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上:
是心理学、哲学、文艺学、伦理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古希腊:
“人有权欣赏美、爱美,但无权亵渎美”
第二讲美学研究对象
1、什么叫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含义:
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与事物发生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与其他东西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不同是:
审美关系具有非物质功利性
3、审美与非审美的界线:
是否让审美对象成为占有(不占有,不消耗它,用欣赏、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
)是否让对象保持绝对独立自由(黑格尔)。
库深:
谁看到维纳斯的美想要占有它,谁就不配欣赏美。
4、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a、审美关系与审丑关系
马克思说:
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进步结晶。
b、既研究审美的客体,又研究审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
具有一定的潜能(审美能力);
进入到一定的审美活动中。
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并且纳入到审美活动中的人。
审美客体:
审美对象。
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能够纳入到审美活动当中的事物或对象。
审美对象的三个条件:
①具有没的某种属性(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
②可以纳入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
③与审美的环境相适应,客体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客体是主体的客体,要适应主体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❷什么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
艺术
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智商)在创作时的艺术作品中体现最多。
马克思:
人是按照美的规定来建造。
❶为什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是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人的审美在艺术里的体现:
人和艺术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人和其他事物可能发生审美关系,但不是主要的。
(一般是适应关系)。
艺术美比现实美具有永恒性。
(自然美很快消失)
学习美学的方法:
要善于建立网络,建立适应自己智力特点的知识体。
善于把只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知识构成:
三个同心圆:
专业知识(精)、临近学科的(量的积累)、其他(博、广)
要缺少补少,不断更新知识,不要有门户之见,要吸收他人的观念。
第二章
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
一、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非自然现象人类存在前不存在审美,自然界事物的美学价值不是与物俱生的,人类与物建立审美关系后,才有审美价值。
(地球历史50亿年,人类历史2-3万年)事物的实用价值限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源于实用价值。
人类角色(与自然)→奴隶→主人→朋友
二、审美活动首先来源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因为:
物质生产劳动首先使劳动本身(工具、动作、过程)变成了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
艾思奇:
原始的舞蹈是原始人劳动动作和过程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三、同时也来源于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图腾、巫术)。
注:
图腾在当时可作为偶像的象征,即身份的象征。
四、来源于原始人的性爱生殖活动。
(非物质功利性)这些蕴育着原始的审美活动。
五、审美活动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另一佐证。
古代对美的相关表述:
①“羊大为美,美,甘也,从羊从犬”(没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关)
②“羊人为美”(美与巫术图腾有关)
③“色好为美”(“媄”,异体字。
从女,色好也。
④甲骨文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现实生成
一、美学研究中的“歌德巴赫的猜想”(注:
关于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审美活动的持有各观点的学派。
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
黑格尔、柏拉图:
美是心灵的产物
主观派:
高尔太、吕营美是心灵的俄产物,美是主观的。
客观派: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事物的典型性。
主客观派:
朱光潜
实践派:
李泽厚
世界美学界的观点(物质、精神、生活)
从物质的角度:
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从精神的角度:
从生活的角度:
美就是生活
美学的特点:
1从美学本身来看:
具有相对性(审美观)(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无限性(种类)、(无法概括其本质,因为内容太广泛)
2从美学研究来看:
美学是繁难的学科,要依靠其他学科的发展(繁难性,边缘性)
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前实践派)主客观分离。
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
A、人的社会本质:
①人的社会本质:
合规律性、目的性、②具有类特性:
人能自由地、自觉地活动。
B、人的自然本质:
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与类特性动物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
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在认识和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内容:
社会的本质力量、自然的本质力量。
1、既是人的动力,也是能力
2、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
3、是不断展示出来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性质上的差异:
消极(以人类的利益为标准)、狡猾→聪明的异化物
积极→聪明
对象化:
把看不到的东西、隐藏的东西通过某种物质形式或创造成果表现出来。
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对象和成果上,打上了人类本质的印记,表现了人的愿望和意志。
途径:
1、物质生产劳动
2、其他实践活动
宜人性(乐于助人):
与人生理和心里吻合的东西;
与人建立两性条件反射的东西。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自然性(人来源于自然界,无法摆脱兽性)
人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人性和人性化的兽性统一(万物之灵,人的本质)。
人的兽性与动物的兽性不同
①人可以有选择(选择熟食)
②人和动物的性爱活动(时间、地点)
前实践派→审美活动观点
“对象世界”→美的世界“→人的自身积极肯定的力量(照镜子)→审美活动→睹物见人
自己肯定自己,确定自己,复现自己
后实践派观点→批判前实践派
1、审美活动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产物。
批判点:
批判前实践派的观点把主体与客体分离
认为:
主体与客体都存在与审美活动之中,不可分离。
审美活动:
人与客体相互作用下,在一定的额范围内的活动。
2、“双向”
有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与功利断交,不用功利的观点看待对像,这也是审美与非审美的分水岭。
主体—————————————————————→客体
↑↑
具有审美活动的期待视野具有审美的召唤结构
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构和能力具有没的召唤里和诱惑力
对美有着渴望和追求
第四章审美感受(美感)
一、美感形成的条件
主体、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
(审美活动就是一种情感活动)
如:
“余香满口”→审美感受
莎士比亚:
情人像疯子一样癫狂,能够在普通人的脸上看到海伦(大美人)的美。
二、什么是美感?
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充满个性化的情感。
(内心的反应)是个性化,诗情画意的整体体现。
反映→模写,映照,较客观
反应→侧重变化
三、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通过感性的方式把握事物,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与理性的二律背反)
a、高级直觉:
审美直觉→(艺术直觉)、科学直觉→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直觉感官性把握)
b、低级直觉:
小孩对事物的认识、原始人的思维。
c、直觉特征:
1、具有直接性→亲自欣赏,感受,体验。
2、具有领悟性→美是体验领悟出来的非判断推理。
3、具有瞬间性→瞬间可把握。
审美为什么能够直觉?
1、浅层次:
美的事物都是形象的,具体的,是显现出来的。
2、深层次:
↓
大量美的事物→(通过反复、刺激)→在大脑里反映(美的信息被储存)
新的美的事物→在大脑里反映(表象方式、概念方式)→通过和大脑里大量累似信息的比较、对照→得出审美判断
信心是用表象的方式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表象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概念不同。
相关表述: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审美判断:
对事物的美丑作出判断。
审美判断的特点:
是一种情感判断,具有模糊性(亦此亦彼)
如对水中的盐、花中的蜜进行审美,就很难准确。
无痕有味,体隐有存。
而科学判断具有明确性(非此即彼)
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具有非概念性。
深山幽静麦古寺;
竹林桥外锁酒家;
马蹄飞来马蹄香。
2、功利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二律背反)
具有精神上和社会的功利性(因为能使人愉悦、快乐)
审美状态是人求乐的最高的一种状态。
审美为什么没有个人的直接的物质功利性?
1、从审美目的来看:
审美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从审美的实际情况看:
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见已经保持了审美距离。
什么事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不把客体当作功利品,而是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对象,欣赏、玩味和静观。
为什么要保持审美距离?
因为有无审美距离,是审美活动能否进行的前提条件。
距离能增强美感。
审美距离的分类:
空间距离(如看月亮)、时间距离(很久以后听之前的歌)、心理距离(叶公好龙)
3、超越性(超越与非超越的二律背反)
定义:
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情感的推动,主体头脑中对象的表象与实际的物象不相同;
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由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成为自由的人,拜托各种思想包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超越性的两种表现: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超越(表象≠物象);
审美主体对自身的超越;
(日常状态→审美状态)
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个性的解放),能使人的潜能的到充分的展示。
高尔基:
大写的完全占有者(视功名利禄为浮云)
梁启超:
完全的人
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
超越的表现:
①审美移情(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倾注到审美对象中,是自己人格化、人情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与对象的外在形式、情感吻合,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②审美幻觉(外界有刺激)(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者获得如醉如痴的感受)→生理上的感受
4审美联觉(通感)(人的感觉挪移)(内感觉)
主体在强烈的情感的推动下,欣赏者的感觉之间发生挪移。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望洋兴叹。
如梦令北宋·
李清照
昨夜凤疏如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受审美心境、生活经历、外部的影响。
第五章美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
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喜剧(幽默,诙谐、滑稽)
按存在的领域分类: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技术美(科技美)。
优美与壮美(崇高)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
(最大的特点是和谐)如:
春光明媚、小桥流水、黄莺歌唱
壮美是一种形状的刚性的、偏于动态的美(最大的特点是冲突和矛盾)如:
急流险滩、悬崖峭壁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使用场合不一样,崇高一般指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的人与事;
壮美适用于自然。
社会。
艺术领域。
优美与壮美的比较分类
优美
壮美
形态上
弱、小
强、大
形式上
强调形式美
不注重行式美
状态上
静态的美、宁静优雅
动态的美、豪放、激荡
美感上
单一的情感反应
复合的情感反应(惊叹、恐惧、崇敬、愉悦、振奋)
自然美与社会美
1、含义:
自然美是指存在自然领域的事物的美。
社会美时值存在社会领域的事物的美。
(以人、人的活动为中心,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
2、特点:
自然美侧重与形式美;
社会美侧重内容美。
但并不是说侧重就只看一方面,而是人的欣赏习惯,而这又主要又其审美内容的特点决定的。
附:
人的形式美,主要从人的身体、学识、服饰等来看;
人的心灵美,主要从人的道德、人格、知识、才华来看。
所有美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自然美(以形、色、声、味取悦于人)的内容不具体,但形式具体实在,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青山、绿水、流水叮咚、芳香扑鼻)
社会美:
内容具体、形式模糊、更多的与政治、道德、才识联系在一起。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的美的核心是心灵美。
(认识社会的主体,社会活动是人组织参加的。
为什么说的人美的核心是心灵美/
理由:
①从人的价值观来看:
人有社会价值也有自然价值,但在评论人时看重人的社会价值,而看轻人的自然价值。
②从审美的效果来看:
人的外在美只有在其心灵美的照射下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孔子、伊索—外在很丑,但是他们心灵美、才华美。
荀子的话: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善为君子,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恶为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