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7691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为政》)

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曰: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季氏》)

子谓伯鱼曰: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

(《阳货》)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

另外《述而》篇有:

“子行四教,文行忠信。

”《礼记·

仲尼燕居》:

“不能诗,于礼谬;

不能乐,于礼素。

综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

b文学可以修身。

c文学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

d文学可以兴观群怨。

e文学有善有恶。

⒉文质合一的文学形式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由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这一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

“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⒊关于文学与道德,美与善的关系

在这个方面,孔子主张

a文德并重,文为先,但德为重;

b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以上是说诗与礼乃通向道德的路径,先学文,学礼,而后进入道德境界。

所以“子行四教:

文、行、忠、信。

”《先进》篇也说孔门分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章。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以上很鲜明地表现出孔子是把仁等道德因素放在首位,而文却是登岸之筏,是行有余力的东西。

但这也不是说孔子就完全否定诗文,相反他还是很看重诗文,只是他是把道当成第一位的,而把诗文当成第二位的。

文德虽并重,但还是以德为先。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与文德相类,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只有美而没有善为孔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没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

只有在善的基础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4.重视中和的审美观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为政》)

5.文学的功用说——兴观群怨(《论语》阳货篇)

“兴”: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引譬连类”;

朱熹《集注》云:

“感发志意”。

其中孔说未指明是属于创作还是属于鉴赏中的“引譬连类”,朱注说是感发志意,似是指鉴赏,与孔子本意相合。

《论语》中的“兴”,实际上指的就是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兴发作用。

“兴”有其历史背景,这就是春秋以来的赋诗言志,或说是断章赋诗的风气,春秋时期为了政治与外交的需要,人们的交际普遍采用赋诗言志的办法,而要赋诗言志,适应需要,就不能拘于原有的诗意,必须赋于诗更广泛的意思,这就需要兴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诗的作用。

“观”:

观就是观察,指通过诗来观察认识社会;

有时也指通过诗考见一个人的品性志崐向。

“群”:

群乃交流思想,促进感情之谓。

“怨”:

怨指得是对社会政治的怨刺和作者的牢骚不平,过去人们所说怨,主要指怨刺上政,这当然没错,但怨的范围应该还要再广泛一些,既包括了政治,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而产生的怨。

★6.小结:

综上所述,孔子的文学批评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贡献:

A.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并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B.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

它比前此《易经》象辞中所说的“言有物”及“言有序”要具体和系统。

C.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D.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

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节孟子的文学批评

一、孟子思想

主性善;

由孔子的仁爱发展到仁政

二、孟子的文艺思想

⒈知言养气说

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

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

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2.以意逆志说

在文学批评史上,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以意逆志”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3.知人论世说

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

第三节荀子、《易传》及楚辞中的文学观念

一、荀子思想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其中还有法家思想。

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

一是他提出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杨雄、刘勰;

二是他的《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论产生极大影响。

荀子《乐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树立了音乐——人心——社会治乱的模式。

二、《易传》的文学批评

1.“观物取象”说

“象”是模拟“物”而产生的,象在《易传》中虽然指的并不是艺术创作上的意象,只是符号之类的卦象,但指出象经过人主观加工的产物,却对后世“意象”的产生具有影响。

(古代“意象”说的另一来源是老子的“象”,其中“大象无形”讲的是“形”和“象”关系;

而《易传》讲的是物和象的关系。

2.“阳刚阴柔”说

这一说法后来被引入到文论中,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个性。

3.“通变”说

通变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

对后世文学史观有很大影响:

其中一讲变,变就是变化发展;

二讲通,通就是在变的基础上的继承;

变和通就构成了事物发展的线索。

后世文学史上的通变,也兼顾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指变革,讲发展。

三、《楚辞》

在楚辞中,也有若干的诗句透露出文学创作的观念。

其中最主要的是情志合一论。

作为作家诗人与纯粹的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区别的。

也与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楚辞作为南方文学,特别强调情,情志合一在楚辞中是很自然的。

而中原文化里则表现出不同面目,也许由于汉人多继承楚文化的关系,在汉人的《毛诗大序》里,情志开始合一,一直到宋代这个局面才有所变化。

第二章老庄及道家的文艺观

老庄及道家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他们反对任何人为的东西,对文学艺术这类人文科学自然也在他们反对之列。

但反对归反对,在老庄的著作中,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对中国古代文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

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

一、老子的生平与思想

二、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宏大音乐简单而质朴。

大象无形:

实际上老子所说的象应更进一层,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图像。

所谓无物之象,是比喻言之,并非真的象是无物之象,而是物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所以才说是无形。

崇尚简洁的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象诗中的讲求含蓄简洁,在有限的文字当中蕴含深厚的意蕴,就得力于老子的这种美学思想。

在诗歌理论对唐人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宋人严羽的兴趣说;

清人王士祯的神韵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其它艺术形式象绘画、舞蹈、音乐、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中,老子及其后的庄子都以他们的理论产生影响。

第二节庄子的文艺观

庄子的思想很复杂,具体到文艺领域,他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崇尚自然,反对人力;

主张无为,反对刻意。

这种思想对他的文艺观产生重要影响。

一、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文艺观

庄子同老子一样,强调“天道自然无为”(《知北游》),提出“绝学”、“弃智”,认为人的知识与文化会破坏自然规律,妨碍人对道的体认。

庄子这种极端的说法,是他的愤慨之言,其实他并不完全否定文艺。

他所否定的是离开自然之道,人工痕迹浓厚的文艺,主张的是与道与自然合一的文艺,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艺,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文艺。

二、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

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

他认为,作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静,无知无欲,与物合一。

这样就可以不假人力,直接地再现自然的原始状态,葆有“全美”。

“虚”字是说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要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去妨碍自己的创作。

至于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物化等,也可视作谬悠之说,主要把握它的基本精神。

三、“得意忘言”的批评论

四、小结

总之,老庄的道家文艺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影响到后世含蓄、尚简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中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审美理想;

二、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创作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作家所追求的境界;

三、虚静的理论对后世文艺心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道家的文艺思想由于更多地涉及到艺术的内部规律,所以它有不少思想潜移默化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好尚。

它与儒家文艺思想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大集团,相互遏制,又相互补充,对于组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干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两汉儒家正统诗论的完成

汉代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时代,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及五德始终说对孔孟的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使汉代的儒学成为不同于原始儒家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合一的官方哲学。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学术成为经学附庸,思想只能在官方许可的范围内运转。

所以汉代的文学批评便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主流批评都以官方的说法为蓝本,只有个别杰出的人物能够突破这种限制。

第一节《礼记·

乐记》中的文艺观

一、论音乐的产生

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发生模式。

其次它还注意到人的心理状态与音乐音调变化的关系。

使人们意识到音乐的产生与作曲家受外物的感动有关。

二、论音乐的作用

这是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将音乐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的风格与政治的隆污治乱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它还第一次提出了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具有教育功能。

这也比先秦儒家只是把音乐当作一种培养人的素质的观点更为世俗化。

因此,先秦的儒家是以诗乐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到汉代的儒家则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诗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诗乐为政治和社会服务的提法合理化,理论化,这是儒家实用主义诗论成熟的标志。

三、论音乐的创作

由于《乐记》的作者认识到情的作用,所以在另一处专门论述了情与音乐的关系:

在先秦,情志虽没有强行被人分开,但当时的习惯用法是用志来表示志向思想等内容,而对情则没有更多的注意,这也与当时的人对诗乐是如何产生的没有给予关注有关。

到了汉代,从《淮南子》开始,人们开始注意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所以影响到其他的著作如《乐记》、《毛诗大序》等,他们均采取情志合一的说法。

《礼记》除了《乐记》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诗论散见于其他篇章。

其中影响较大者有《经解》篇中的“温柔敦厚说”:

★第二节《毛诗大序》中的正统文学观

一、《诗大序》的作者问题

二、《诗大序》基本理论

《诗大序》虽然只是《诗经·

关雎》前面的一段文字,但却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

其中所论及的诗歌创作、诗的功用、诗的风格等问题,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

1.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

作者在这里分析了诗乐舞三者与情感强弱的递进关系。

在先秦文献中,谈诗的起源主要集中在“志”的方面,对情较少涉及,只有屈原赋中情志是合一的,但在当时不是主流思想。

到了汉代,从《淮南子》开始,乃至于《乐记》,情志才开始统一,《大序》沿用了这一看法,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

这种看法的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

二来对魏晋时期的“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因此在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孔颖达《正义》说:

“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

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心志。

发见于言,乃名为诗。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包管万虑,其名曰心;

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志之所适,外物感焉。

2.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

先秦的儒家说诗一是集中在言志,但对言何种志未明言;

二是集中在诗的专对之才上,偏重于诗的交际功能上。

但到了《诗大序》,开始鲜明地提出了诗的讽谏说,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对于加强诗的社会功能是起了作用的。

到了东汉郑玄,以将之发展成为“美刺说”:

郑玄的美刺说,比讽谏说多了一个颂赞顺美的内容。

对于讽谏说,应一分为二看待。

一方面,它对揭露讽刺黑暗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如过多地强调诗的讽谏,又会过于狭窄;

所以要综合分析看待。

《大序》中还有一段文字不属于讽谏说,但也涉及了诗的社会作用。

一是“正得失”四句,说明诗的巨大功能;

二是增加了“经夫妇”五句,说明诗是先王用来净化社会空气、培养人的道德的教本。

这种看法,当然也比孔子所说兴观群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作用要大。

也由此说明诗在汉代的地位比先秦时期又有很大提高。

3.诗六义:

其中比兴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和理论有深远影响。

4.小结

总之,《诗大序》与《乐记》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正统的实用主义文学批评,也在诗歌的一般理论上有所进步。

概而言之,约有以下几点:

1.在诗的起源问题上提出了物感说;

2.在诗的社会功用上,提出了讽谏说;

3.在儒家中和的审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主文谲谏”的艺术方法,对于发展含蓄婉曲的艺术风格有重要的贡献。

4.把艺术创作中的情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情志合一的提法有助于魏晋时期“缘情说”的发展。

第三节王充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由于王充突出地强调真实性,所以它对文学的夸张和语言的夸饰问题不能够很好的处理。

这表现在,他在理论上虽然对虚构夸张有正确的认识。

二、劝善惩恶为补世用

《自纪》: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世用,一章无补。

”这是对先秦儒家实用观的极端发展,虽然这一提法有促进文学干预现实的作用,但又过于绝对。

三、文质统一内外相符

四、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第四节汉代的其它文学批评

一、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见《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里,……”一段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可参阅钱钟书《诗可以怨》一文。

二、汉代文人对楚辞的批评

楚辞,是汉代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从淮南王刘安开始,到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等,都对楚辞进行过各不相同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汉人的部分文艺观。

汉代评楚辞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楚辞在怨、在运用神话传说方面持肯定态度;

一是对之持部分否定的态度。

持肯定态度的有淮南王刘安,他曾受武帝之命写《离骚传》,但未能流传下来,据班固《离骚序》,知刘安还写有一篇《离骚传序》,原文曾被班固引用,故得以流传。

据班固所引的内容来看,刘安的这段一百多字的短文后被司马迁用在了《屈原列传》中。

刘安在这段不长的文字中,对屈原的怨刺、人格乃至于艺术上比兴寄托的手法都予以肯定,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刘安之后的司马迁在本传中又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并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他还能结合其他一些遭遇坎坷的思想家和文人的命运,在《太史公自序》中概括为“发愤著书说”,使之成为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

对楚辞持否定意见的人多是对儒家传统习染很深的人,在他们的评价中,可以见到明显的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也对屈原的人格景仰,但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作怪,他们又对楚辞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手法及屈原在作品中对楚王的怨愤持否定态度。

这类评论家有司马迁稍后的杨雄、东汉的班固,他们均表现出了两面性。

他们肯定的多是屈原的人格,否定的多是楚辞中屈原流露出的怨愤、“露才扬己”及作品中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说明人性与儒家道德观在他们内心引起的冲突是明显而深刻的。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曹丕与陆机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曹丕及其《典论·

论文》

一、生平与思想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魏文帝。

二、★《典论·

论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

曹丕根据过去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以往批评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是:

A.贵远贱今,向声背实。

B.于自见,谓己为贤。

2.文气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广有影响的“文气说”是从《典论·

论文》开始的。

但气的运用则有较长的历史。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

曹丕的“气”:

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

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3.文体论

共论述文体八种,诗赋外,多是应用文字。

提出文体的主张,主要是根据当时现实中一些公文的写作存在一些问题。

象铭、诔两体,自汉以来,对传主的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所以提出“实”字加以规范;

书论之体重在说理,所以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

文学批评史上人们较为重视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主张,这诚然是文学批评的一个进步,因为此前人们对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的认识还是不明确的,如将《诗》列为经,对楚辞汉人除司马迁外,正统文人对其艳丽的辞采和运用神话传说持否定态度,对乐府也难入主流作家的视野;

对赋虽然认识到它不同于经史子部,但社会中人对之还是视为小道,甚至它的一些文学辞采也被目为“竞侈宏丽”而受到指责。

所以虽然自汉代以来文学创作日益表现出美词丽句的倾向,但在理论上是相对滞后的。

在这个意义上,曹丕的“诗赋欲丽”就有了重大的意义。

4.文学价值论

一些文章本身具有政教功能,尤其诏策、奏表、盟誓、檄文、封禅文等,对国家军政大事相关,可以说是“经国之大业”,其他诸如子、史、集部也各有功用,诗赋的讽谏作用也被儒家所重视,李充《翰林论》赞应璩诗“风规治道,盖有诗人之旨焉。

”所以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是有根据的。

至于文章对于个人:

“乃不朽之盛事”也为曹丕所重视。

这是自春秋时代的“三不朽”说的继续,是对扬雄以来所兴起的个人著述风气的发扬。

但文学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曹丕在《论文》中却没有提到。

但从他写了不少诗赋,有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来看,起码他是不反对文学的娱乐和美感作用的,只不过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更多地考虑经国的问题而已。

在同期的作家中,应?

《文质论》则肯定文学的娱乐美感作用,其后陆机则肯定文学的抒情作用。

第二节陆机和《文赋》

生于东吴名将之后,祖父陆逊为丞相,父抗为大司马。

二、★关于《文赋》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

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

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

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

《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

章学诚《文史通义·

文德》说:

“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

”其中《神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的影响。

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

四声八病。

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

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

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及。

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后世有影响。

此外,《文赋》作为美文,是后世重要的蒙学读物,许多选本均予以选录。

三、分段析论

1.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其中意乃构思中的“意”,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

其研究的模式为:

物——意——文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2.第一小段讲创作前的准备,论述学习古人和酝酿感情。

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

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是由感物而来,所以“遵四时”四句讲四时之感物。

陆机的感物说的多是自然物,其后钟嵘《诗品》才将社会物列入物感行列,刘勰《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也重视世情。

3.第二段主要讲创作灵感和艺术想象问题

论述了想象的两个阶段:

A.由“收视反听”到“心游万仞”,即先保持虚静状态,然后启动想象。

从陆机描述的这个阶段看,他受到道家影响,即以无生有,当其无,有之用,这是想象的初始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