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教材笔记总结Word下载.docx
《中国美术史教材笔记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史教材笔记总结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
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
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
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
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
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
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
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
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先秦美术
(一)★青铜器概述
青铜器类别“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器、车马器”功用及其文化内涵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
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如鼎、鬲、尊等。
(2)乐器:
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
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
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
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
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二)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特点
一、纹样类型
饕餮、夔龙、夔凤、云纹、雷纹、乳钉纹……
饕餮纹----又称:
兽面纹
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兽。
饕餮纹是一种图案化了的兽面,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
蟠虺纹,以蟠曲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蟠螭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曲。
象纹
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
涡纹特征是圆形的几何图案,这是一个圆凸面上饰有水涡状线条的纹样。
弦纹,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
乳丁纹,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
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三)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画中人物为一宽袖长裙,合掌侧立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
其上方画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只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龙。
所表现的是此女子的“灵魂”在被想像为具有神异力量的龙、凤引导下,升往仙境的情景。
画面上墨笔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结合,使形象既有一定的重量感而又生意盎然。
理想化的凤鸟形象,是综合了自然界的雉、孔雀等羽毛华丽的鸟类特点创造而成,并赋予作为神灵的凤鸟形象以雄健奔放,轩昂非凡的气势。
《人物御龙帛画》画中是一位头戴高冠,身穿长袍,一手握剑,一手拉缰,驾龙升天的中年男子形象内容与上一《人物龙凤帛画》相仿,形式也近似,帛画,标志着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战国时期帛画:
都表达了,死者生前立场景或死后生者对死者的美好寄托,女的景物的为雉、孔雀等华丽的鸟类,男的舞剑、龙升天)。
西汉马王堆帛画:
天地人神混杂的图象
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当数帛画,而其中最令人动魄惊心的便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字形“非衣”,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
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
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
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
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
日月同辉,令人神往;
天门有司命守卫。
气界为驮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
人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
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
最底部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
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
(四)书法艺术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金文就像是装饰体。
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
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
汉字起源的传统说法:
1,结绳说.2,八卦说3,刻契说
第二章秦汉美术
绘画艺术
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形式、表现、内容及技法
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仅见于墓葬壁画和帛画。
壁画大都以仪仗、宴会为题材,人物为主,车马为辅;
帛画以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界”为主,体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
绘画技法大都采用线描填彩。
秦汉书法发展
秦汉时期,时代变迁剧烈。
文字缺少统一,大篆经过改创小篆,大小篆书又简化成隶书,随后又发展成草书,而又演变成章草,行书楷书。
秦汉时期,文字书法遗迹主要是帛书、简牍、壁画、篆刻、瓦当以及青铜铭文。
★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砖):
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风格?
a、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的装饰性图象。
始于西汉,风行东汉,随厚葬之风发展。
画像石以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最多,以山东武氏祠石刻最著名;
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甘肃等地,以四川最多且具特色。
画像石多为祠堂石室的壁画及墓门、楣、楹的装饰画;
画像砖则往往是嵌在墓室的壁上。
b、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内容广泛,从上层贵族的享乐到下层人民的劳动;
从伏羲女娲到凤舞龙潜的神话无所不包,另有历史故事和战争田猎,如荆轲刺秦、列女孝子等等。
c、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平面浅浮雕,即在打磨平整的砖石上,将所绘物象轮廓周围的平面剔去一层,再对形象略施雕刻,有的还涂以彩色,多表现人物,如山东武氏祠的石刻画像;
另一种是线刻,即在平面上以直线或曲线刻成图画,花鸟虫鱼或建筑物都是用这种方法,如四川画像砖中的花砖等。
d、各地的画像砖石各有特色。
山东朴重、四川活泼、河南雄健,在中国绘画雕刻史上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鲁迅、林风眠都对汉代画像砖石有很高评价。
雕塑艺术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
★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东汉陶俑:
圆雕----说唱俑左手抱鼓,右足高跷,眉飞眼笑,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
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汉代人物雕塑之代表)。
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
造人物情态方面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
建筑艺术
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
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
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
06年山大硕考
(1)艺术的自身功能被人们认识,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2。
)山水画开始萌芽(3。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的画家(4。
)专门的绘画理论著作出现(5。
)佛教绘画和佛教雕塑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顾恺之
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画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
《女史箴图》共九段,内容是讲解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
“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游丝描。
《洛神赋图》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
创造了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用以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
南朝人物画:
陆探微的“秀骨清象”、“密体”,张家样(僧繇凹凸法疏体)。
★谢赫“六法”
谢赫的“六法”有什么意义?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六法”。
六法原先是绘画优劣的批评准则,后来成为中国画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
a、气韵生动:
原指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骨法用笔:
指物象的结构和表现这种结构的线条笔法;
应物象形:
应对描绘对象的外形再现形象;
随类赋彩:
依据不同的对象色彩类别表现色彩;
经营位置:
构思和构图的谋篇布局;
传移模写:
临摹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
b、谢的“六法”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将之前散乱、模糊的思想系统化、明确化,确定为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画品专著。
c、“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这些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
★宗炳的《画山水序》有何意义?
宗炳《画山水序》出现于公元440年之前的南朝刘宋。
他除了提出的近大远小透视原理之外,力倡山水画要体现圣人之道,而非消遣。
《画山水序》既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最早将老庄道家思想贯彻到画论。
后世山水画家、山水画论者几乎都以道家精神为宗旨,皆可归功于宗炳的影响。
“山水以形媚道”、“卧以游之”、透视法。
★王微《叙画》有何意义?
a、王微(415~453)在《叙画》中首先排除山水画的地图实用价值,认为山水画独立成科,且与易象同体,把山水画提高到圣人经典般的高度。
b、提出书法笔势点划可用于山水画描写,这是后世书画相通论之始。
c、提出“拟太虚之体”的“写心论”,与宗炳的“以形写形”相得益彰,影响至今。
d、最后涉及山水画欣赏问题。
要求山水画“怡悦情性”,可称为文人画论之滥觞。
★魏晋绘画理论有哪些?
(1)顾恺之提出了”传神”的理论,开始是指肖像而言,即图绘人物。
要求能生动的传达其神情意态,后来传神一词被运用到山水花鸟等画科中,表现出事物的自然生机。
(2)宗炳提出了”畅神”的绘画理论。
(3)谢赫提出了绘画品评标准”六法”:
1。
气韵生动2。
骨法用笔3。
应物象形4。
随类赋彩。
5。
经营位置。
6。
传移摹写。
★“六朝三杰”指谁?
六朝三杰是指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大家,若加上三国吴曹不兴并称六朝四杰;
加上唐吴道子并称“画家四祖”。
画史上把陆探微和顾恺之并称为“顾陆”属于“密体”画风。
张僧繇、吴道子属于“笔才一二,象已成焉”的“疏体”画法。
◆隋唐的绘画艺术
(一)阎立本代表作:
《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线描细劲坚实,设色浓重妍丽,造型中的观念性与“以神写形”的强化与夸张。
阎立本的人物画有什么特色?
阎立本乃世家弟子,承家学而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人物画。
阎立本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前者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场面。
后者描绘历史上十三位君王,作为“兴废之戒”。
阎立本人物画与六朝画迹相比,写实性强,重人物个性描绘;
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这与同代和后来的人物画家,如吴道子主要服务于宗教有明显差别。
阎立本的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
相较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
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使朱砂、石绿,有时还使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颜料。
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两晋南北朝的“迹简意澹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方向发展,阎立本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二)尉迟乙僧造型的奇特,铁线描与凹凸法。
(三)★“画圣”吴道子----不拘题材,“莼菜条”,“吴装”:
焦墨薄彩,“吴带当风”。
★吴道子的艺术风格和地位
吴道子创作活动期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宜为‘画圣’”。
至此后人皆誉其为“画圣”。
原因在于:
a、吴把中国画运用线条的方法发挥到了更高境界,创造出一种离披点画、脱落凡俗的“疏体”:
其特点是笔势磊落、圆转多变,笔简意全。
传为吴作的“送子天王图”,人物服饰线条勾勒,有轻重、缓急、粗细、快慢之变化。
b、在吴道子笔下的释道人物有三个特点:
对佛教故事理解中国化;
佛教故事艺术形象上的中国化;
宗教故事人物生活化。
他的作品是佛教题材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c、吴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山水在魏晋南北朝时萌芽,画法相当稚嫩,顾恺之、宗炳、王微虽然都提出了山水画的理论方法,但在操作上还是装饰性强而写实性少。
吴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才使山水成为独立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之作为人物宫观的背景之附庸地位。
★(四)张萱、周昉的人物画
丰颊肥体、设色明丽、刚柔相济的“琴弦描”。
唐代仕女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张萱和周昉,张萱《捣练图》是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长卷式的画面上分为三组,一组是用木杵捣练的场面;
一组是理线和缝纫的活动;
一组是用熨斗熨平的活动。
《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贵妇人宴游生活片断,概括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炙手可热的场面。
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形式,较为活泼。
但他仍以“绮罗人物”画著称,和张萱一样,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
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都是唐式仕女图画的典型风格。
张萱和周昉开创的绮罗人物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至晚唐仍在盛行。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
★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这是历代画论中对两种风格画派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
曹不兴:
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
吴道子:
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
此语最早出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
山水画的兴起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
《游春图》描绘达官贵人春季郊野踏青游乐。
青绿勾填不加皴染,画面古意盎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还不懂得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游春图》则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配以殿阁舟桥,恰当地表现了客观物体之远近、高低、大小关系及空间透视关系,为山水画的划时代创造。
后人视其为“开青绿山水之源”。
李思训父子的“北宗”青绿山水画
李思训(“大李将军”)《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小李将军”)《明皇幸蜀图》
唐代画坛上的“大小李将军”指谁?
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开始改变了以往大都还处于位人物画作背景的状况,脱颖而出为一门独立画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画具代表性。
明代董其昌称李氏父子的画为“北宗”山水画创立者。
李思训(653-718)唐宗室,工画金碧辉煌的重青绿山水,玄宗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
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父子两人的画格律严密、笔法工整、色彩浓烈,代表着古典画派极盛时期的豪华的风格。
李氏父子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
水墨山水
王维“南宗”之祖“破墨”、“皴法”,水墨简淡,以诗入画,造出简淡抒情之境,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隋唐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4)
初盛唐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到盛唐出现不同的流派,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1)青绿山水画派:
〈1〉展子虔(隋):
A.《游春图》:
a.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朴拙而真切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
b.画面取俯瞰式构图,获得“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
C.艳丽的设色,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青绿山水的端绪。
<
2>
“大小李将军”(唐):
A.李思训:
a.史称“大李将军”,通过致密的描绘,创造动人的意境,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b.绘画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寄寓的情怀:
《江帆楼阁图》追求特定的季节效果,是对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续和发展。
B.李昭道:
a.史称“小李将军”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b.《明皇幸蜀图》:
表现唐明皇避难入蜀,在崇山峻岭中与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
“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这一细节描绘,对突出画面中心人物及唤起联想有较大的作用。
(2)水墨山水:
1>
王维:
a.著名诗人,也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以诗入画,创造简淡抒情的意境。
b.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
c.以辋川为题材。
张璪:
a.唐中期画家,以水墨作山水松石。
b.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花鸟畜兽画家
韩滉的《五牛图》是传世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
画中五头不同角度的牛,用线勾勒,结构略施晕染,可据此了解当时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技巧。
韩干:
唐代杰出画家,善于画马。
韩干画马,不拘于陈法,注意观察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称颂。
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是典型的唐代风格。
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绘画画史论著作的发展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
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
《历代名画记》:
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
全书共分十卷,四部分内容:
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主要内容:
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
(1).作者张彦远:
晚唐时期重要的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
采集前人著述加以汇集整理,并发挥自己的见解。
(2)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
A.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
B.绘画的有关资料;
著录以及鉴赏、收藏;
画家传记及作品。
(3)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的归纳。
(4)专辟叙论部分,集中阐述绘画发展的史论认识:
A.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B.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出“笔不周而意周”,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
C.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5)全书七卷篇幅汇集了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著录,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著,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只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经典文献。
书法篆刻艺术
王羲之
《兰亭序》名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
天下第一行书
《快雪时晴帖》
颜真卿
论者称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
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构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
《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钟繇
被誉为“正书(楷书)之祖”
皇象,《急就草》画如铁石,每字下方的竖笔尖尖下垂,古称“悬针体”。
王献之
《鸭头丸帖》《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
与颜体不同,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
时有“颜筋柳骨”为誉,《玄秘塔碑》
张旭与怀素
草书起源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
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旻(min)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杨惠之:
唐代雕塑家。
与吴道子同为唐开元年间人,两人初为画友并均师从张僧繇。
后专攻雕塑,“为天下第一”,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誉。
杨惠之的作品当时几乎遍布中州一带,今天所见到的只有传为其所作的苏州保圣寺的罗汉塑像了。
著有《塑诀》一卷,可惜已散佚。
陵墓雕塑
隋唐陵墓雕塑主要几种形式:
线刻、浮雕、半圆雕、圆雕
昭陵六骏----指立于唐太宗墓前的六块浮雕,内容表现唐太宗生前征战疆场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即飒露紫、青骓、拳毛騧、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
六马姿势各异,有站立、徐行、奔驰三种。
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巧妙的运用流畅强韧的弧线,犀利挺劲的直线,曲直相辅,刚柔相济,使浮度并不高的战马形象产生了近乎圆雕的强大体积感。
“昭陵六骏”是我国浮雕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隋唐雕塑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刻、随葬俑群、宗教造像。
隋唐雕塑的题材、技法和风格,特别是宗教造像。
陵墓雕刻昭陵六骏。
随葬俑群 主要是陶塑,也有一些瓷塑、泥塑、木
雕和石雕。
唐三彩:
绿、蓝、赭三色,故称三彩俑
石窟寺院艺术
中国石窟四大地区:
新疆地区、甘肃地区、中原地区、江南和西南地区
魏晋南北朝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
石窟寺:
是供佛教僧人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属于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
大多依山依崖开凿.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