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782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突破非选择题8个高频考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山西忻州联考)塔干沙拐枣和塔干柽柳是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两种特有的绿色植物。

科研人员在7月份测定了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开放程度,结果如图。

请分析回答:

(1)塔干柽柳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光合速率增加最快,在12:

00~14:

00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

00时,塔干沙拐枣光合速率________(填“>”、“<”、“=”或“无法判断”)塔干柽柳。

(3)塔干柽柳叶肉细胞内细胞器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

16:

00时叶肉细胞内C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完成对新鲜塔干柽柳叶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层析结果。

出现甲、乙结果最可能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左图可以直接看出,8:

00~10:

00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最大,即光合速率增加最快。

由右图分析可知,12:

00时,塔干柽柳气孔开放程度减小,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塔干柽柳净光合速率下降。

(2)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从图示不能推出两种植物的呼吸速率,故不能推出两种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

(3)在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发生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都有ATP的生成。

在16:

00时,净光合速率为正值,实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全部被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利用。

(4)甲得到的提取液无色素,乙得到的色素中叶绿素含量较低,最可能的原因分别是误用蒸馏水提取和分离、研磨时未加入CaCO3破坏了叶绿素。

答案 

(1)8:

00 气孔开放程度减少

(2)无法判断

(3)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 由线粒体移向叶绿体

(4)误用蒸馏水作提取液和层析液 研磨时未加入CaCO3

3.(2014·

东北四校联考)根据图回答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问题。

Ⅰ:

甲图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能导致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机物的质量增加的图是________。

Ⅱ:

乙图为高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______________结构,其上分布着____________能完成对光能的吸收等。

②是氧气,可参与____________呼吸____________阶段。

Ⅲ:

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中知道:

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率为定值(实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外界CO2量×

转换率+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来自于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

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μmol·

h-1,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实际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1.2

2.4

3.6

4.8

1

0.1

2

0.27

0.44

0.61

0.78

从表中数据的对比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光照强度为2klx,当实际光合量0.44μmol·

h-1时,植物从外界吸收CO2为________μmol·

h-1,植物对外界CO2转换率为_____________。

若外界CO2浓度为6.0μmol·

h-1,则该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实际光合量为_______μmol·

h-1。

答案 Ⅰ.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D

Ⅱ.叶绿体的类囊体(或基粒) 光合色素(或色素) 有氧 第三

Ⅲ.外界CO2的浓度和光照强度 2.04 0.85 0.95

4.(2014·

《考试大纲》调研卷)某同学利用唾液淀粉酶完成了三个实验,实验内容如下表,除要研究的因素外,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

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1

试管号

pH=6.8的缓冲液/滴

20

1%淀粉溶液/滴

10

1%蔗糖溶液/滴

制备唾液/滴

5

表2

3

水浴处理5min

37℃

沸水

冰浴

表3

4

蒸馏水/滴

0.9%NaCl/滴

1%CuSO4滴

1%Na2SO4/滴

(1)表1呈现的实验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1、2、3中均含有pH=6.8的缓冲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表1、表3所示实验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浴保温条件下进行。

(3)表1、表2所示实验在检测实验结果时,适合用的实验试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表3内4支试管中各滴加1滴碘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后,试管2中蓝色消失,再过5min,试管1、4中的蓝色也消失,而试管3一直呈蓝色。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表1内容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底物的种类,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2)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相对稳定,pH大小定在6.8是为了使酶促反应在适宜pH条件下进行。

由于所有实验均是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表1、表3所示实验都是在37℃水浴条件下进行的。

(3)表1所示实验不能用碘液检测,因为蔗糖及其水解产物与碘液均不发生显色反应。

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而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还原糖,因此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

表2所示实验不宜用斐林试剂检测,因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从而会对三支试管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由题可知,试管1、4的反应速率相同,说明Na+、SO

对酶活性没有影响,而试管2的反应最快,试管3的反应最慢,说明Cl-、Cu2+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

答案 

(1)(唾液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2)使反应持续在适宜的pH环境中进行 37℃

(3)斐林试剂 碘液

(4)Cl-、Cu2+能分别促进和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1.烟草是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

这是由S基因控制的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其规律如图所示(注:

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完成受精)。

(1)烟草的S基因分为S1、S2、S3等15种,它们互为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的结果。

(2)如图可见,如果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

据此推断在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基因的__________个体。

(3)将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全部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S基因包含控制合成S核酸酶和S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这导致雌蕊和花粉管细胞中所含的________________等分子有所不同。

传粉后,雌蕊产生的S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S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据此分析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基因突变可以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因此烟草的S基因分为S1、S2、S3等15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它们互为等位基因。

(2)依据题干中信息及图示可知,烟草中不存在S基因纯合的个体,因为当花粉所含的S基因与卵细胞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时,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并完成受精。

(3)由题意可知,当花粉所含S基因种类和母本相同时,就不能完成受精。

S1S2和S2S3间行种植,有两种交配方式:

第一种:

         第二种:

综上所述,子代中S1S3∶S2S3∶S1S2=2∶1∶1。

(4)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当花粉管中的rRNA被降解后,会因缺少核糖体而无法合成蛋白质,直接导致花粉管不能伸长。

答案 

(1)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

(2)纯合

(3)S1S3∶S2S3∶S1S2=2∶1∶1

(4)mRNA和蛋白质 (缺少核糖体)无法合成蛋白质

2.保加利亚玫瑰(2n=14)是蔷薇科蔷薇属小灌木,为观赏花卉,花瓣可提取精油。

已知其花色有淡粉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涉及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

与其花色有关的色素、酶和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

现用白甲、白乙、淡粉色和粉红色4个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

淡粉色×

粉红色,F1表现为淡粉色,F1自交,F2表现为3淡粉∶1粉红。

实验2:

白甲×

淡粉色,F1表现为白色,F1自交,F2表现为12白∶3淡粉∶1粉红。

实验3:

白乙×

粉红色,F1表现为白色,F1×

粉红(回交),F2表现为2白∶1淡粉∶1粉红。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绘制保加利亚玫瑰的基因组图谱时需测定________条染色体;

图示体现

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加利亚玫瑰花色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实验中所用的淡粉色纯合品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若将实验3得到的F2白色植株自交,F3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绘制该植物基因组图谱时需要测定7条染色体。

图中显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2)根据实验2的F2中性状分离比为12∶3∶1(9∶3∶3∶1的变形),可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根据实验2的F2表现型可判断:

淡粉色纯合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4)实验3中F1的基因型为AaBb,则回交的后代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AaBb自交,后代F3的基因型有A_B_(白色,9/16)、A_bb(白色,3/16)、aaB_(淡粉,3/16)、aabb(粉红,1/16),Aabb自交后代F3的基因型有AAbb(白色,4/16)、Aabb(白色,8/16)、aabb(粉红,4/16),因此,后代F3中白色∶淡粉∶粉红=(9+3+4+8)∶3∶(1+4)=24∶3∶5。

同理,如果F2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自交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答案 

(1)7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2)遵循

(3)aaBB或AAbb

(4)白色∶淡粉色∶粉红色=24∶3∶5

3.研究人员在研究虎皮鹦鹉羽色的遗传时发现,若将纯种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都是绿色的;

让F1自交,F2羽毛产生四种表现型:

绿、蓝、黄、白,比例为9∶3∶3∶1。

研究人员认为,鹦鹉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

组合定律,等位基因可以用A、a和B、b表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对研究人员的观点加以验证。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经过研究知道,A基因控制合成蓝色素,B基因控制合成黄色素,其机理如图所示。

(2)根据上述信息推断,亲本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F2中蓝色鹦鹉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F2鹦鹉中,一只蓝色鹦鹉和一只黄色鹦鹉杂交,后代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4)若绿色鹦鹉A基因和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属于哪种变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鸟类性别决定类型是ZW型,即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安全、准确地进行性别鉴定非常重要,因为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________的因素之一。

1999年研究人员从鸟粪中提取了一种位于其性染色体上的DNA特异序列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用________进行酶切,再对酶切产物电泳检测,成功地对鹦鹉的性别进行了鉴定。

解析 

(1)要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选择双杂合子(AaBb)与隐性纯合子(aabb)测交。

由F1自交产生的F2中四种表现型之比为9∶3∶3∶1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子。

因此,应选择F1与白色个体杂交,杂交后代中会出现四种表现型,即绿色、蓝色、黄色、白色,且比例为1∶1∶1∶1。

(2)图中显示,A_B_显绿色,aabb显白色,因此,亲本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蓝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即AAbb和Aabb。

(3)当F2中蓝色鹦鹉和黄色鹦鹉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或分别为AAbb、aaBb时,后代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4)A基因和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5)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Z。

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之一。

将DNA切割形成DNA片段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

答案 

(1)用F1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杂交 杂交后代中鹦鹉羽色出现四种表现型:

绿色、蓝色、黄色、白色,比例约为1∶1∶1∶1

(2)AABB和aabb AAbb或Aabb

(3)可能

(4)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易位

(5)ZZ 密度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4.人类的甲型血友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H、h)、粘多糖病(控制基因为A、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俗称蚕豆黄,控制基因为E、e)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如图为甲、乙家族通婚的遗传系谱图(图1),通婚前,甲家族不具有粘多糖致病基因,乙家族不具有蚕豆黄致病基因。

(1)若Ⅰ-2不具蚕豆黄致病基因,则推知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疾病是________。

(2)在人群中,若平均每2500人中有1位粘多糖病患者,则Ⅱ-6中含有粘多糖致病基因的个体概率是________;

Ⅱ-5与Ⅱ-6再生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若对Ⅳ-3进行孕期胚胎细胞染色体检验,发现其第7号、第9号染色体因为彼此交叉互换而与正常人不同(图2)。

已知7号染色体的片段重复会出现胚胎流产,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缺失会出现先天痴呆。

则Ⅳ-3细胞中的基因种类________(填有或无)变化;

第7号和第9号染色体变异类型分别为________;

Ⅳ-3可能会出现________等病理现象。

1.已知水稻的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是显性,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水稻育种过程如图所示。

(1)若图示代表单倍体育种法培育矮秆抗病(aaBB)水稻新品种的过程,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F1通过②生成甲组植株幼苗,②表示____________,甲组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种。

甲组植株经过③处理,获得乙组植株,③过程所用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对乙组植株进行筛选,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种子。

(2)若图示代表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秆抗病(aaBB)水稻新品种的过程,②表示________,确定甲组植株中表现为矮秆抗病的水稻是否为理想类型最合适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稻属于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2条染色体,在利用水稻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时,应观察根尖________区的细胞;

观察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细胞中共有________条染色体。

解析 由题干知,水稻为纯合子,选择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亲本杂交,培养出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新品种。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先通过杂交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通过②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四种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从中筛选出矮秆抗病类型。

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先通过杂交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让其自交,从中筛选出矮秆抗病类型,矮秆抗病类型有两种基因型,通过连续自交,筛选出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纯合子。

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

12=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已经复制,但数目没有发生变化,还是24条。

答案 

(1)花药离体培养 4 阻止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自交 让其连续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

(3)分生 24

2.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

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过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

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利用F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黄粒

抗病

紫粒

不抗病

自交(后代)

898

305

138

46

测交(后代)

210

207

139

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

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数量偏离正常值的现象,这种偏离可能是由________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

解析 

(1)经分析可知,该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F2的黄粒抗病类型的基因型为D_R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是纯合子,基因型为DDRR,在黄粒抗病类型中所占的比例为1/9。

(3)用X射线处理能诱发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且大多是有害变异,故要经过筛选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

(4)①理论上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约为9∶3∶3∶1,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约为1∶1∶1∶1,但实际是黄粒不抗病和紫粒不抗病个体都偏少,可能是不抗病类型部分死亡导致的。

②为探究甲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可在控制病虫害的情况下重复自交和测交实验,观察后代的类型和比例。

答案 

(1)基因重组 

(2)1/9

(3)基因突变是多方向性的(不定向的)并且有利变异不多

(4)①甲 不抗病类型 病虫害 ②F1重复自交及测交(或重复实验) 影响因素(或病虫害)

青岛检测)玉米是进行遗传学实验的良好材料,其宽叶基因T与窄叶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宽叶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宽叶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2)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窄叶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需在花期进行套袋和________等操作。

若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宽叶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

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2)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