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9049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

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2.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课前准备

  1、课前上网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4、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生活,你们又长高了,更懂事了。

今天来学校时,你们细心观察过我们熟悉的校园了吗?

  2.请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久别的校园如今给你的感受怎样?

谁来夸一夸我们的校园?

 3.总结:

是啊,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明亮的窗户,宽敞的教室,美丽的校园花坛,还有我们在操场上留下的欢声笑语……无不勾起我们对学校喜爱之情,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联系生活谈对学校的印象及情感,无疑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学生说一说,夸一夸,主动参与,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学生进入阅读课文的兴趣起点之所在。

]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

  师:

下面请同学们立起课本,摆好读书姿势,自由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争取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每个句子读通顺。

读书过程中,我就在你们身边,有困难,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随时和我打招呼,我愿意为你们服务。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摆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老师弯下身子,构建“跟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具体要求学生,实际上是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及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2.识字

请同学们找出“款、傣、昌、昂、跤”等字在文中所在的句子(通过找汉字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随文本内容识字)。

  三、指导写字

  1.观察:

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

教师重点指导“戴”、“舞”、“蝶”、“雀”字的写法。

  3.展示:

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4.评价:

自评、互评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块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给孩子们一些识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的方法识字,尊重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时,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寸,胸离桌边一拳,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四、归还时间,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地去读课文,用心去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收获,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真正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把课堂上的读书时间归还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做到不误读一字,不添加一字,不少读一字,不倒读一字,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些要求细细地染在学生的心头,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好,并为读书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老师听到你们读书的声音,感到一种幸福。

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经过练习,都有提高。

全文共有4个小节,你们喜欢读哪儿就读哪儿,你们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比如,同桌互读互听,小组比赛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孩子们就会乐于读书,主动参与到读书中去。

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对学生合作精神及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以发展的目标。

  2.读完全文,讨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读和互读,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这是顺势而出的提问。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测:

生字词,读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收获,旨在复习旧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习惯,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生自由朗读课文。

巴士卡里雅曾说:

“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A、师:

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你是从哪些语句具体体会到的?

  生找句子并品析。

  a.“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b.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c.指导朗读,读出自豪之情。

  B、师: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呢?

  1)细读体味第一节。

  a.你读懂了什么?

  b.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c.练习说句子,品味语言。

  超市里水果真多,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商场里玩具可多了,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d.比较体验表达效果

  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走来了。

  e.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各民族团结友爱之情。

  2)细读体味第4小节

  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给你什么感觉?

  c.指导朗读,读出自豪和赞美。

  3)细读第3小节

  a.哪些句子写上课的情景?

哪些句子写下课的情景?

  b.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c.体会相关句子,并仿写第②句,突出“静”且写具体。

  ①“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②“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③“大家在大青树下……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d.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课文在写小学生们活动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小动物呢?

  启发:

在什么情况下写这些小动物的?

为什么写?

有什么作用?

  e.指导朗读

本环节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安排的,目的是通过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通过读中感悟、联系、想象,让学生既明白课文内容又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把教师置于空的状态,无疑是一种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课文秉持的态度,也是一种欣赏并悦纳学生独特感受的心态。

  四、自由选择,加强积累(“自助餐”式作业)

  1.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课外阅读相关资料,完成资料袋。

  4.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记录自己的快乐生活,为综合性学习作铺垫。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把教材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美丽

团结

我们的民族小学

欢乐

自豪骄傲祥和

教学反思

2金色的草地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生字词语卡片。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

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

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板书课题)设疑: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

(把学生的设疑一个一个地写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3、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正音。

4、展示交流:

⑴ 认读新词比赛。

   ⑵ 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 “顺风耳”比赛。

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四、读书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

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b.谁了解蒲公英?

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想象一下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

c.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

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

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

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3、 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早晨,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中午,花朵(   ),是(   )色的,草地也是(   )色的;

     傍晚,花朵又(   ),是(   )色的,草地就变成(   )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

认读生字

2、感情朗读朗读一、二、三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

3、指名演一演:

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

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当不恰当?

你怎么理解?

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

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画画的画画,想写话的写话。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

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

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

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教学反思:

3爬天都峰

1、正确认读“颤、攀、鲫”等6个生字;

会写“辫、仰、似、勇”等11个生字;

正确认读并理解“终于、白发苍苍、居然、似乎”等词语。

2、在理解自然段意思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整体感知有所体会。

3、背诵第二自然段,积累语言,迁移内化。

4、学习从人物对话中品味人物性格和品质。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天都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交流热身

(一)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天都峰的文字图片资料。

1、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天都峰文字图片资料,游人爬天都峰片断。

 

(二)学生交流、概述各自眼中的天都峰。

(三)教师相机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观看和交流,对天都峰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天都峰》(相机板书课题)里的内容和我们看到的内容会不会相同呢?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文字图片资料,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实践,丰富他们对天都峰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课文奠定感性基础,为走进文本打开一扇窗户。

同时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培养合作精神。

二、读题质疑

(一)学生读课题。

(二)抓住动词“爬”,名词“天都峰”,展开探究。

1、谁?

怎样爬天都峰?

2、天都峰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梳理疑问。

谁爬天都峰?

课文里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到的天都峰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

读题质疑,由疑而思,阅读的欲望生发了;

由思而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

于是阅读伴着思维,伴着探究开始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便转化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循疑读书。

(一)带着疑问初读课文。

(二)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一拼,读一读。

(三)师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要点:

爬天都峰人物,课文里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的天都峰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对生字初步认读,对人物有初步认识,对内容有大概了解,即对文本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将文本叙述的天都峰和通过资料了解的天都峰作同异比较。

从而对课题《爬天都峰》有所感悟。

(四)再读课文。

1、齐读课文,要求:

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1)指导读准“颤、攀、鲫”三个生字。

(2)指导观察“辫、仰、似、勇”四个生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2、整体感知。

(1)用“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课文内容。

3、以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

在阅读过程中读准难认字,记住难写字,奠实识字写字基础;

用新的句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尝试着把厚书读簿;

给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了解文本叙述顺序,积淀为整体感知经验,积沙成土,形成语文心智。

(五)三读课文。

1、分组接力读,看那个组读得好。

2、边读边画出写天都峰和爬天都峰的句子。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第二自然段文字描述,把天都峰画下来。

(3)看着画作尝试背课文。

四、小结启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谁”“做什么”的句式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了课文叙述顺序,用把文字内容还原为图画的办法,让平面的天都峰变成立体的天都峰,并尝试着背诵了课文,收获不小。

下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爬天都峰的。

通过三读课文,把读落到实处。

通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把读引向深入。

通过读文作画,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平面信息,还原为看到见摸得着的立体图景,文图互换间,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力。

图文参照,背诵积累,丰富语言和形象。

五、练习

1、根据第二段内容。

把画画得更完整、更逼真,把这段话背得更流利。

2、给“爬、峰、辫、顶、仰、似”找一个以上的形近字,然后组一个以上的词,抄写1到3遍。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巩固积累。

具有弹性的识字写字练习,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一、温故引新。

(一)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

1、读句子想画面,修改完善“天都峰”画作。

2、背诵展示。

“温故引新”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第二课时的导入采用“温故引新”的方法尤其恰当。

在巩固了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同时,为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二)品句子,丰富语感。

1、抓住“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等句子品味天都峰的高,和“我”怀疑能否爬得上去的心情。

2、抓住“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等句子品味天都峰的陡和“我”信心不足的心情。

3、概括段意。

(1)思维导航:

这个自然段,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都峰的高和陡,二是“我”缺少信心的心情。

(2)引导概括:

天都峰又高又陡,我信心不足。

4、积累内化。

先写看到的实在景物,然后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象,把实在景物和感受想象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天都峰的险。

(2)用“似乎”说说你看到天都峰后的感受。

从感悟的层面上说,抓住重点句,透过语言表面意思,探究其含着的意思,尝试着把簿书读厚,渗透从语言表面意思探究其含着意思的认知方法,从训练的层面上说,一是在思维引导下,让学生对文本把实在景物加上感受和联想的表达方法有所体会,在这个基础上用“似乎”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使想象和语言训练相得益彰。

二是扎实进行段的训练。

二、由新深入

(一)小结过渡

通过研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似乎也看到了天都峰又高又徒,似乎走进了作者由于畏难而信心不足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故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3至7自然段。

(二)深入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3至7自然段。

2、汇报感受

3、根据汇报,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扮演人物展开对话,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世界。

4、思维导航

(1)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尚且敢爬天都峰,“我”怎么不敢?

(2)“对,咱们一起爬吧!

”老爷爷的话深深地鼓励了“我”。

5、品读想象

(1)在老爷爷的鼓励下,“我”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

“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揣摩“我”攀爬的样子,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说“我”或老爷爷攀爬的样子。

抓住“像小猴子一样……”展开想象,“我”还可能像什么?

(2)课件出示: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抓住“终于”一词,再现攀爬情境,体会攀爬时的艰辛和奋力。

(三)小结过渡

“我”在老爷爷的鼓励下,经过奋力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按说课文到此就该结束了。

可作者为什么还要用2个自然段来写他们互相道谢呢?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品味人物攀爬的动作行为中,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

同时放飞想象,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并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加于表述,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内化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四)探究升华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至10自然段。

2、学生汇报。

(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用两个预设分散难点)

3、预设1:

课件出示下列对话:

老爷爷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我”回答说: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我应该谢谢您!

4、让学生扮演角色多次对话。

一边对话,一边体会。

5、汇报读对话体会。

6、预设2:

思维导航

(1)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