖和更新它的质态,形成教育的多质性,多层性,多水平的本质属性。

特殊范畴说

•这种观点从对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出发,认为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既有生产力的成分和因素,但有不能归结为生产力;

教育与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但本身又不是经济基础;

教育有上层建筑的成分,但又不完全是上层建筑,如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经济基础,又不是上层建筑,但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三者的影响,对于这样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入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而只能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特殊的范畴加以研究。

实践活动说

•传统的教育观点把教育看作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忽视了教育本质属性的主要方面是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属于实践的范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促使个体社会化。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属性

•一、研究教育的社会属性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必须先从教育现象着手,分清教育的社会属性,掌握其专门特点,最后方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所认识。

•何谓教育的社会属性?

简言之就是关于教育的社会特性。

二、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

•教育完全具有上层建筑现象的共同特征,教育应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

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基本原理,列宁关于教育同政治联系的思想,毛泽东关于文化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都表明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社会上层建筑的含义及特点

•社会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应的主旨制度和设施等复杂的社会体系。

它包括着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观点,以及与这些思想观点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多种多样,但它们有着共同特征。

•第一,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因而它必然反应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制约。

•第二,上层建筑一旦产生以后,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前提下,又发转来对经济基础有能动反作用,一定的上层建筑都要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上层建筑有经济基础决定和反转来为经济基础服务都要通过政治来实现,而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所以,被政治经济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也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

•第四,社会上层建筑既然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就必然要随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变更而变更,当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基础发生变革时,社会的上层建筑也迟早要随之发生变革。

•第五,社会上层建筑虽然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却有相对独立性,对其以往的历史都有着一定联系,存在着批判继承关系。

•从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教育的职能和作用的考察中,都充分显示出教育也完全具有这些特性。

•P65——66(请同学们自己阅读)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

•本部分内容为同学们自学的内容

•自学的同时要弄清楚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3.什么是和谐教育?

它的实现途径有哪些?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1.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3.促进政治民主化(启迪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和民主的教育)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1.物质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

⏹3.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

⏹4.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教育结构:

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以及产生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质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F.Denison,1985)对美国20世纪20——80年代国民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作了估算。

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人们一般把文化概念区别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和符号、物质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

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技术知识、乡规民约、宗教教义、法律条文等等。

第二层面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

它是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

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宗教情绪等等。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选择、批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交流、融和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4.人口的地域分布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控制人口数量

⏹2.调整人口结构

⏹3.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质量

第二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涵义: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A.人口的性别结构B.人口的年龄结构C.人口的文化结构D.人口的阶级结构

⏹2.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制度D.民族文化传统

⏹3.人类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社会生产B.人口质量C.自然环境D.政治因素

⏹4.决定教育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传统D.科学技术

⏹5.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终要的途径是()。

⏹A.科学实验B.社会经验

⏹C.生产劳动D.学校教育

⏹6.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7.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的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变革

⏹8.关于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9.政治、经济制度不仅决定教育的()和受教育权,还决定着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

A.领导权B.所有权C.统治权D.教育权

⏹1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教育的()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承继型D.生产性

⏹11.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承继性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C.教育具有形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2.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

⏹2.教育同人口的关系

⏹三、论述题

⏹用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结合现实,说明高等教育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北航2005研)

⏹(要点:

政治、经济、文化竞争力)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v

(一)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

v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v阶段性: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v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v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v2.前运算阶段(2~7岁)

v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v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发展的不平衡性

v不平衡性:

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v这种不匀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v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v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期)

(三)发展的差异性

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情况,表现在速度上、水平上、个性心理差异上。

(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指正常情况下,只有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条件,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发展顺序、速度是大体相同的,具有一定稳定性。

可变性:

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人的身心发展的又是有差异的,发展又具有可变性。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

v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v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v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v教育要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v

(一)遗传

v1.定义:

又称遗传素质,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2.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者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讨论

v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

“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v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

霍尔也说:

“一盎司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v遗传决定论

v人的发展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

(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v作用:

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于个体自己;

个体因素的缺失导致发展内在性的丧失,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三)环境

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们周围并自发地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v自然环境:

是指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类与生物生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v社会环境:

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v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