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2创新Word下载.docx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2创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2创新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谁是经营者,谁来阻止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驶
B.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
C.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
D.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
5、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
A.一般来说,一定的经营制度决定相应的产权制度
B.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绝提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C.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
D.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
6、就系统的外部说,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___________。
A.技术的变化
B.人口的变化
C.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D.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7、关于机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的问题
B.它与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
C.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D.组织结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
8、下列属于环境创新的是___________。
A.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
B.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
C.通过组织创新,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D、通过市场创新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9、关于市场创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它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区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B.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唯一途径
C.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市场的物理转移,揭示产品新的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
D.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来增加产品销量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创新与维持对系统存在的作用是什么?
3、创新与维持有什么样的关系?
4、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5、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四、问答题
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创新的过程。
4、企业如何进行新活动的组织?
答案:
一、1、适度的维持、适度的创新
2、局部创新、整体创新
3、消极防御型创新、积极攻击性创新
4、系统初建期的创新、运行中的创新
5、自发创新、有组织的创新
6、不确定性(或风险性)
7、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
8、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
9、生产工艺、生产过程
10、材料设备创新、手段创新
11、产权制度
二、1、B2、CD3、ABCD4、ABCD5、BCD
6、ABCD7、BCD8、ABD9、ACD
三、1、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
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
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
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
维持与创新。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五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
(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照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2)任何社会系统都要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智能。
(3)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
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3、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4、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虑,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
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5、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
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四、1、
(1)目标创新
(2)技术创新。
包括:
要素创新和要素组合创新;
产品创新。
(3)制度创新。
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创新。
(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5)环境创新。
2、
(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
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
经营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
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水平。
3、
(1)寻找机会,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
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
旧秩序中的不协调即可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
(2)提出构想,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实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后果;
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是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
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
(4)坚持不懈,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由风险的,是可能失败的。
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
4、
(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正确地对待失败。
(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第二部分企业技术创新
1、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创新主要指生产物质的手段的改造和更新。
3、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___________。
4、产品创新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要素的组合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6、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
7、产品竞争力准要表现为产品的___________与产品的___________。
1、根据熊彼得的观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___________。
A.资源的丰富程度
B.居民的教育程度
C.投资的多少
D.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
2、产品创新指___________。
A.必须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有突变性的改变
B.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
C.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
D.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
3、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创新要求___________。
A.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
B.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
C.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
D.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制造出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
4、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___________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
A.设备
B.工艺装备
C.在制品
D.劳动
5、人口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___________。
A.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劳动市场的供给
B.劳动市场的供给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C.人口的数量极其构成确定了市场的结构极其规模
D.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6、技术创新主要涉及___________等不同方面。
A.材料
B.产品
C.工艺
D.手段
7、独立开发的优点有___________。
A.若能获得成功,企业将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性地利用新技术来组织生产
B.可帮助企业形成某种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性利润
C.不要求企业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技术人员
D.开发不能获得与其的结果,企业将独自咽下失败的痛苦
8、联合开发的优点有___________。
A.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集中更多的资源条件进行更为基础性的创新研究
B.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承担由此而引起的各种风险
C.开发如果失败,企业将与协作伙伴一道来分担各种损失
D.开发成功,企业不能独自利用研究成果组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
1、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哪几个方面?
2、生产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企业内外的不协调有哪些类型?
4、后发制人的战略有什么优势?
5、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6、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有哪些?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7、“先发制人”给企业带来的贡献有哪些?
1、技术创新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2、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3、试述技术创新的贡献。
4、试述技术创新的源泉。
一、1、材料创新、手段创新
2、手段
3、前置期
4、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
5、生产工艺、生产过程
6、产品、工艺、生产手段
7、成本竞争力、特色竞争力
二、1、D2、BCD3、AB4、ABCD5、ABCD
6、ABCD7、AB8、ABC
三、1、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五个方面:
(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掠去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
(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2、
(1)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
(2)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
3、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协调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1)宏观或行业经济景气状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符是可以经常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2)假设和实际的不协调也是一种常见的不协调类型。
企业对消费者价值的判断与消费者实际价值观的不一致是假设与现实不协调的典型类型,也是企业常犯的一种重要错误。
4、
(1)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
(2)根据已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3)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组织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5、
(1)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
(2)知识性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这类创新不是以某一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
6、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三个领域。
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上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所以给企业带来的不仅可以是特色的形成,而且可能是成本的优势。
工艺创新则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亦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力。
7、
(1)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2)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3)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4)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5)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四、1、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2)产品创新。
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任何企业都是通过向市场上提供一定程度上不可替代的产品来表现并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企业市场竞争力成败的主要标志。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
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2、这几个方面的创新,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材料创新不仅会带来产品制造基础的革命,而且会导致产品物质结构的调整;
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产品功能的增加、完整或更趋完善,而且必然要求产品制造工艺的改革;
工艺的创新不仅导致生产方法的更加成熟,而且必然要求生产过程中利用这些新的工艺方法的各种物质生产手段的改进。
反过来,机器设备的创新也会带来加工方法的调整或促进产品功能的更加完善;
工艺或产品的创新也会对材料的种类、性能或质地提出更高的要求。
各类创新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任何一种创新的组织都必然会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改进,从而带来企业整体技术和水平的提高。
3、从技术创新的内涵分析中不难看出,技术或者依附于物质产品而存在,或者是为物质产品的实体形成而服务的。
因此,不论是何种内同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与产品的特色竞争力。
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便是通过影响产品的成本和特色而起作用的。
材料的创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以数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去取代价格昂贵的稀缺资源的机会,而起极有可能通过材质的改善而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品创新既可使企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满足,亦可使企业原先生产的产品表现出新的吸引力;
工艺创新既可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亦可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物质生产条件的创新则直接带来劳动强度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促进着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价格竞争力的增强。
综合起来看,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4、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
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可以寻求来的,也可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但发现后立即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
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这些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3)工艺过程的需要;
(4)产业和市场的变化;
(5)人口结构的变化;
(6)人们观念的改变;
(7)新知识的产生。
一、1、知识
2、有关操作的知识、有关协调的知识
3、操作知识
4、协调
5、知识逻辑
6、资本、资本拥有者(或资本家)
7、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8、正式关系
9、弹性、向下分散
10、学习、知识创新
11、行为导向、行为激励、行为协调
12、知识、知识拥有者(或知本家)
二、1、ABCD2、ABD3、ABCD4、BCD5、ABD
6、AC
三、1、
(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2、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向鬼蜮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资本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集中一定的物质条件,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加工和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一定产品。
由于资本(以货币形式表示和计量的资本)具有一般等价物,从而可以很方便地换回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的特点,所以启动这个过程的是一定数量的资本的投入。
过程原动力的特点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前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
3、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面对逐渐成熟的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如不能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则可能被市场淘汰,而变化过于频繁则可能引起组织的混乱,网络化的层级结构在组织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使各个工作单元能迅速调整层级结构,因为组织框架以及决定这个框架的经营领域是相对稳定的,而框架中的各个工作单元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则经常进行适应性调整。
4、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便是利用直线指挥与分层授权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表现。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分工劳动不仅严格规定了组织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而且明确了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为履行职责而可以行使的权利。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包括作业方法的标准化,企业政策的一致性。
5、
(1)它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序”。
(2)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网络结构需要不断地调整。
(3)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因为职位大多是平行的,而非纵向排列的),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6、
(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2)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3)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7、因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固然需要保持分散,差异和分权,以具有主动和迅速反应的创造成立,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集中管理,以保持战略的统一,行动的迅速,以及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
因此,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既集权又分权的:
说它是集权的,是因为管理中枢在战略方向选择以及不同工作单元自主性劳动的范围与边界确定等问题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说它是分权的,是因为工作单元内的一线人员有权在企业战略参数的范围内自主地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8、主要表现在但各方面:
层级组织既保存了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相当自主地运行;
既通过统一的基本政策规范着整体企业的战略经营,同时又允许各工作单元的活动标准与原则有一定的差异;
既确定了明确的组织宗旨和使命,倡导着主导的价值观念,又允许甚至鼓励异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四、1、层级结构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是以市场环境为背景的:
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这些需求基本是无差异的;
消费者需求以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上稳定的,或虽有变化,但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从而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
诸多需求的未充分满足使得任何产品都存在极大的市场,因此企业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
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使得企业可以组织标准化生产;
而需求与市场的相对稳定或后者变化的可预测性则使得企业内部生产及其管理的改善主要依赖于经验的累积和总结。
经验的累积和总结过程主要是组织记忆的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活动的组织调整均主要是企业管理中枢的职责。
在这样的背景中经营,不仅生产操作工人主要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标准方法作业,而且管理中枢也主要利用组织形成过程中不断累积和总结的经验,即有过去的知识,组织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标准化作业及其调整。
2、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滴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也是多元的。
第三部分企业组织创新
1、稀缺资源从资本转向___________,将导致只是参与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地位的提高。
2、根据人们在企业中的活动,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工业社会是以___________的发展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促进着操作知识的进步。
4、如杜拉克所指出的,只是,特别是有关