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7281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0%以上的养殖场(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规模化畜牧养殖基地发展到1398处;

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5%,其中,蛋鸡、肉鸡、肉兔标准化饲养量比重达到90%以上;

创建了22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成114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品出口创汇13.5亿美元,在全国城市中稳居首位;

茶叶、花卉、果品、食用菌及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和标准化加快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6家;

创建中国名牌农产品13个,省级以上名优农产品17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下同)产品296个。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农业产供销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225家,带动农户30多万户;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总动力达到763万千瓦,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作业面积达到1300万多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在省内率先启动了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322座小型水库、18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全市灌溉面积达到545万亩,其中:

有效灌溉面积达484万亩,占耕地的比重达到62%;

新改建“村村通”柏油(水泥)路5050公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90%以上的村庄完成了“五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61%;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新增造林面积6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9%;

新增户用沼气4万户。

(五)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

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五个县级市平均建成区面积达到44.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1.2万,17个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平均达到8.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

建立了城乡统筹的财政支出机制,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23.7%;

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初步建立;

基本完成集体林权改革主体任务;

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文化设施、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六)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5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7%。

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工资、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约5097元,占比达到48.3%。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62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2.06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2.52平方米,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轿车开始进入农民家庭,文化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较为有利,为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机遇。

一是“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保护体系将更加健全;

二是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三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随着人口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们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素资源继续向城市和工业集中,城乡在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能力薄弱。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37:

1,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力不足。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

我市人均耕地只有0.82亩,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

人均水资源量31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2%。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对土地和水资源形成刚性需求,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污染增加、生态破坏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水平较低。

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3%,低于其他发达城市。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呈老龄化、妇女化趋势,难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投入品成本不断提高,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全市单个主体规模经营50亩以上土地的总量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7%,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农村总户数的8.6%,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仍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

农业功能拓展不够,新兴功能开发水平不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产学研机构与农业生产的衔接渠道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五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强。

虽然五市都进入全国百强县,但排名比较靠后。

五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占青岛全市总量的27.2%和49.3%,远低于苏州五市的59.8%和70.7%,青岛五市的财政收入总量仅相当于苏州的一个昆山市。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经济繁荣、生态文明、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集聚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实现突破。

具体目标为: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五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4%、18%、20%;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5%。

2.农产品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920万吨左右,花生总产量达到52万吨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192万吨;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0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

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优质农产品比例稳步提升,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完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水平的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

3.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2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6提高到0.63;

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

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35%以上的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重大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

4.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8万元;

农民住房质量逐步改善;

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95%;

农民用于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

5.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实现农村“五化”全覆盖,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收集率分别达到50%和80%。

森林覆盖率达到40%,林木蓄积量达到1082万立方米;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村户用沼气用户突破8万户。

第三章发展重点

一、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产业体系,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高水平的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四大基地”。

在布局上形成城郊高效农业、平原规模农业、山区生态农业、沿海现代渔业“四个农业发展带”。

在产业产品结构上,发展粮油、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六大产业和休闲农业,培育一批名优品牌和优势产品。

专栏1四个农业发展带

城郊高效农业发展带:

由李沧东部山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即墨、胶州、胶南邻近青岛市区部分区域组成,本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是:

逐步减少传统农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并逐步压缩畜牧养殖业,重点发展以农业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展示农业。

远郊平原规模农业发展带:

由即墨、胶州、胶南部分区域和平度、莱西全部的平原、山前地带组成。

本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是:

稳定粮油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农作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鼓励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优质高效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配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带:

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等山区组成。

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现代林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

沿海现代渔业发展带:

由沿海养殖滩涂、近海海域和海岛组成,发展方向是:

以发展苗种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构筑以“九大工程”为支撑,以“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

(一)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提高粮油产能

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好粮油生产基地。

利用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机遇,实施百万亩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按照成方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选择50万亩条件较好的高产基本良田,完善田间设施,推广良种、良法,建成高标准高产稳产粮田。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通过配套完善灌排系统、深翻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再造高产稳产田50万亩。

加快推进百万亩花生示范区建设,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花生出口基地和花生良种繁育基地。

在平度南部、即墨西北部、莱西西南部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区。

实施沃土工程,围绕水、土、肥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调控水肥。

加强土地整理和复垦,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

花生产量达到52万吨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二)以加快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振兴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加快蔬菜栽培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提高设施栽培水平,逐步形成以规模化日光温室为重点,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为补充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

优化蔬菜种植布局,完善优势区域育苗和灌溉等设施配套,提升大沽河沿岸等重点蔬菜产业带发展质量,主要蔬菜产区实现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一批面向大城市和国外高端市场的优质蔬菜生产园区和基地。

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搞好传统特色蔬菜品质改良,以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胶南食用菌等优势产品为重点,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不断放大品牌效应。

完善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

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20万吨左右;

建设3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三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提升30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规模和档次。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

(三)以优良品种培育和推广为重点,推进渔业振兴

大力加强水产良种研发和繁育体系建设,推广使用水产良种,培育特色品种,打造国家级水产良种研发和供应基地。

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改进养殖模式,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海参、鲍鱼、对虾、鲆鲽类等主导品种,扶持池塘标准化改造、工厂化集约节能养殖和藻类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

加强以资源增殖放流、发展人工鱼礁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

积极开发国际公海资源,组建远洋捕捞船队,提高海洋捕捞业装备水平,新建100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14艘。

实施渔港建设工程,拓展渔港功能,依托中心渔港,发展渔港经济区。

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25万吨,水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5亿美元。

专栏2渔业重点工程

池塘改造工程。

连片改造养殖池塘2万亩,建成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

生态养殖工程。

发展5处浅海大型藻类规模化养殖示范区;

50%以上的滩涂实现标准化健康养殖。

渔港建设工程。

建成4处国家级中心渔港、4处一级渔港、10处渔业码头。

资源养护工程。

年增殖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

建成5处增殖型和3处公益性人工鱼礁;

新型渔具渔法普及率30%以上。

水产养殖种业优化工程。

建设即墨中国对虾、崂山贝类等6处国家级良种场和胶南刺参等10处省级良种场,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新兴产业推进工程。

加快推进养殖鱼类、海参、贝类三大地产品加工基地,地产品加工量达到5万吨、加工产值10亿元、出口创汇额1.5亿美元;

培育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处。

渔船更新改造工程。

改造450马力以上钢质捕捞渔船50艘;

新建100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14艘;

更新改造超低温金枪鱼衍绳钓船2艘。

年远洋捕捞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

科技创新及渔民培训工程。

建设20处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

培育科技示范户400个,推广示范优良品种20个,示范养殖面积10万亩;

开展渔民科技培训5000人次以上。

平安渔业创建工程。

对40马力以上海洋捕捞渔船实现全面监管和监控,渔民、60马力以上渔船入保率100%;

建立统一的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和渔业应急救援体系。

(四)以规模化和循环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牧业振兴

大力发展集约规模饲养,健全农牧结合机制,以养殖骨干企业为主要载体,统筹公共卫生、畜产品质量、环境安全、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建设一批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循环型的养殖场(区);

推进畜牧养殖的良种化、健康化和节能减排的资源化;

推进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以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质量安全为核心,健全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品安全保证体系;

优化养殖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等优势品种,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养殖;

推进“十强十新、千场百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区域性知名品牌和知名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竞争能力。

全市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左右,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40万吨。

主要畜禽品种养殖规模化程度达到85%,85%的养殖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专栏3畜牧兽医重点工程

“十强十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着力发挥六和、九联、康大、正大、万福、雀巢等10大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开开家、新希望、宏盛琴豪、田瑞等10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肉兔等七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千场百区”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工程。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改造,新建、改建和整合1000个标准化养殖场,其中500个达到国家级示范场标准;

改造和整合100个规范化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退户进区”。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全面加强以市疫控中心为龙头、五市疫控中心为支撑、58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为骨干、村级防疫员为基础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全市应免畜禽免疫率达到100%、牲畜标识佩戴率达到100%、畜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

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五市监督检测机构为骨干、企业和养殖基地自检机构为基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提高监督检测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

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推进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畜禽生产企业达到100处(个)以上、绿色或有机畜产品10个以上、畜产品地理标志3个。

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程。

每年规范发展100家畜牧专业合作社,培育5家以上达到“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标准的示范社,畜牧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00家以上。

(五)以品牌培育和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推进果茶业振兴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生产,推进果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优化果茶叶业发展区域布局,沿崂山山脉、大泽山山脉、珠山山脉布局建设优质果茶生产区。

通过优化品种,升级改造老果园,新建一批标准化果园,抓好苹果、蓝莓、葡萄、桃、梨和樱桃、杏等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建设。

结合“十绿”工程和农村生态建设,大力发展薄壳核桃、板栗等干果规模化生产。

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崂山山脉茶区、藏马山山脉和铁橛山山脉茶区,重点支持茶树良种繁育体系、标准茶园和茶园越冬防护设施建设,初步建成集节本增效、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滨海茶叶产业带。

引进繁育果业新品种,加大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力度,搞好果品的储存保鲜和加工,提高果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全市水果果园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万吨;

干果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

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0.45万吨;

创建和培育果品品牌30个以上。

(六)以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苗木花卉业振兴

突出抓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良种选育推广、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建设、城乡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特色苗木花卉品种,重点发展优良乡土树种苗木和园林绿化苗木、高档盆花和鲜切花,推进苗木花卉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园区建设。

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依托,改造升级和新建一批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化和设施栽培水平,打造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中心,辐射崂山枯桃、城阳上马、胶州杜村等区域的苗木花卉生产、流通集聚区,建设完善市级和区(市)级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8处。

全市苗木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花卉种植面积增加到1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稳定在80%以上。

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北方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区和产品集散交易物流中心。

(七)以拓展农业功能为方向,发展休闲农业

依托不同区域资源的组合特点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和优化自然生态景观,通过创意农业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特色休闲产业,构建“一带三山十片”的休闲农业格局。

建设休闲农业基地100处,休闲农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栏4一带三山十片的休闲农业布局

“一带”:

即以琅琊、红岛、王哥庄、温泉等乡镇(街道)为基地,深入挖掘渔业文化,打造以鱼耕体验、海上田园、游钓健身、岛礁拓展、海鲜品尝、渔乡风情、海上及海岛观光、都市观赏渔业等为特色的休闲渔业带。

“三山”:

即以崂山山脉、珠山山脉、大泽山山脉为依托,以林果采摘、森林旅游、山地观光、健身养生、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山地生态旅游区。

“十片”:

即以金口、移风店、藏南、姜山、店埠、崔召等十处乡镇为基地的生态农业科普展示体验区。

二、农村二、三产业

以企业的培育和引进为中心,全面夯实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既要重视项目和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又要注意做好中小企业的引导培育,特别是在行业公共平台、行业组织、品牌和人才建设方面对小微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组织裂变发展。

(一)农村工业

把五市作为承载青岛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规模。

一是努力促进本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城乡产业融合,促进中心城区工业生产功能向郊区转移,优势企业向郊区扩张,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传统企业,加快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步伐,加大融资和政策扶持的力度,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交通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家电电子、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要通过引进大院大所带进高端人才,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带进高端要素,抢占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后来居上中实现超越发展。

三是以园区为平台,围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膨胀延伸,推动企业空间聚集发展、集群发展。

要以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六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十个重点中心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构建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产业聚集区。

(二)农村服务业

大力发展与新型城镇、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相配套的服务业,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是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积极培育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市场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家庭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引导商贸、供销、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完善农业营销市场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及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业聚集区。

重点搞好鳌山湾旅游会展集聚区、董家口临港物流集聚区、平度大泽山旅游集聚区、胶州西部商贸集聚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三)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