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8778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

哪些是不落叶的?

4、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发言

学生室外活动

学生实践、观察、记录。

课后反思

2.观察一棵植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

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能力: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棵植物。

2.学会认真倾听、科学交流。

态度:

1.能认真观察、真实记录。

2.认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能爱护植物。

二、教学准备

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

(一)聚焦

1.教师导语:

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

(板书:

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PPT播放竹子、荷花、柳树的图片,学生认认。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

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出示课题:

观察一棵植物)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

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

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

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

(在交流中板书:

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

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

他想:

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

怎么画呢?

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学生目标:

会填姓名、日期等记录信息。

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

茎——叶——根。

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

初步认识科学记录的方法、要求,能正确画出根、茎、叶三部分结构的位置。

教学意图:

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科学记录要边观察边记录,要真实。

并通过画,进一步巩固对植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的认识。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能按照“像不像”这个目标来评价同学画的植物。

(四)小结

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

(PPT出示)

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投影逐块展示拼图)

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

(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

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能指出拼图上植物的根、茎、叶;

复习科学观察的方法。

能认出这些常见的植物。

激活学生对植物的认知。

聆听老师讲话。

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能用更多的方法观察植物;

在观察中体会到要爱护植物。

在整体观察之后,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植物,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认识科学观察的方法。

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认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引导学生认识并填写科学记录单上的基本信息。

学生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进一步明确科学记录的要求是真实。

用拼图这样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植物根、茎、叶的认识,利用图片复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观察。

3.观察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实验法、交流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3.提问:

“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

2.接着出示各种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

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

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

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

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

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

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

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

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

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

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作品可做展示。

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

(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学生观察

比较、描述

学生进行“猜叶子”的游戏

比一比

观察

4、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材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实验时教师应了解、关注学,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

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

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

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同学们猜

交流

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叶

学生交流

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

一、谈话引入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活‟的吗?

”请学生说说理由。

二、聚焦1.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

“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

三、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

“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1.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1.回答问题。

2.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

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1.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6校园里的植物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

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1.聚焦:

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

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探索:

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

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

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

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3.研讨:

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

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

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

“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

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

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