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6347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学习体会心得演讲汇报3篇原创精品Word格式.docx

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

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

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

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

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

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

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

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还是用平常心来看待教育惩戒权吧!

【篇2】

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舍不得打,舍不得骂。

不管吧,有的孩子没有控制、抑制和约束,“破罐子破摔”。

对孩子的不断让步,正在逼得老师节节败退。

我们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前途的。

最终的结果可能出现教育最可悲的现象:

孩子无法无天,老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将来社会管!

还好,期盼已久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颁布,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从这次颁布的规则内容来看,对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做出了系统规定,是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的规定,为了更好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部《规则》详细的规定了能够实施惩戒的具体情况,同时又对教师严厉禁止的行为,做出了非常细化的规定。

《规则》既充分保证了教师的权利,也充分保证了学生不受到体罚以及变相体罚。

个人觉得《规则》详细严谨,比如在对于罚站的时间的规定,体现了一种人性化和严谨性。

既可以对孩子起到惩罚的作用,又可以防止因为过度罚站,引发孩子健康上面的风险。

有了具体的时间规定以后,如果教师按照时间规定对孩子进行惩罚,孩子出现了晕倒或者是健康上面的状况。

在进责任划分上面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最大限度地避免校闹。

《规则》可以让教师,真正做到,慎用惩戒,敢用惩戒,擅用惩戒。

同时,家长也不用担心,教师惩戒孩子的时候会用体罚的方式,因为相关的规则已经明确规定了教师不能采用的惩戒方式:

1、严禁击打、扎针。

这意味着戒尺,教鞭等,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惩戒教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严禁过度罚站、机械抄写。

这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又呼应了教育部之前关于禁止机械性重复作业的相关规定。

3、严禁辱骂。

教书育人,如果对学生采取人格上的辱骂,那么这样的教师妄为人师。

这是对教师个人道德上面的规范。

4、严禁连坐。

因少数人而惩罚全班这种心理上的压制性惩罚,损害公平性,也伤害同学团结,被禁止。

5、严禁因为成绩惩戒学生。

进一步贯彻鼓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呼应减负政策。

6、选择性惩戒。

维护了教育公平。

7、指派他人惩戒。

避免教师借刀杀人式的惩戒行为,避免实施惩戒的学生心理畸形发展。

8、其他一切损害孩子身心的方式。

为整个法规留了一个可控空间。

本人为这部《规则》的颁布非常及时,它详细规定了教师的行为,也保护了孩子的利益,既贯彻了减负的政策,也维护了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条文中的一些细节,体现了规则设计者的智慧。

也为现在比较紧张的家校关系,起到了调停的作用。

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是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的底线保障。

【篇3】

教育部研究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稿,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该规则出台背景是来源于过去过份强调赏识教育,家长舍不得管,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

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

一旦出现“校闹”,无条件做出让步的总是学校和老师。

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是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教师履行教育管理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的底线保障。

就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实施,作为校方和教师怎么理解、认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措施,下面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实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扛起教育责任,培育具有“脊梁”的中国好学生保障。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人必然要接受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要遵守各项制度,法规政策。

而过份赏识教育,会导致家长、社会、学校三方对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人”认识水平不同,管理缺乏必要的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学校管理的效果甚微,一度教师职业成了“高危”行业,教师不敢管,学校无法管,个别学生“无法无天”。

出台这样一个规则,就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古语说:

“不以耻,无以正”就是这个目的。

二、要正确的理解《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教育导向。

惩戒不是目的,惩戒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惩戒的手段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是教育为主,惩戒有度。

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锻炼学生承担责任,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因此对于《教育惩戒规则》

的实施作为学校要把好方向,运用得当;

要组织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三方进行学习、解读,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运用要适度,严慈同体,因材施教。

(一)做到宽严相济,奖罚分明。

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以待人,要对所有的学生公正公平,“一把尺子量到位”标准意识。

这样才能起到教育惩戒的公平性、威严性和公正性。

(二)做到智慧教育,立威尚可。

惩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在进运用教育惩戒的这个尺度上,尽量不运用教育惩戒规则作为我们教育最好选择,以此达到教育警示的作用。

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情绪激动、冲动的时候不能运用。

2.尽量不在公众的情况下运用惩戒教育,不要有“杀鸡给猴看”这种心理状态,这样的方式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容易让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考虑学生人格尊严,古语说: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密”就是这个道理。

3.惩戒方法不能过于简单,要做到以理服人,事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目的,要让习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三)榜样引领,管教同步。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成人和成才”,所以仅靠一个惩戒的制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很多行为习惯实际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学校教育的折射和社会教育的折射。

因此作为家长、教师,我们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我们自己就必须先做到。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做到自己与学生同步、同发展。

四、爱是根源,德是根本。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爱,才是教育的万能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耐心、爱心、童心感化教育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

总之,《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更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下面素材赠送请忽略

教师:

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2)汇报求出卧室和卫生间的实际面积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发现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4题。

这是一幅七星瓢虫的放大图,那么它的比例尺的后项应该是多少?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答案:

量得七星瓢虫的长度是2.5cm,2.5cm∶5mm=25mm∶5mm=5∶1。

4.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8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练习,并在小组中交流。

3.6cm22.5cm9000km

5.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题。

(1)教师用投影出示第7题。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小组合作讨论,指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解:

设兰州到乌鲁木齐在地图上的长是x厘米。

1900km=190000000cm

x∶190000000=1∶40000000

x=4.75

答:

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长度是4.75cm。

6.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6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

在自己准备的地图上,选取两个城市。

(2)组织学生量出两个城市在图上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算出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

(4)小组交流,汇报。

7.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9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

①根据比例尺,算出篮球场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②画出平面图。

③相互展示。

8.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0题。

(1)学生拿出自己测量房屋地面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先要确定比例尺,再计算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再画。

(比例尺要根据平面的大小来定)

9.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确定解题步骤。

(3)小组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这里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比较合适。

(4)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3∶90000=1∶30000

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

运用倍比关系。

3=900×

=2100(m)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

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

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

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

(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

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

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

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

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2∶13∶1

长(cm):

88×

2=168×

3=24

宽(cm):

55×

2=105×

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

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

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

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

书中画出几个图形?

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

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

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

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

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

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

(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

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

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

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

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第2题,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再组织学生按要求画图,教师用投影展示较好的作业。

同时指名汇报第3问,学生可能会说:

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面积与边长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

(1)

用比例解决问题

(1)(教材第61页的例5)。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读实际问题。

先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先根据条件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行驶360km。

每小时行90km,要行4小时;

每小时行80km,要行x小时。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2.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列一个等式。

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组织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和数学信息。

问题: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

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钱?

(1)想一想:

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式算一算,再在小组中交流。

(2)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这样计算:

28÷

10

=3.5×

=35(元)

(3)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说明:

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4)教师: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

说一说解答方法。

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6)组织学生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7)指名检验。

师说明:

在列式时,同学们可能感到很陌生,列正比例的式子是什么样的,就是列出两组比,并且比值要相等和题中的意义要相符,比如,此题比值的意义是每吨水的价钱一定,那么你所列的比的比值一定要表示每吨水的价钱。

应列出:

解: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

x=280÷

8x=35

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8)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

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请同学们按照例5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一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6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

(2)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